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障礙的成因
學習障礙的成因
學習障礙的成因
學習障礙的真正成因至今仍不甚明確,實徵研究也尚無定論。一般而言,造成學習障礙者中樞神經功能異常的原因,包括基因遺傳和發展階段的腦部病變;發展階段的病變方面,則包括產前、產中、產後各階段對腦部發育之不利因素所致,例如:產前母親營養不良、服藥不當、酗酒磕藥等;生產過程中嬰兒腦部出血或是缺氧受損、早產;產後疾病感染(如腦膜炎)、腦血管疾病、意外傷害、鉛中毒等也會造成腦傷或腦功能失調。茲依機體因素、生化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四方面簡要說明如下:
1、機體因素-腦部功能異常說
機體因素主要包括:腦傷、腦功能失常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約有20%的學習障礙者具有來自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後等不同階段所導致的腦部傷害(胡永崇,民89)。
2、生化因素-賀爾蒙分泌失調
學習障礙的產生與個體的生化平衡問題有關,例如:國外學者指出人工色素與人工香料不利於兒童的生化平衡,若能控制這些人工添加物,則可消除神經傷害與未受傷害兒童的30~50%之活動過多行為反應。雖然這些生化因素,並未獲得其他實徵研究的充分支持,不過卻也無法否定生化因素與學習障礙者的若干不當行為反應之間的相關性(胡永崇,民89)。
3、遺傳因素
國外學者研究閱讀障礙兒童的家庭,發現閱讀障礙兒童得自家庭遺傳的因素很大,而性染色體的異常也被發現和學習障礙有關。
4、環境因素
學習障礙的環境因素成因,主要包括:情緒困擾、缺乏動機、或教學不當或不足、早年經驗的剝奪、教育機會、文化差異的缺乏等。
上述這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間接的造成學習障礙,教師在進行輔導前,宜藉由各項評量資料的閱讀及個別訪談,以先了解學生的障礙成因與需求,並包容其異質性,才能提供適時適切的協助與引導。
學習障礙者的比例雖然高達3%~6%,但是由於國內長期對學習障礙的漠視及誤解,使得大多數人並不瞭解學習障礙;而學習障礙者雖然智力正常,但其學習困難的特質,亟需針對個別差異,提供特殊的教學策略與輔導,如果長期缺乏適切的輔導,或受到不當的對待與責罰,對學習障礙者之人格成長、心理健康,將造成很大的影響,而其努力亦無法獲得應有的肯定,甚至遭致不夠用功、上課不專心的誤解,導致學習動機低落、信心喪失、人際關係欠佳、親子關係緊張,甚至拒學等情況,若再加上無法依據其學習特質與困難,實施持續且有效的特殊教學策略,在學校無法獲得有效的協助,學障學生很容易成為中輟生或犯罪人口,造成整個社會難以彌補的鉅大成本。
國外研究亦發現學障學生常因長期學業成就低落,導致行為問題或中途輟學,且在自殺兒童、輟學兒童、不良少年、監獄囚犯、遊民等人口中,學習障礙者也有比例偏高的現象。研究顯示,過動青少年也較一般青少年容易有酒癮、藥癮的問題,社會適應性也較差,更重要的是,部分活動量較大的青少年明顯有情緒困難的情況,家人、師長必須用更大的包容心來對待他們,而另一方面,也要教導其學習處理、改善情緒、注意力不足、易衝動的問題。縱然如此,學習障礙者之異常發展不但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些學習障礙者,甚至能成就非凡!例如:天才老爹比爾寇斯的獨子有「閱讀障礙症」,卻能一路攻讀到博士學位。另外,美國社會學博士《聰明的笨蛋》暢銷書的作者Dr. Abraham Schmitt也患有「閱讀障礙症」,他們能夠克服學障帶來的種種困難,獲致成功,歸功於教育的功效。
總之,學習障礙的困擾多發生在聽、說、讀、寫、算等領域,而這些領域又與學習息息相關,因而透過具體掌握學習障礙對學習產生的影響,將有助於教師進一步提供學障學生適切的學習輔導,以提昇學習成效,增進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