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術方塊
魔術方塊的起源是在西元1974年由匈牙利的建築系教授魯比克·厄爾諾(Ernő Rubik)所發明,那時的名稱為「Magic Cube」,發明動機是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三維空間概念而生的教材。
其商業化是在1977年開始由匈牙利玩具經銷商 Trial 在國內販售,直到在1980年時由 Ideal Toys 將其改名為「Rubik's Cube」並接手處理了大部分國際銷售業務,至此魔術方塊開始投入海外市場,流行也隨之而來。但兩年後因為全球各地已進入科技、社會快速發展的年代,在玩具的推陳出新下,魔術方塊的熱潮逐漸被其他玩具所取代的現象, Ideal Toys 也表示雖然持續在銷售,但瘋狂程度遠不如以往。而魔術方塊的比賽也在 1983 年銷聲匿跡。
直到1990年代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魔術方塊又再一次的開始傳遞,先是有許多個人網站開始分享魔術方塊解法。不久後 Ron van Bruchem 創建了 speedcubing.com 是當時相當有規模的魔術方塊資訊整合網站。
魔術方塊除了是玩具外,也發展成比賽的項目。第一場較有公信力的比賽,應是在1981年3月13日在慕尼黑的 Olympia 購物中心所舉辦的魔術方塊速解比賽,受到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但因為現今的世界方塊協會(WCA)上並沒有記載,因此有些人也偏向解釋成只是在「慕尼黑嘉年華」時,大家在那幾天瘋狂聚會各種競技刷刷金氏世界紀錄而已。而第一場魔術方塊世界錦標賽則是在1982年6月5日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舉行,這一場比賽是較廣為人知的「第一場比賽」,也許是因為它在匈牙利舉辦,又或是因為發明者Ernő Rubik 本人也有出席,因此最終 WCA 也承認這場比賽並放在官網。
最後,魔術方塊至今已發展成有一個相關的協會,其出現在2004年時,由一群熱心玩家所成立的世界方塊協會(World Cube Association,下簡稱「WCA」), Ron van Bruchem 與 Tyson Mao 是共同創辦人,制訂比賽項目與各式規範,包含每場比賽需要有協會認證的裁判長(觀察員)在場、可使用的魔術方塊規範、違規後的懲罰等等。參加過的玩家成績將會登錄,之後可以在 WCA 官方網站進行魔術方塊世界排名¹。
¹資料來源於一小時學盲解。
魔術方塊的解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