檨子林宋江陣專訪紀要
文/陳宗寶
一過西港大橋馬上右轉,溜完斜坡一直沿著堤防往前直走,堀仔頭、下面厝、
五塊寮、烏竹林、東竹林、檨子林等指標一路排列著,上課時找了老半天都沒找到,
沒想到走一趟檨子林,就這樣解決了。真是痛快啊!
原先與源斌兄約好晚上七點在鳳安宮會面的,我刻意提前一個多小時到達,
只爲了想多認識一下這從沒來過的村莊─檨子林。果然,我的決定是對的。
黃昏時刻紅日剛下地平線,在落日餘暉之下舉目四眺。第一眼看到的檨子林是
一片剛收割完的稻田,再往前看去綠色菓園間雜著幾棵高高的檳榔樹,背後
隱晦不顯的村屋,帶著濃濃稻香的晚風陣陣吹來,個中感受只能意會無法言傳。
一進村子右邊就是鳳安宮。時候還早就趁這黃昏時刻到廟後村子內四處逛了一圈,
所到之處一片寧靜祥和。源斌兄果然準時赴約,我們就著廟前大稻埕
(也是宋江陣的練習場)的水銀燈討論採訪細節。再到廟內合十禮拜,
一下子志明兄(真謝謝他幫我牽的線)、主委、老師傅等依約前來,
一陣寒暄之後很快就開始進行採訪進程。
檨子林宋江陣攝於西港香開館演出(2009/4/26)
首先是老師傅述說西港香的沿革,從有西港香就有檨子林的宋江陣,從八份姑媽宮
王船說起,又十三庄十八支娘傘開始直到七十二庄到目前的九十六庄頭的慶安宮掛香
出巡活動。檨子林紅腳巾頭一代教練金目仔仙、第二代的水木仙,到本科的老師傅
(總教練謝西川)是第三代,擔任了八科的總教練二十四年,已屆退休交棒,準備接班的
是他兒子,一切準備就緒,就待下ㄧ科香正式上任。這在家族或陣頭也都是一種傳承。
總教練─謝西川(79歲)
老師傅今年七十九歲,十三歲加入宋江陣,當年入門所學的是關刀(長柄的類似
武士刀模樣),一般也叫單刀。叔公、叔叔都是總教練,流傳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
檨子林每科都出陣,包括旗斧總共十九對,陣頭訓練成就後,主委要去慶安宮貼單,
才能去慶安宮開館表演。其實是十七對(包括器械對打及空拳捉對)所有功夫盡展之後,
陣頭十七對都沒問題了,然後丈二仔(九層仔木材修成的長棒)出陣,才算訓練完成,
這樣才能隨香出巡。這丈二仔是總管也是老大。在這期間最辛苦的是主委,
既要負責內部瑣碎的張羅又要四處募錢。真是內外奔波,果真是陣頭的靈魂沒錯。
新進團員使用器械的派發是依體型體能、動作速緩來做決定。剛開始須從各別教練
分解動作開始,約一個月的過程,才能漸漸上手而加入團練對打。老師傅只教拳腳功夫,
沒講沿革課程,但每次隨香出巡都得出場隨陣督導,這不只是排場也是傳承。
教練謝西川先生〈左〉和主委謝福得先生 陳宗寶大哥〈右〉採訪檨子林宋江陣
主委─謝福得(60歲)
主委在這部份的工作是看日暦豎館、請師傅,必須到各角頭清點人員,拜訪所有團員
(總共八角頭),當然有人很爽快的當場答應,也有人因工作上不便、或在學等種種原因,
得先答應他們必要時可請假。基於先顧腹肚、再顧佛祖,這當然可以,
人員確定之後再由師傅派發器械開始操練。
經費多半由信眾、廠商寄付(捐款),因為開銷實在太大,也要四處募款。操宋江是
很費體力的,每晚需備辦點心,團員也得補貼傷藥費,另外其他雜支等等,操練三個月下來
支出真的很大。文建會若真的重視這種活動,在經費上須提高補助,像我們這種小庄頭,
這是一筆很大的負擔。這次西港廟補貼了武陣十萬(宋江陣)轎班費五萬,而文建會給的
只收到八十一萬,不足的十九萬那去了呢?宋江陣謝館之後若要再開館真的很難,
當然經費是一大問題,一些上班族因請假被扣錢的、晚上無法加班少賺的還沒算在裡面。
再來團員解散之後也很難再找回。
主委這職務是神明指派,也無從選擇。唯一寄望就是庄頭大小平安、收成穩定就好,
農家生活總是看天色和神明保佑。至於份內工作再忙也心甘情願。
對於未來希望能多爭取些補助款,好多補貼團員的傷藥費及彌補因操練而無法加班或
任夜班的損失,也讓接班的主委好辦事。
資深團員
謝福成(35歲):小時候常看宋江陣操練,內心一直很憧憬。兒時的玩伴們也都玩
摃宋江的遊戲,而且也會打聽開館日,一直很想加入宋江陣和大家一起練。若知道有暗館
(非正式的操練,通常是利用農閒期間提前操練)通常是在科期前壹年,就瞞著家人去參加。
一方面是信仰,希望能助千歲爺的神威維護庄頭平安。也是仰慕長者們的拳腳功夫,
絕不是爲了出鋒頭,或出門打鬥。
一路走來只覺得很慚愧,我們竟然一代不如一代,前輩們的聲譽真擔心會不會因我等後輩
的不夠上進而沒落。幾年前SARS正流行時,我們掛香都沒戴口罩,是對千歲爺的指示很虔誠的
信仰,後來果然沒事。只要有機會一定再參加。
搏宋江(本地通俗用語)除了練武健身之外,也可做為庄頭聯誼,但不贊成當做觀光活動,
或社團活動。這牽涉到經費、時間、人員編制等問題,還有這是有神明護持的宗教活動,
是神聖的,千萬別因放任而失之誠敬。
謝志明(42歲):當年入陣是學鈎,完全遵照老師傅的發配。能加入宋江陣,在個人
是相當榮耀的事。從小就一直想加入,特別是小時候更是熱衷,每天吃完晚飯就跑去觀看
摃宋江偷偷學習。高三那年因考試而無法入陣,一直到二十七歲才加入宋江陣,至今已經過
五科香了,此次一家三口全出動,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畢竟孩子都唸高中了,
自主能力也不算弱,另方面也考量主委招募人員的困難,只要是庄頭的事人人都有責任,
而且庄頭的活動我們都很熱衷參與,小兒子唸小三時就曾經0被借去學牛犁陣。
個人不贊成走向觀光路線,摃宋江是很神聖的任務,若未謝館之前接受邀請出外表演
還可以,因刀斧等器械都經過開光點眼,安全絕對沒問題,謝館之後再出場表演就很難講了,
刀斧是不長眼睛的,老一輩們的刀械都可用來剃鬍鬚,可見多銳利,千萬不能亂來,
這是需要神明護駕的活動。
陣頭絕對有保存流傳的必要,至少也有百多年的傳承了,總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給斷絕失傳,
這對千歲爺、祖先、社會都很難交代,我們的責任很重大。
新生代團員
謝政庭(17歲):從小看叔伯、大哥們搏宋江,一直很羨慕,一方面也很樂意爲千歲爺
奉獻個人心力來助祂的神威。我使的是尾枝單刀,也叫拖刀就像武士刀但把柄很長的那把。
能練此單刀很令人興奮,也很受到同學、友人的仰慕和肯定。希望別謝館能一直練下去。
很多同學朋友也都在一起操練,因為是大型的活動,而且是跟著西港鄉的科期排練,
很有必要傳承下去。
謝閔存(15歲):本來自己就很想摃宋江,主要是很羨慕大家能弄器械練功夫。學的是鈎
(接父親的缺),學會之後想助神明的神威,又可幫庄頭湊足人數。因為初次入陣,起初
有點累,習慣了也就好了。除了這之外,從頭到尾都玩得很開心。倒沒聽過同學有什麼看法,
我只把這當成是種新潮的運動,有機會想再參加,也需要保存。
莊明智(26歲):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想加入宋江陣,我使頭枝單刀,這是很老的傳承,
既可聯誼、又可助神威、消病厄。這次是第二次入陣(三年前正好當兵沒趕上)除了動作不同
之外,完全沒有適應的問題,朋輩們都知道我是武打型的,我一直是練跆拳道的。入宋江陣
不覺得別人有異樣的眼光或看法。接近尾聲是有點失落的感覺,但該來的就來,該結束的
就讓它結束,世事就是如此。這種活動有保存的必要,別使我們的後代見不到宋江陣。
若把整個廟會當成嘉年華會來帶動觀光熱潮也無不可。但不贊成列入比賽的形式流傳,
這不僅與初衷不符,且有相當的危險性,就是怕擦槍走火,危險。
謝政修(22歲):從小就一直看大人練宋江,國一十三歲就入陣,這次是第四次。
以前有個規矩,不同庄(祭祀圈)不能入宋江陣,這也是一種認同。一直都用雙斧,
這是帶頭的器械。練宋江也是我現在生活的一部份,即將結束倒是挺失落的,
只怪當時太投入了。以後一定再參加,朋有們都在裡頭,不參加好像被邊緣了。
傳承的問題一直都沒考慮到,屆時可能得花錢聘僱職業陣頭。
附記
嘉義古民國小宋江陣,也是本庄的師傅謝鬧枝先生所傳授的,謝師傅於民國七十五年
獲得文建會頒發的薪傳獎,目前是由他兒子謝志中繼續指導。咱政府若重視這項文化傳承
需及早因應。
六月八日禮拜一下午謝館,拆宋江寮,並宴請所有團員及贊助財力、物力、人力等功德主。
志明兄致贈慶安宮開館全程錄影VCD一張。廟祝謝阿生老先生提供「舊檨子林與曾文溪」
解說DVD作參考,這是法籍研究員艾茉莉小姐三年前採訪謝老先生的錄影。謝老先生歡迎我們,
找個好天氣的白天〈採訪時是晚上又下雨〉,為我們現地解說檨子林舊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