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仔香刈 蕃薯不免剉-寫真採輯全都錄
吳春燕980622
敲鑼打鼓響雲霄
2009年(己丑年)是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三年一科西港刈香的重要日子,也是榮獲行政院文建會,國家指定之重要民俗文化資產,2009年5月3日是慶典授證日,有實況影音新聞報導,可從文建會的網站隨時點選觀看之(http://www.cca.gov.tw/avMediaNews.do?method=list&sn=2)。西港香是西港玉敕慶安宮的大事記,也是在參與西港香盛會之後,皆有一致同感:不愧是擁有台灣第一香的榮耀。維持225年三年一科王醮科儀的儀式,具備著傳統、歷史、文化和藝術之文化資產。
為期二個月陸陸續續的活動(主要活動是遶境三日香和送王之儀式,重頭壓軸日有五天),而活動前長時間的籌備工作,考驗廟方所有工作人員的智慧、體力與財力,所以非有魁梧、壯碩的外型和超强體力,似乎會被繁瑣的工作給累壞呢!
進入西港鄉內,有豎立於路口高聳的入境牌坊對聯,橫聯寫著:「恭祝西港玉勅慶安宮96村鄉己丑香科五朝王醮大典」(敕、勅意同音同)。
牌坊左、右聯書寫內容:
「代遠年長三年醮典成規範」(今年為七十六科,始於乾隆49年西元1784年)。
「天高地厚96村鄉賴帡幪」(帡幪意上面四旁一起遮蔽的帳幕,慶安宮的王醮庇護著96村莊)。
告知來往民眾「西港香」活動開始了!展開西港香三年一科的準備工作,廟會盛事雖是動員眾多民力又耗費相當財力,可是能求得合境平安、國泰民安又何嘗不可為?而這次的西港刈香,正逢流感「H1N1」在國際上引起防疫的大緊繃,所以「送瘟王、除瘟疫」更有其重要象徵,天佑台灣!
藝陣排場聲勢大
廟會熱鬧吸引觀看的人潮,不管是抬神轎或進香之藝陣團體,他們的擧手投足之間,都有其神聖涵意、肢體的動作像是表演,就如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林茂賢老師說:「是街頭表演藝術,以行動劇場表達著」。他們沒有舞台,廟前廣場就是最佳的舞台場所,到訪的香客及遊客就是最佳的觀眾。其實在生活週遭,曾看過遶境遊行、廟會慶典,卻未曾深入靜心觀看和了解,只感覺藝陣排場聲勢大、遊行隊伍變化多,可由文化古都台南府城迓媽祖俗諺形容得知: 「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了了」、「安平迎媽姐台南覆地虎」、「台南迎媽祖無旗不有」、「安平迎媽祖無旗不有」、「輸人不輸陣」。
這次西港香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推薦與事前的課程介紹,及實地攝影、拍照參與下,深深的對這次西港香有初步了解,啓發生活週遭,有太多值得去探討的文化精髓與內涵,可用文字、影像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及走過的歷史,留下個人專屬的生活記憶,亦用感性、知性的語彙介紹,我們值得保存的文化習俗,傳承老祖宗留下的民俗技藝、廟會活動,因為若將其流失和淡忘,那就很難再找得回來了。
參與西港香盛會交陪廟宇多,所推出開館的藝陣相當豐富,首選拍照記錄藝陣是蚶寮「福安宮」鼓花陣的「開館」(由96庄頭自組藝陣參與刈香,經訓練後,首場表演由王爺驗收,稱之為開館)。當天,下著微雨緩和了炎熱的天氣,由位於路竹的金鷹職業藝陣受蚶寮「福安宮」廟宇的僱用,在選定的吉時中,藝陣隊伍展開,開館的表演,團員們賣力的「弄車鼓」加上特技表演,大家給予眾多熱情的掌聲,只是感觸著失去了原汁原味,因不是村莊民眾的組團表演,在地感情的凝聚力,於分秘必爭的社會中好像漸行漸遠。
弄車鼓 特技表演(一) 特技表演(二)
第二場拍攝是大寮「龍安宮」宋江陣,這是令人振奮的,因這是由村莊民眾所組成的團體,為廟宇刈香活動集訓,呈現出力與美,也感受到老、中、青三代傳承的精神發揮。看!每個參與宋江陣的成員兵器的操練與對打,陣法擺開架勢,整個陣頭的氣勢銳不可擋。圑團圍觀的民眾,從開始到結束,或站或坐,甚至利用椅凳、階梯搶得最佳視野,目不轉睛的欣賞,這就是展現集訓最佳成果的時刻。
每場的藝陣,開館時間張貼於廟宇廣場的看板上,極像是在金榜上查看著!榜上的新科狀元。一場接一場藝陣團體的報到,忙著手中的相機不斷喀嚓的,按下美的畫面、善的感覺、真的表現,加上圍觀的人潮,排場之熱閙,相信您若是身在其中,必定也會跟著high起來喔!
像!金榜提名 老當益壯
傳承! 金獅陣(宋江陣)
文化傳承呈特色
西港香三年一科的不間斷,保存了獨特難得一見的藝陣圑體,如白鶴陣,由宋江陣衍化的另一種陣頭,主要是以裝扮雙手展翅的白鶴為頭旗,再加上宋江陣成員的操演,助長其陣頭的威猛與特殊。又五虎平西是馬匹配上古代武將濃粧登場,加上擔糧秣的火伕,彷彿是穿越時空的嘉年華會。
跨 時 空 的 嘉 年 華 會
百足真人的登場,則是另一高潮場景,六十六位的小朋友穿著古早服飾(戲服配上現代用品有墨鏡、奶瓶、奶嘴)十分醒目,分坐在三十三節象徵蜈蚣身體的手推車上,家長加上親朋好友圍觀,整個廣場人潮擁擠、人聲鼎沸。在可愛的小朋友分送糖菓下熱鬧展開,繞慶安宮三圈,霎時浩大隊伍在改裝的牽引機帶動下,蜈蚣動了,祈福、保平安的百足真人,帶領未來時代的主人,走向健康、平安、幸福的生活,所以要參加百足真人活動的小朋友,可是有條件的哦!是由這六十六位的家長(經實地採訪,若家中小孩大到無法參加時,可推薦親友小孩上陣),有退出時才能補上經廟方許可的其他家長。
繞過蜈蚣身體,可以保平安,看!虔誠的信眾,一節一節的繞過蜈蚣時,這文化傳承的特色,令您不知覺的跟著這樣做了,因為這就是「常民文化」,祈求庇護、擁有福氣,誠意會感動老天爺的(心誠則靈)。
在送王的過程中,隨著王船的移動,信眾虔誠的亦步亦趨,跟隨在送王行列中,「順風相送國泰民安、驅邪除魔合境平安」,這不是大家心中一致的想法嗎?民俗文化表現在廟宇活動之中,文化的傳承就要靠有心人士的不斷努力,所以台灣第一香「西港香」加油!
可愛的裝扮 夏日炎炎正好眠
鑽蜈蚣座求平安 人潮鼎沸
繞慶安宮、朝拜王爺! 酷!
真實接觸永難忘
「西港香」緊湊的活動行程,有豎燈篙、造王船、藝陣開館、請媽祖、繞境、送王等活動,雖不能一一親身經驗,可是接觸幾場藝陣的開館,和請媽祖的浩浩蕩蕩行進隊伍,及燒王船儀式的全程紀錄,真實接觸至今仍是記憶猶新。在請媽祖的過程中,有拿著掃帚的阿桑在接迎隊伍到達時,象徵清除路面的動作;受傷行動不便的患者,等候著神明到來的象徵醫治和護佑;路旁鮮花、素果、一柱清香,恭迎著繞境到來的眾神明;是虔誠是信仰。
送王儀式燒王船、遊天河,沿途由主會、船長等神職人員撒冥錢借路驅魔之俗(現衍生為撒金紙做為平安符,故民眾爭相索取平安符);乩童在神明加持,全程值勤狀態下而血跡斑斑,加添了送王過程中的熱閙、神秘、禁忌;當熊熊大火在王船上燃起,堆放在旁象徵添載器物的紙錢,也跟著王船一起,化為陣陣煙霧直達天庭時,壯觀場面非筆墨能鉅細靡遺詳述之,唯有真實參與才能感同身受!而且是三年後才能再見的!
請媽祖-神轎出巡 清晨隨隊出發,操練時仍是彈性佳!一躍沖天
平安符保平安 閒人勿近!
遊天河三部曲(一)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