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蒙特梭利的眼鏡 —看見青春期的發展特徵與需求

2019/5/28 │曾宥儒(國立政治大學蒙特梭利全球影響力計畫研究專員)

Photo by Devin Avery on Unsplash

談到青少年教育,常讓人聯想ㄧ令人感到棘手的「叛逆期」。在我們腦中所浮現的是-對師長頂嘴、對人愛理不理、天天往外跑或是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等等的模樣。


當我們看見青少年這些「看似」負面的外在表現,不免都曾在內心疑問:當年可愛的孩子如今去哪了?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向我們述說內心的想法?初入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會像個剛出生的嬰兒一樣,許多行為都讓人摸不著頭緒?懷抱著許多疑問的我們,原來習慣了將眼前的景象視為問題,總想立刻找出解方,但卻忘了問題背後總有原因。


成年人往往以為「年紀」代表生命的成熟,但「成熟」實則為在不同發展階段裡一種持續的進程。當我們以為一位 12 歲的孩子已經足夠大,任何事情都能自己打理時,孩子的心理尚有些部分像個新生兒般脆弱,需要成人在旁給予悉心的觀察與照護。若我們能戴上一副蒙特梭利的眼鏡,我們將會看見,青少年所表現出的那些外在行為,其實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他們尚無法使用精準的語彙言說自己所經歷的,但卻透過行為向我們展現了年輕生命的特徵,同時也暗示著他們的發展需求。


曾任職美國格羅夫蒙特梭利學校 (Grove School) 的吉娜.恩格弗里德(Gena Engelfried),根據他對學生的觀察,整理出12-18歲青少年的發展特徵(如下圖)。他發現在這個連續過程中,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將逐漸清晰,並且會訴諸不同管道來滿足各項徵狀的需求。這點出了青春期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是青少年發展的自然現象,然而當身旁的成年人未加留意他們的需求時,青少年便可能採取不適當的方式表達自我或是追求所需,因而導致我們所謂「叛逆行為」的出現。因此,成年人以什麼眼光看待發展特徵、採取何種方式因應,將為青少年的發展帶來穩定或是危機的結果。

資料來源:Gena Engelfried / 製圖:曾宥儒

蒙特梭利博士在他談論青少年教育的《從兒童邁向青春期》(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一書中,特別指出了兩大需求:在青少年經歷艱難的生理變化時,需要讓他們獲得生理方面的保護讓青少年對於他們即將進入社會所扮演的成人角色做好心理準備。這兩點涵括了生心理的範疇,既簡明扼要,卻也直搗核心。他接著繼續提到「青少年對事物充滿期待、喜歡從事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並且有增強自信心的需求。」前述所談的特徵,青少年卻可能以各種方式表現:有些人無論師長安排哪些活動,他都抱持開放與嘗試的心態;有些則是無法靜下心在教室聽課,因為他們想向外找尋更多學習的可能性;也有些孩子無法以流暢的文字書寫,卻能透過圖像或手作來表達自我。這些全部都是對事物充滿好奇與期待的年輕生命所可能有的行為表現。就算有看似不對任何事物感興趣的孩子,在蒙特梭利的眼中,那都是我們尚未提供這個孩子預備好的環境,讓他能夠自在、安全地探索。


面對所謂青春期危機,我們需要細看各項發展特徵、理解各樣態的行為表現。採取蒙特梭利教育的眼光,成年人不僅能更加洞察青少年的內心,同時也將成為一位 「新成人」(new adult)。他將扮演不同於過去傳統教育裡的成人角色,而成為一位了解孩子自然發展的成人,並且在這些新的認知思維中帶給孩子支持性的成長環境,真正地作為協助孩子生命(aid to life)發展的夥伴、引導者與守護者。 

 

參考資源

推薦閱讀

雖然每間學校規劃與呈現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核心的概念是相通的,本文僅簡單呈現此架構

探討家長如何透過正確的教養方式提升孩子的自尊 ,而非養成自戀 

教育青少年的重點將不會聚焦於教授特定的學科知識,而是在於如何讓這個生命遵照其生心理發展的需要,進而將這些需求納入課程與活動的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