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籠厝師傅的柔情 吳秀媚 作 2009.03-04
2009年2月21日扛竹籠厝活動已告一個段落,志工伙伴的相片及文章陸續呈現於Google網頁協作平台, 回顧一下過程圖片,咀嚼個中滋味,有令人莞爾者,也有令人感動處,自個兒所拍的部分對照一下伙伴公布網上者,大同中還是另有小異,有些個人的部分待特寫,仔細瞧瞧還挺有情感,俺就不揣鄙陋,批露批露。
臺史博之前邀請安南區竹籠厝老匠師李清德先生兄弟(李養、李帆 共三位)示範製作竹籠厝,原置放志工訓練教室後方,2008年以機具吊移置放於辦公大樓前草地上,可能安放有點問題,顯得歪歪斜斜,加上「壁堵」的茅草經風雨的摧殘,已掉落無存,呈現歷盡滄桑的一面貌。經由公服組林潔琪小姐策劃,於2009年2月21日舉行“扛厝修護活動”,邀請李師傅昆仲蒞臨指導。為讓大夥兒對竹籠厝的建造過程有個概念,臺史博識途老馬陳怡菁小姐先作簡報介紹,(當初示範建造是由她主辦業務,曾細細拍攝各個製作程序及工具、材料,成為很好的教材),李師傳與眾伙伴靜坐於四樓會議室聆聽這些介紹,偶爾再補充一下圖片內容,講話十分客氣、慈祥。
由呂理政館長帶頭,志工男仕們有力出力,在李師傅的事先堪查與叮嚀聲中,眾將官們各就各位,一聲口令下,一、二、三!奮力扛起,看那表情就知道很用力。移動了幾步才停下,師傅發覺屋體還不平穩,需墊水泥磚塊,還得再扛一次,這活兒可不輕鬆!大伙兒一起上啦,有的扛厝,有的放磚塊,總算先弄個樣子,但還不算四平八穩,接下來就看師傅的功夫「喬厝身」,師傳帶來的工具有小斧頭、鐮刀、大扳手起子(日文唸叫Ba lu)、尼龍繩,用這幾項就能搞定工作。
在活動之前,竹籠厝內部先以大竹交錯橫穿過厝身,以麻繩綁緊(見圖 ),事先的繫綁極重要,須紮得牢固,扛起時竹籠厝才會平穩移動,簡報時沒介紹,師傳並沒特別提及,只是事先都做了,待我們進去看時才發現,師傳是用他的熟練手力完成這件大家沒注意的活兒。
在陳宗寶大哥帶領大夥兒做柔軟操後進行扛厝之前,師傳先進入竹籠厝內巡視一下,分配進入人員站立位置,特別吩咐站在屋角的人注意腳的位置,勿靠近柱子,以免移動放下時壓傷腳部,師傅真細心。扛厝時兩位師傅一在前、一在後,注意整個過程,適時給予指令,眾人才順利移動竹籠厝。
移動後的「喬厝身」(平衡調整)就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師傅用尼籠繩綁磚塊,以手壓在竹籠厝柱子的釘子上,靜靜站立就能測水平,作為房子的傾斜度調整依據,學員們也依師傅所說的方式,嚐試看看,卻是要花上兩倍的時間才看得出繩子和竹柱子之間的角度。再看兩位師傅,一人手持鐮刀,一人持砌磚用的挖抹刀(日文唸Ko De),在竹籠厝各個柱子下,將土輕輕挖撥後,放入水泥磚墊基座,前後左右每一根都要支撐墊平,正門、後門更不能歪。隨後再看屋身、屋頂,稍有傾斜就需靠斧頭斧正了,師傅所用的斧頭是柄長約30公分的中小型斧(重量可不輕喔),方便單手操作,可劈可削(竹子)也可敲釘,看師傅拿斧頭由傾斜的一邊輕輕敲打,力量的拿捏也是功夫,太輕敲不動,太重會把竹子敲壞(竹籠厝製作時經準確的測量洞孔位置,以鑿刀鑿出圓孔,交互穿插捶打通過圓孔,以卡榫方式架起支柱,以往沒有吊車,全憑手工,沒有幾把刷子是無法平平直直豎起,又不致隨風擺首搖尾),志工們由各個方位幫助看角度,再請師傅捶敲調整。
志工在屋後編「壁堵」(將竹子劈成寬約一公分,長約六十公分的竹條,以三根橫條為準,交叉編成一片牆壁內支撐物,外面再砌灰土做成屋牆),發現上方有橫柱已有蛀蝕,趕緊通報師傅,只見師傅不慌不忙瞧一瞧,量一下,取一根較細的竹子,在地面上以另一根劃有尺寸記號的長竹條(細長竹子剖開,在內側量尺寸作記號,作為測量工具之一,稱為「天父地母卦」)比劃比劃,鋸一段來補救,兩三下就弄上去,接頭處用秘密武器纏繞補強。
師傅如何補救呢?師傅從大袋子內取出一捲「細藤」,臉上露出一抹笑容,原來一捲「細藤」蘊藏著學問,不但要事先泡水一小時以上才能保有彈性,易於纏繞,而且放入水中動作要輕柔,才會漸漸吸收水分,若是隨意一丟,或是用力一甩,它硬是不吸水,無法使用,「細藤」竟是如此的「吃軟不吃硬」!頭一遭聽聞,這也是師傅的經驗秘招。
看著師傅在屋後右上方另一處敲打過的的木柱接頭,以粗鐵絲先絞緊,接著以處理過的「細藤」,仔細而輕柔的、一圈又一圈的、平整而緊密的,繞了一段,那神情就像阿公訶護著心愛的孫子,竹籠厝像是師傅的心上人,看師傅很貼近竹子,眼神專注的在「細藤」和柱子之間,散發著柔情,各位瞧瞧,常人對著戀人的眼神可有此般柔和?
接續的修護工作是將底層「壁堵」糊上茅草,這會兒輪到屋外的材料上場啦,師傅備妥帶來的茅草、黏土、牛屎、看來不起眼的東西,卻是蓋竹籠厝很管用的材料,師傅照例的先說明黏土、牛屎混合的比例為3:1,加入適量的水,以鋤頭在大攪拌筒內翻動拌勻,茅草以柴刀斬切約一尺2寸的長度,先拿一把,在茅草的一端伸入泥筒內沾上攪拌好的黏土,再往「壁堵」上壓黏,黏土要沾得均勻才能黏得住。大夥兒沒玩過的可是興沖沖的想摻一手,和土的和土、加水的加水、斬切茅草的、傳遞材料的,手頭上都有活兒,連跟班來的小朋友都幹勁十足,彎腰沾土帶趣工作,(現代已難得有機會玩坔黏土,正是良好的體驗)但生手究竟還是生手,竹編「壁堵」被黏得「離離落落」,還好師傅在旁邊示範邊補強,耐性指點,黏土太少的吩咐再沾多些,有興趣的多做一點,較生疏的就傳遞茅草,如此這般的忙碌中,逐次將兩側底層的「壁堵」都黏上茅草(可防止雨水對「壁堵」的沖刷),再以剪刀將每一層修剪整齊,完工後的竹籠厝穿上茅草外套,恢復以往的風,不再傾斜,師傅逐次收拾工具放入袋子內,倚靠木橋望著竹籠厝,欣慰的說可以收工了,大夥兒不忘在完工後來張快樂的大合照,留下有趣的回憶。
透過這次扛厝修護活動,讓咱們了解早期祖先住屋概況,也稍稍知道,蓋房子大有學問,功夫不是「三工二工」(三兩天)可成就的,據知師傅有一本「二十四山頭書」,是蓋竹籠厝的重要參考書,對蓋屋的各種尺寸、規格、規則都有詳細說明,有些是專有術語,入行者才知悉。大夥兒跟在師傅旁邊,就看到的東西提問,師傅會一一說明,像:竹籠厝的柱子選以「刺竹」、屋頂鋪用「福竹」再上鋪茅草,屋梗以五、七、九、十一等奇數數目做屋子大小的計算,丈量工具以竹子劈開製成「丈篙」(天父地母卦)、動工前依民俗要拜拜(祈求工作順利平安),開始工作前先製作「三角馬」(放材料鋸竹材的三角架),竹籠厝(楹的高度)要前高後低才可,如前低後高,居住者不能積財;厝身的「中脊楹」是樑,上樑之前要先放鞭炮、燒金紙,上樑時要「敬樑酒、唸樑詩」,竹籠厝中間門勿對著柱子、樹木(與風水有關),很多細節都不能忽略,無非都是希望建造者、居住者平安幸福,在此我們也對竹籠厝師傅致上一份感謝(耐心指導)和敬意。
且看:
大家來扛竹籠厝,眾人合作力量多,
首先簡報來說說,師傅昆仲也入座。
數年之前已建構,後進志工知不多,
趁此活動扛又拖,柔軟體操先來做,
且免傷筋骨鬆脫,師傅叮嚀仔細喔,
勿踩牆邊受壓迫,上工要顧安全坡。
吩咐完畢各就位,眾將提神好作為,
一聲口令齊力威,竹籠厝起顫微微,
位置還需往後退,再移一下不吃虧。
(厝體方位需兼顧座向方位與角度,避開大門前的障礙物)
屋體扶正靠鐵鎚,加墊磚塊工具推,
只需磚頭尼線圍(以尼龍繩綁一小磚塊
貼近柱子靜靜垂下) ,可測水平調傾頹,
但見師傅輕動斧,逐處敲打復原位。
繼而和土抹邊牆,茅草斬短浸泥漿,
黏土如膠接合嗆,眾人來回持續將,
大夥參與留影像,回復風貌立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