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展區:希望世代
第一展區:希望世代封面圖片由大妹 Damei提供
這個世代經常是從環境就地取材、製成童玩,像是隨手可得的酒瓶抑或削陀螺,動手做一些有趣的玩具,將之變身成好玩的玩具。遊戲通常都是一群小朋友一起進行,玩伴就是左鄰右舍或家族裡親戚的孩子們,拿條皮筋玩跳繩、在地上畫幾個格子跳一跳、一起在空地打陀螺、拿著畫有許多布袋戲人偶的尪仔標一決高下,或是在地上玩玩泥巴、灌灌蟋蟀就能玩得不亦樂乎。每個小孩子都是喜歡玩具的,縱使在物質生活較貧乏的年代,孩子們也能動手做出一個個既有趣又好玩的手工玩具,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快樂!
隨著戰後來臺,當時百廢待興,民生物資相當短缺,許多資源仰賴進口供應,一般老百姓生活艱苦,基本上不會有閒錢買零食。然而,俗稱「柑仔店」的傳統雜貨店雖然早在日治時期已經出現,但在50年代的柑仔店裡,還是能找到如柑仔糖、花生糖和麥芽糖等較為傳統的零食,在當時能吃到糖果是非常難得的事,因此小孩子通常不願一口吃完,會在品嚐到糖果的甜味後,便吐出來把它包好,等待下次享用。直到經濟起飛年代,國民所得增加下漸有餘裕購買零食。以出口食品工業導向的臺灣,出現了乖乖、可樂果、王子麵、七七乳加、涼菸糖、牙膏糖等,有些產品會附塑膠玩具或卡通貼紙。當時的小孩子會到學校福利社或柑仔店購買零食,作為與玩伴遊玩後,舒暢的消遣!
聽說,你的童年是這樣的
Q1.請問您的童年玩具都有哪些呢?
我們小時候都玩紙牌、彈珠、陀螺⋯ ⋯ 之類的東西啊!我們之前玩的陀螺也不你們玩的那種戰鬥陀螺,是要綁繩子打的那種陀螺;我剛剛說的紙牌指的是「尪仔標」,我們大家那時候幾乎都有紙牌,玩得方式就是大家先平均出牌,再翻出鬼牌或王牌,把牌全部成一疊後看誰用牌把那張王牌或鬼牌完全打出來,誰就可以拿走一整疊牌。
我們小時候也會拿橡皮筋來玩,我們會收集橡皮筋,把橡皮筋結起來、做成繩子玩跳繩,玩的方式把繩子架到一個高度讓大家一一跨過去,等全部人跨過去之後就升一個高度,看誰可以成功跨到最後;另一種玩法是先把橡皮筋結成一球、擺在離牆壁有一點距離的地方,然後每個人拿一條橡皮筋射那一球橡皮筋,看誰可以把那一球橡皮筋射到牆邊誰就算贏。
(〇詠爸爸,1968年生)
Q2.除了玩具,請問您的童年娛樂活動還有哪些呢?
我之前小時候家裡開過漫畫出租店,也是因為這一點讓我有個能力——看書非常快,因為有續集的漫畫必須在客人來租前看完。小時候,我覺得看漫畫是一件有趣的事,看漫畫可以讓自己有很豐富的想像力,而且漫畫真的很好看,之前女生們最愛看的漫畫是《尼羅河女兒》,到現在還沒連載完,那時候漫畫大部分都是日本翻譯過來,《好小子》、《芭蕾群英》和《小甜甜》在我們那個時候都很紅;除了漫畫之外,很多小說也非常受歡迎,比如:倪匡科幻小說、各式各樣的武俠小說跟瓊瑤小說,可以說小說和漫畫是那個時候電視只有三臺之外的最大娛樂。
(〇詠媽媽,1968年生)
Q3.請問您的童年回憶裡,有哪些娛樂活動呢?
在我們那個年代,小時候的娛樂都是往外跑,跟同學、兄弟姐妹們在巷子裡追逐,亦或是到關帝廟前的廣場,玩踢罐子。小時候很喜歡蒐集各式紙牌,尤其是布袋戲人偶的,然後與三五好友放學後到公園玩丟紙牌。因為爸爸(訪談人的爺爺)常常帶我們去看廟會,因此當時對於布袋戲角色情有獨鍾。
此外,小學時最喜歡吃大豬公這款零食,就是紅紅薄條狀的,吃起來鹹甜鹹甜的,尤其男生之間有時候會把大豬公拿來當作長舌頭,幻想自己是七爺八爺,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意猶未盡。
(〇淇爸爸,1973年生)
我小時候常玩的玩具有沙包、玻璃彈珠、紙娃娃等等,因為住在鄉下,加上物資較為貧乏,因此很喜歡自己動手製作遊玩的樂趣。那時候和玩伴很常在泥土裡面挖幾個洞,用大拇哥及食指把玻璃彈珠彈出去看是否能進洞。
小時候老家是三合院,所以也會和街坊鄰居、兄弟姐妹一起在三合院的廣場前面,用小磚塊畫成一間小房子的格式,三四個小朋友一起玩,變化跳著腳步的玩法。
每當玩累的時候,便會三五夥伴一起走去巷口的柑仔店買零食吃。去柑仔店最喜歡買的是一種紅色芒果青的零食,因為吃完會像嘴巴抺上口紅的樣子,身為小女生的我會覺得自己變得好漂亮。
而當收到壓歲錢,或是將零用錢存到一定積蓄以後,都會滿心期待地去買一大張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紙娃娃人偶及種類多元的衣服、鞋子和帽子,任意地幫她搭配衣服想像著自己是個設計師。但是,據傳在晚上時不能夠玩,因為紙娃娃會飛起來在半空中,長大後回想,這根本就是大人騙小孩不能熬夜吧!
印象中,小時候也會玩由二個小孩子雙手互握成椅子的樣子,讓另一名小孩子坐上去,兩隊的人馬開始互相纏鬥,看誰先跨下去,沒跌倒的一方就會是贏家,有時候還會彼此賭注輸的一方要請吃柑仔店的小糖果,因此彼此都會慷慨激昂,努力想奪得勝利。
(〇淇媽媽,1976年生)
Q4.請問在您的童年回憶裡娛樂活動有哪些呢?
看著你們現在的孩子手裡拿著手機、平板的,在我們那個電子產品匱乏的年代,這些電子裝備在我們那個年代,想都不敢想,唯一係識現在有的電子遊戲機是當時非常紅的任天堂,還記得我當時有一個朋友,家裡給他買了一台任天堂,玩了幾次就迷上了,在到後來的街機、電腦,雖然我們的童年即使沒有那麼多的電子產品,但是過的仍舊那麼充實,有的時候會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因爲有那麼多的集體戶外活動,爬上三合院高高的瓦片屋頂撿風箏或竹蜻蜓、到溪邊池塘裡跳水潛水抓魚、在三層樓高的樹上抓鳥窩、追著台糖火車拔甘蔗、騎牛過溪放牧、控窯烤番薯、元宵炸煙火,偷摘水果被人追等等都是我當時的童年生活經驗,還有像是打沙包、玻璃球、打陀螺,打彈珠、、跳格子、田裡打棒球、尫仔標、竹槍、太空氣球等現在回想起來也十分懷念,感慨!
(〇哲爸爸,1977年生)
在我們那個時代童年裡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幾乎每天在三合院,柑仔店,街頭巷尾的空地玩遊戲玩到天黑才被媽媽叫回家洗澡吃飯,我們童年裡享受到了更多健康,又益智的娛樂遊戲,像是跳房子,只需要一根粉筆,甚至一根樹枝,在地上畫出房子,並標上數字「1、2、3……」,地上隨意撿一塊小石子就能玩跳房子了,或是踢毽子、跳皮筋、老鷹捉小雞、捉迷藏等等這些遊戲,而你們現在的孩子們的娛樂方式卻已經越來越高科技化了,也幾乎不會看到玩我們這一代的娛樂遊戲了。
(〇哲媽媽,1974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