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校外學習旅行

從蒙特梭利教育反思台灣現行的校外教學

2019/04/01 │曾宥儒(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研究專員)

Photo by H W on Unsplash 

在台灣,從國小到高中幾乎每個學期都有校外教學,而即將步入下個求學階段的尾聲更會有一場學生引頸期盼的畢業旅行。仔細細究卻令人感到可惜,我們的教外教學似乎只達到「校外」而少了點「教學」的味。至於畢業旅行,更幾乎是已定的遊樂園行程安排,對於作為一場畢業的慶賀與開啟新階段的祝福來說,恐怕也是缺少了一些意義。事實上,蒙特梭利學校也有校外教學,但相較於高比例的玩樂性活動,蒙特梭利學校更重視的是這場旅行能帶給學生的成長。一趟到訪異地的旅遊經驗,是一場結合「學習」的旅行,這是在學校或是家庭無法獲得的體驗。對於台灣的教師與家長而言,我們或許可以透過了解蒙特梭利教育對於校外教學的看法來提供自身反思並以為借鏡。


蒙特梭利學校校外學習(off-campus education) 經驗實例

一、  聖海倫娜蒙特梭利學校,美國加州 (St.Helena Montessori) 

二、 亞特蘭大蒙特梭利國際學校,美國喬治亞州 (Atlanta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 School)

三、 劍橋蒙特梭利學校,美國麻州 (Cambridge Montessori School)


從以上三個實例,我們可以看見蒙特梭利學校的校外學習經驗包含了兩種類型:(1) 作為社會生活體驗,以情感為基礎的;(2) 結合學科教學,以知識學習為基礎的。前者多在開學之初舉行,意義在於凝聚學生間或師生間的情感,有助於校園整體社群的建立。後者則是創造多元的知識學習場域,同時也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實務應用。


上述例子都是從該校的課程計畫書與網站中所取得的資料。這清楚地指出,在蒙特梭利教育中,校外教學仍然有一套如同校內課程般清楚的學習目標,以確保學生從事的每項活動有其意義。此外,學生在這趟旅程中「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也是一項關鍵。蒙特梭利教師往往在事前規劃就讓學生一同參與,例如行程安排、交通方式等;若是要參訪,則讓學生擔任聯繫與接洽的角色。這些其實未如想像中的困難,只要成年人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是一位協助者,就有機會做得到。今年三月台灣的台南哈佛蒙特梭利實驗教育團體,便讓他們即將畢業的小六學生自主規劃腳踏車狀遊作為畢業旅行。這些孩子自己安排路線、打電話訂民宿、計算食宿預算,教師則在旁看著他們嘗試,必要時再提出想法。對教師來說學生提出這樣的計畫確實擔憂,但給予他們機會與時間去執行,正是一種信任與尊重,也是這群老師在這場畢業旅行中所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祝福。


回到校外教學的本身,「教學」是個廣泛的字眼,但也道盡了其中所具備的學習的意涵。然而台灣目前校外教學的問題是它變得像是學生的假期一樣,好似學生上學像是上著讓人心累的班,而校外教學是場假期。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在《從兒童邁向青春期》(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書中曾提到她對於holidays(假期)的看法:

 

沒有必要為了休息而放假,這是浪費時間又破壞社群生活的。 

假期或休息只是工作活動和環境的調整,我們可以透過提供其他多樣的工作活動和興趣來達到休息的功能。

 

回歸到學習與教育的本質,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或是曾經的我們)會覺得上學是件讓人喘不過氣的事?為什麼總期待校外教學充斥娛樂活動?這之間是否帶出學校教育對學生發展上的不平衡?這些問題或許都是值得我們繼續省思的。

 

學習是為了回應我們對於智識的需求,如果這是基於我們的心智本質的話,它將不會是讓人感到疲累的,相反地是令人感到煥然一新且在這個過程中強化我們心智的。 

-瑪麗亞.蒙特梭利


參考資源

推薦閱讀

不論哪種階段的蒙特梭利學校,課程中都含有在地化課程,期望學生體會自身對環境的保護責任

面對青春期,我們需要細看各項發展特徵、理解各樣態的行為表現

「未來的願景,不再是人們不斷地考試,而是每個個體從獨立的一個階段通向更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