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 到底 IRF與堆疊差在哪裡
下面連結有完整說明
http://tc.wangchao.net.cn/bbs/detail_1766875.html
華爲3Com技術有限公司教育網絡部 湯徽
在融合了高端交換機技術的基礎上,華爲3Com推出了一種創新性建設網絡核心的新技術——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智能彈性架構)技術。它可以幫助用戶設計和實施高可用性、高可擴展性和高可靠性的校園網核心和彙聚主幹。
在網絡的建設中,尤其是一些校園網的建設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在最初規劃網絡的時候,一般都會預留一定的容量以便于擴充和升級。但是,假如預留的容量太大,對于初期緊張的資金來說是一種浪費;預留的容量太小,將來升級時難免會感到捉襟見肘,這一直是困擾著網絡規劃者的一個難題。
原因何在?在于大部分校園網使用網絡的規模,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校園網絡的規模在不斷地增長。
“堆疊”,太呆板不夠智能
這個難題將如何解決? 在這裏,先讓我們對傳統的堆疊技術做一個了解,看一看它的局限性在哪裏?
在堆疊處理方式上,傳統的堆疊是一種集中式的轉發機制,主單元承擔了全部的路由學習和轉發工作,沒有路由轉發表的分布機制,一旦主交換機出現故障,整個堆疊就會中斷,導致所有連在堆疊上的設備三層轉發中斷。
堆疊存有帶寬的瓶頸。交換機的轉發能力通常可以使各端口間進行線速交換,但是交換機之間的堆疊帶寬是多少呢?大部分的堆疊實質上只有1G 的堆疊帶寬,嚴重地影響了堆疊組的性能。
在可靠性方面,堆疊存有一定的隱患。當整個堆疊中一個交換機或一條堆疊電纜出現故障時,會不會影響其他交換機的工作?網管會不會出問題?多長時間才能恢複正常?不幸的是傳統的堆疊可靠性不強,這樣的故障往往是致命的。
堆疊部署的範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傳統的堆疊線纜長度有限,導致整個堆疊組被局限在同一個布線間,在很多校園網中,受條件限制沒有專用的設備間,堆疊組設備往往很難擺放,極大地限制了網絡規劃的靈活性。
不難看到,傳統的堆疊技術缺少智能因素,而且它的架構顯得不那麽靈活,因此它很難給規劃者有一個長遠計劃的發展空間。那麽,如何才能解決網絡規劃者“既要滿足眼前應用的需求,又要考慮到未來發展遠景”的追求呢?
“化零爲整”,聯合行動
華爲3Com在融合了高端交換機的技術基礎上,推出了一種創新性建設網絡核心的新技術——IRF技術。它可以幫助用戶設計和實施高可用性、高可擴展性和高可靠性的校園網核心和彙聚主幹。
IRF(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即智能彈性架構。它的獨道之處在于可以支持IRF的多台交換設備,可以互相連接起來形成一個“聯合設備”,這台“聯合設備”可以稱爲一個Fabric,而將組成Fabric的每個設備稱爲一個Unit。
多個Unit組成Fabric後,無論是在治理上,還是在使用上,就成爲了一個整體。也就是說,用戶可以將這多台設備看成“一台單一”設備進行治理和使用。這樣既可以通過增加設備來擴展端口數量和交換能力,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台設備之間的互相備份,增強設備的可靠性。
IRF技術不僅繼續了傳統三層堆疊技術可以擴展端口、統一三層交換、統一治理的特點,而且在協議分布式運行、高可靠性、冗余備份等方面,比傳統三層堆疊技術有了本質性的提高。
IRF技術可以支持跨設備的鏈路聚合,提供了完善的鏈路級保護,並且支持以太網交換機上STP、RSTP、LACP等各種二層協議的分布式運行。IRF技術同時支持各種單播路由協議、組播路由協議的分布式處理,可以做到跨設備的三層路由冗余,真正實現了多種路由協議的熱備份技術。
這些方面都是傳統堆疊技術所難以企及的,尤其是單播路由協議和組播路由協議的熱備份技術,一直以來是困擾業界的一個難題,IRF技術的出現對路由協議的熱備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