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指因神經心理功能異常而顯現出溝通、社會互動、 行為及興趣表現上有嚴重問題,致在學習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困難者。 前項所定自閉症,其鑑定基準依下列各款規定:
一、顯著社會互動及溝通困難。
二、表現出固定而有限之行為模式及興趣。
特質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神經生理的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導致他們的思 考及行為的方式和一般人不同,尤其在和人的互動溝通上有障礙。自 閉症的行為特徵如下:
一、社會發展:
( 一 )雖然有些自閉症喜歡獨處,對社會性的互動不感興趣,然而 也有許多自閉症者渴望社會互動和友誼,但往往在社會互動 方面有質的欠缺,包括缺乏社會互動技能與人對話、不瞭解 也不會運用社會行為的準則、無法解讀別人巧妙的社會性訊 息、無法玩象徵性遊戲、無法理解同理心和感受。
( 二 )過度選擇的注意力:只注意某一細節而非整體,例如在區分 男女性別時,一般人會同時注意頭髮、臉孔、穿著來區別性 別,但自閉症者可能只會注意到單一的 ( 如:鞋子 ) 的變化, 過度選擇的結果,使區分男女也產生困難。
二、語言與溝通發展:
( 一 ) 自閉症者的溝通困難,包含口語和非口語溝通。主要是自閉症者的聲調無法反映出情感,無法調整臉部的表情,語言訊 息處理有困難,無法理解成語、比喻、謎語等語言,使用語 言以不尋常或不正確的方式表達。
( 二 ) 在語音發展上,自閉症者可能有超音韻的現象,如說話像唱 歌、音調不適當等,或音質、節律、音量顯著與他人不同。
( 三 ) 語詞表現上,自閉症較常有構詞混淆或顛倒情形,如代名詞 的錯用,將「我」說成「你」。
( 四 ) 語法方面,易出現不完整句及簡化句。
( 五 ) 語意使用常有鸚鵡式語言及暗喻語言,暗喻語言指說話的內容與所在的情境無關,但卻有隱含的意義。
( 六 ) 雖有社會性的語用,但都以被動形式為主,語用上的問題包括難以開始或結束主動的說話,無法持續說話以及無法傾聽 等。
三、固著性行為發展特性與行為特徵:
( 一 )固著行為 固著行為可能表現在感官、學習、物品及環境等方面的固著行為:
1. 感官的固著性:此種行為表現在感官的接收性上,如:反覆的聽同樣的歌曲或機器聲、注視旋轉物品、一再用手感覺物體之質料或嗅聞物體氣味等。
2. 學習方面的固著性:學習興趣明顯侷限於一狹窄的範圍, 如:只喜歡依序排列卡片、蒐集氣象報告的資料,或只喜歡蒐集郵票等。
3. 對特殊物品的強烈興趣:有些自閉症者對某些物品有極度的依賴現象,失去這些物品會產生強烈的情緒不安。
4. 環境中的固著性:會因環境中物品擺設的改變而產生不安。 對事物的順序改變會有激烈反應,堅持一些固定行為。固 定生活模式被改變時,對難掌控的、非預期的情境有強烈的焦慮與不安。
( 二 ) 自我刺激行為 自閉症者會表現出不斷搖晃、轉動、拍打身體各部分器官等千篇一律但卻對常人無意義的行為。這些行為不一定會對個 體產生傷害,但卻會妨害日常生活適應。
( 三 ) 感官異常或過度敏感
1. 自閉症者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可能有感覺異常或過度敏感情形。
2. 感覺異常及敏感造成自閉症有以下現象,例如:重複地穿一樣的衣服,也可能偏愛較軟的衣服,或享受某種質料的衣服。觸覺的問題也促使自閉症者偏愛或逃避某些食物。 噪音及聲音包括祥和甚至不被一般人注意到的聲音,可能會造成自閉症者的焦慮。視覺的部分,有些自閉症者對於某些特定的光、顏色或圖案太敏感而感到不舒服。對於疼痛的感覺,自閉症者痛閾值可能異於一般人,例如:傷害自己或跌倒了從不哭喊痛。
四、特殊才能
部分患自閉症者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賦異稟,目前已有案例證實的特殊才能有:繪畫、音樂、機械式背誦能力、數學計算能力等。
五、學習方面
( 一 )在學習上,相較於聽覺處理,視覺為其優勢學習管道。
( 二 )對周圍眾多資訊的組織統整能力差,不能同時處理很多事, 所有需要較結構化的環境來幫助學習。剛進入新環境也需較 長時間來適應。需一件一件事物慢慢認識,一個一個規則慢慢建立。
( 三 )有些自閉症者學習是全盤接收並利用超強的機械性記憶全背下來,而不會歸納整理。所以當情境換了,題目變了,就不 知如何在他的資料庫中搜尋資料來解答。
學習需求
一、課堂需求:
( 一 )結構化的教學環境能幫助學生過濾不必要的訊息干擾,而能有效組織資訊完成課堂上的學習。
( 二 )學生可能需花較長的時間適應新環境,瞭解課堂的要求及規則。
( 三 )教師具體的實例說明和反覆練習機會,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學習內容。
( 四 )學生有時對於事物過度選擇性注意,以至注意到細節,反而忽略了重點,需適時引導注意重要的目標。
( 五 )學生某些時候可能出現情緒失控的行為,但其實是想抒發不舒服的情緒,卻沒有用對適當的方法。需要教師協助冷靜下來,或是私底下傾聽學生感受。
( 六 )學生於課堂中過度談論某些特定主題而不自知,請教師適時提醒,給予學習如何適當互動及回應之機會。
( 七 )學生不易了解一句話會因語氣語調的不同而有不同涵義,難以理解隱喻式語言,須予以具體明確之語句。
( 八 )若課程或教室環境有變動 ( 如調課、換教室等 ),如事先告知,可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減少焦慮感。
教材需求
( 一 )清晰的視覺提示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如教科書、講義、圖片、 視聽媒體的簡報。
( 二 )明確、有結構的學習計畫可以幫助學生做好心理準備,跟上教師要求的進度,減少對陌生和不可預期環境的焦慮感。
考試、作業及其他需求
( 一 )如學生伴隨有強迫性思考,或因障礙特質易固著於題目時, 須予以延長考試時間之調整。
( 二 )如學生對於面對人群報告備感焦慮時,請教師允許學生私底 下找教師報告或以其他替代性作業方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