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寶寶存錢筒
大同寶寶正式名稱為「大同健兒」,1969年,臺灣無線電視正處於黑白電視轉換為彩色電視的關鍵年代,以電視為主要產品的大同公司在討論後決定採用該公司宣傳課課長王安崇建議,模仿日本電器生產業者推出大同寶寶作為該公司的吉祥物。同年,贈品為主的首批橡膠製大同寶寶,以約20公分高、閉眼沉思、紅色頭盔、手持橄欖球、胸前鑲著大同創業年數的造型於台灣問世;不過因市場反映不佳,大同隨即於第二批大同寶寶推出改良版,改良過後的該贈品造型與前作大致相同,只是將閉眼改成張開眼睛狀¹。
1970年代,由於購買該公司產品新臺幣一萬元以上才可獲贈大同寶寶,因此,該橡膠製、可當錢筒的該大同寶寶,在物資缺乏的1970年代常被認為是消費力的象徵,當作飾品放在購得的電器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同寶寶在臺灣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特色,並且廣受家長、祖父母、甚至外國旅客的喜愛,許多臺灣人將大同寶寶視為一個童年回憶,並且將其作為一個特別的禮物送給自己的孩子或孫子女。二十一世紀以來,大同寶寶的設計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調整,不僅有傳統的造型,還有不同的主題款式,例如慶祝中秋節、農曆新年等。大同寶寶在臺灣的歷史已經超過了四十年,可說是一個深植臺灣民眾心中的傳統文化。
¹資料來自大同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大同懷舊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