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覺恩賜

個性personality 和性格character兩者之間的不同

"個性"和"性格",中文很難區分清楚;然而其用法有瞭解的必要,所以在此進行討論。

個性這個字,源於拉丁字persona,原意是指古代希臘劇場裡表演的演員們臉上所穿戴的面具,同時也是劇中各個不同角色的象徵。因此,個性指的便是我們對外呈現給這個世界的樣貌。

今日多數的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個性在六歲時就已經發育完全。一般人的個性,從外向到內向,主動熱情到害羞生澀,積極到消極,有幽默感到乏善可陳,多變的到保守的,迷人的到乏味的,富侵略性到息事寧人型的。

個性也包含了一個人所展現的社會形象,如魅力,優雅,或才能。但是在很多情形下,你所看到的跟真實情況並不相同;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上有太多人的展現出來的個性和他們的內在是完全不一致的。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這麼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想要活的有榮耀感,那嚜你就應該演好自己所扮的角色!

個性和一個人的行事風格有關,而性格則是與一個人的本質有關。

Dwight Moody曾這麼說過:性格,就是一個人在私下獨處時的真實自我。

性格這個字,來自一個希臘文的動詞,意思是"加深印象"(to engrave),一個人的性格就等於是他內在天性的表現,也就是說,性格是存在於個性(面具)之下的真實自我。

性格以及個性有著很大的差異。

性格可以解讀為我們在道德方面的成熟度。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意願,通常是要讓我們付出可觀代價的決策;如果不是要付出極大代價,可能我們還不太能確定這是性格使然。只有當做出正確事情必須付出的代價,大於我們願意付出的程度時,才能突顯出一個人性格的真正所在。

研究指出,一個人的個性在六歲時就已定型。但是性格就不同了;性格會隨著時間不停的變動及發展,因此才會有"成熟"這個字的產生。

性格同時也是讓我們能依循正確價值以及原則行事的道德規範力量。生活中最為艱難的,不在於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而是要能做正確的事。

我們也可以簡單的定義性格:其實就是每個人習慣的總和,每個人對善與惡的分辨。分辨什麼是好事,要去做好事,這就是心靈的習慣,決心的習慣。亞里斯多德說過:道德上的美德其實就是習慣的產出。如果能夠習以為常,我們就會做到自己所希望成為的人。只要我們多一些自制力,我們就可以成為一位有自制力的人;只要我們多做一些勇敢的事,我們就可以成為一位勇敢的人!

人是習慣的產物,今日的我們也是經由自己的選擇和習慣的累積而成的。有句古諺說:思考引導行為,行為變成習慣,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健全性格的發展,是長時間努力所得的。

良好的性格,就是"即使自己並不喜歡,也要去做正確的事"。發展自我的性格,就代表持續贏得自我內心的交戰,直到把"做正確的事"變成自己的習慣為止。

"個性"可能是一個人中比較迷人的部份,但是我們仍需注意良好性格的養成。畢竟,這個社會不會要求你為自己的個性負責,但是卻會要求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