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博上課札記
吳銀清/文及攝影
清ㄚ報名台史博系列課程,四月七日首次上課,由呂(理政)館長講述台灣歷史與民間信仰,由豐富的個人經驗記錄影像分享,導入主題課程,呂館長從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出發,接續前輩及扎實記錄台灣歷史與民間生活信仰的田野調查,遍及台灣各地及外島澎湖、金門、馬祖,行腳記錄點點滴滴的歷史軌跡並參與政府多所相關博物館的籌備工作完成。
課程中從宇宙觀談台灣的民間信仰,概述五術(山、醫、命、相、卜)、羅經、風水、算命面相、陰陽太極、五行、五方、八卦、天干、地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及鬼、神等等種種與民間信仰的相互關係。
介紹各地廟宇建築風格天公廟、媽祖廟、城隍廟、王爺廟、土地公廟(伯公)、瘟神廟、陽廟、陰廟。談婚、葬、祭祀、合生辰八字、擇日,農民曆、善書、廟宇建醮、普渡祭典、燒王船、避邪物(照牆安平劍獅、八卦、石敢當、金門風獅爺..)、道士(師公) 、尫姨、乩童桌頭。
民間信仰天、地、人、物,而成有主祭祀、無主祭祀,鬼變神,物變神,拜什麼?拜平安,分家,分什麼?分祭祀祖先的香火來延續,台灣各地的廟宇是祖廟分香,帶出各地開創事業,由家廟信仰祭祀發達後,轉變建立公廟成為地區的信仰中心,就這樣各地區有信仰主要的守護神明,也可由此追溯源頭及宗親。
當今社會的改變,對這些信仰源由的意義、禮節、儀式的保存是一種考驗,不知其意就如六合彩風行時,出現落難神像的歷史,來反應人性的信仰無知。
(圖為西港慶安宮文武判官與十殿閻羅王)
4/14台史博系列課程第二次上課,由台南縣鹽水鎮坔頭港國小(因地正名,前名為河南國小) 黃(文博)校長講述「西港仔香」與地方社會。全程徵詢使用台語上課,最主要是讓他的母語,不要因政治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及訓練自己的口條流暢度。我個人認同及認為有文字的語言若不傳承,會轉變成為有文字沒有語言(如古埃及象形文字文、楔形文字)或有語言沒文字(如台灣原住民的口傳語言,認識還必須借助傳教士記錄下來的羅馬拼音),再加上強勢不同的語言、文字進來,若沒有把母語傳承或保存,它會消失。台語的音早在明鄭時期或更早以前,是用來上課認字的音,如今華文的詞彙若用台語來唸,很多難順口,我現在所寫的,用台語唸就有很多不順口,這是時代變化所造成的斷層,唯有捉住還未消失,成為歷史來憑弔之前,把台語文化保存下來,要靠大家的努力。
課程內容用簡報影像介紹及講述「西港仔香」的由來,歷史演變由請水(飲水思源)轉變繞境請媽祖,長年悠久由明鄭時代、清治、日治跨越到現在,三年一科的醮祭文化,瘟王醮送王船的儀式活動,結合各村庄的信仰,展現地方民眾最動人的活力,如今是台灣最大民俗活動之一,有96村庄參與「刈香」神明繞境的大規模活動,遼闊的香路龐雜的陣轎,各式各樣的陣頭讓人目不暇及,「西港仔香」現已成為國定民俗祭典活動(北有基隆中元祭,南有西港刈香王船祭),充分讓人對台灣民間信仰,是值得深刻了解的課程。
(左圖為西港慶安宮王轎,右圖為公塭里、溪埔寮百足真人蜈蚣陣)
(左圖為佳里墘港港興宮天子門生,右圖為佳里三五甲文武郎君)
(左圖為安定鄉海寮村南樂清和社(南管)、及右圖八美圖)
上完課有很多感觸,我們的在地文化,總有一點讓我覺的可惜,豐富的內涵,神明人物,歷史情節,人文背景…,若能像卡通影片或漫畫書一樣親近小朋友,就不用全是一些外國的卡通影片或漫畫書來填補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更能認識我們的鄉土文化。我們這一代忙於生活,心靈空虛,信仰與現實有時是衝突的,忘卻祖先最初的信仰由來,其實是對大自然的謙卑和對聖賢尊崇的儀式,因時代的轉變,複雜的儀式,讓人感覺神秘疑惑,甚至無法解釋原由,變成敬而遠之,不管何時重新認識台灣民俗文化,總比不知來的好。
(左圖為Q版神明公仔,資料來源廣告傳單)
4/21, 「熱鬧看門道」因主持的李老師感冒,課程轉由民俗攝影見長的陳(丁林)老師,提前「攝影作品賞析」,講授如何取得好的位置及拍攝好主題的廟會相片,要多拍不要太在意好壞,之後經由挑選中,會修正你的過程,成為你的經驗。陣頭表演可使用低角度向主題由下往上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較多滿意的作品。老師也介紹了它的作品,拍攝的方法及講述相片主題內容、由來典故,對西港香的點點滴滴的影像紀錄,讓我敬佩他的生活是如此充滿豐富及多采多姿。
(圖為溪南寮興安宮金獅陣對手武藝表演)
4/26早上騎機車載著外甥,一同前往台史博館停車場,與同為學員的朋友,坐車(興南客運)至西港鄉慶安宮,攝影記實當日文武陣頭開館活動的情境,這種題材的拍攝,對我來說也是初體驗,由於人多又陰天、不時下雨,光線不足,可印證俗話說「西港香嗯免曬簽〈番薯簽〉」。老師教導的技巧通通被當時的情景給淹沒了,沒拍到什麼喜歡的相片。但也嚐試使用相機攝影的功能拍短片,我廟前、廟內、廟後串來串去,像個小孩子般的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好奇。
為什麼有人拜紙糊的鯉魚而且造型有新舊?為什麼王船廠內有很多不同身份的人偶造型?為什麼只有這裡可以看到陣頭完整的表演?太多東西我不知道名稱,我好像是一個在自己國家的外國人。我現住在台南市安南區,小時候住過東區、北區、中區,附近的廟宇也有去逛過,那時媽祖廟會,跟現在看到的,也不竟相同,住安南區後,忙過生活就不曾停留看廟會,有的話也是來去匆匆,沒像今天刻意來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左圖為鼓花陣,右圖為醒獅陣)
(左圖為高蹺陣,右圖為將爺陣)
4/28在簡報室由陳老師,對大家4/26的「攝影外拍(開館)」的相片作分享,並說明相片內容,我認識了紙糊鯉魚是信徒搏杯請回家奉拜的,王船醮送回來鑑醮並維修(換掉被香薰傷的表面),王船廠內的人偶造型有媽祖、魯班、船廠長總趕官、水兵...,公佈欄貼的是香條說明活動的人、事、日期,直貼斜貼有不同代表意義(台灣與澎湖意義相反) ,燈篙旗杆的用意,各式陣頭服裝、旗幟及「八家將」 是如何從服飾或臉譜,看出他是在裝扮誰。
大家的分享很有趣,老師的講解充滿相片記載的意義,及如何建立一張有動美感的攝影作品,讓我內心蘊釀下次再發揮的動力。
(圖為西港慶安宮廟前看活動及遶燈篙的情境)
台灣陣頭藝術,這個題目觸動我要去了解說些什麼?
5/2星期六下午騎車去台史博上課,由林老師(茂賢)主講,很有台灣味的一個老師,課堂上穿插生活常用台語的語彙,一句「三八假賢慧」述說不知錯在哪裡的無知者(為取好鏡頭拍照闖入八家將陣內,破壞儀式「破陣」,因此被揍,而不知為何),大多數人對八家將或官將首的誤解,曲解,老師在課堂上清楚的分析,讓我們淺而易懂,八家將是祭典上扮演陰間警察,而官將首是陰間的警官,官將首扮相上口有獠牙,後腦勺有串串紙錢,而八家將沒有這種扮相,他們的職務是象徵捉拿厲鬼罪犯驅趕邪惡,是城隍境主的部將。
八家將或官將首有嚴謹的儀式,每一個扮相有一定的職責、動作步伐,整套儀式操演是要相當的時間,要齋戒、要請令、要排陣、要動作操演…,在台灣最早發源於現在台南市的白龍庵,他是最能代表台灣民俗的文化藝術,因為只有台灣有,而且是喜歡攝影或繪畫最佳的藝術題材。
(圖為八家將遶境拜廟的情境)
課程中介紹各式陣頭的藝術成份,有趣的形容如「車鼓陣」是台灣的黏巴達,「北管、北管陣」是台灣的熱門重金屬音樂,「天子門生」、「文武郎君」古調南管樂隊,「花鼓」是女子樂隊,「桃花過渡」是性騷擾的歌舞小戲,「牛犁陣」、「鬥牛陣」反應農業社會的生活,「七響陣」是乞丐用調,「素蘭要出嫁」是因這首歌組成的藝陣,「電子琴花車」是瘋大家樂時期,酬陰廟有應公而產生的,「電音三太子」、「藝閣」、「行動歌舞台」、「電動舞龍」,…五花八門有傳統的、有改良的、有現代的,不勝枚舉。
(左圖為水族陣,右圖為牛犁陣)
(左圖為花鼓陣,右圖為金獅陣)
雖然沒有我預期的感覺,對我來說是新鮮感的上課方式,在台灣社會變遷下,酬神廟會,不斷在信徒、廟方、陣頭表演者下,產生意想不到的傳統與創新的衝擊,逐多傳承來自陣頭保存訓練,人員是來源困難最重要因素之一,有很多因素的無奈,職業與非職業在生存之下,台灣人就是會激發出讓你想像不到的創意,真可比擬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大對決,這就是我居住可愛的台灣。
(可愛的蜈蚣頭及天真的孩童)
(虔誠的信仰,造就不畏辛苦的眾生)
Ps.上述為自己部落格的文章整理,再加上圖片。因沒太多時間深入研究,感謝上課的老師們,讓門外漢的我,也多少能看懂皮毛,增添工作之餘,多一項生活情趣。上完課,我才知道我住在西港香,請媽祖的香路上,有一點汗顏,對台南、台灣歷史的膚淺。並謝謝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這一系列課程,認識西港香的機會,讓我對居住的家鄉有更深的一份知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