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指標

臨床應用

疫苗誘發性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

簡介

  • 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或稱 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

  • 目前已知多種疫苗都可能會引起血栓,但發生機相當的低


症狀

  • 參考德國醫學專家們調查 (刊登於NJEM),接種疫苗後18天內出現偏頭痛很重要的危險因子,又此症狀者應盡速檢查有無D二聚體偏高血小板偏低的現象,這可能是嚴重血栓症發生的前兆

      • 參考文獻:DOI:10.1056/NEJMc2112974 2021.09.15


  • 施打疫苗後 42 天內,可能出現的症狀有: (42天是參考美國血液學會ASH建議)

    •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

    • 嚴重胸痛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

    • 嚴重撕裂性胸痛或嚴重背痛 (不能排除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的可能)

    • 不明原因瘀青增加

    • 血壓異常升高 (大於180 mmHg)

  • 明顯且難以忍耐的副作用發生時,不應忍耐與自行檢查,請立即請求他人或救護單位協助(可能會隨時昏厥),並掛急診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高風險群

    • 資料來源: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 2021.10.10 (林口長庚. 鄭院長)

    • 曾經為 "肝素誘發性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HITT)" 患者

    • 曾經使用 "肝素" 患者

    • 裝有port-A的癌症患者

    • 曾經腦部受傷、心肌梗塞(AMI)、深部靜脈血栓症(DVP)

    •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如:紅斑性狼瘡 SLE、類風溼性關節炎 RA )

    • 洗腎病人


常見問答

  • 如果打疫苗前血小板沒有低下、血栓指標(DDimer)也正常,是不是打疫苗就不會發生血栓?

    • 錯誤,目前已知疫苗誘使身體產生 Platelet factor 4 (PF4) 抗體來促使血塊產生最終血栓

    • 因此在沒有施打疫苗之前,我們無法從血小板數量與血栓指標來推測身體受否會產生 Platelet factor 4 (PF4) 抗體

    • 血球計數(CBC) + 血栓指標(DDimer) 適合用於疫苗監測是否產生大量血塊,進而警示血栓的發生


實驗室檢驗

  • 血球計數(CBC):

    • 先確認是否有血小板低下(血小板計數低於 150 K/μL

    • 疫苗的血小板數量與疫苗的血小板數量減少40%時,也應特別注意

  • 血栓指標(DDimer):

    • 調查是否有大量血塊產生

    • 只要血栓指標DDimer超過參考值4倍,即 2.0 μg/mL (FEU)時,可視為TTS進行治療 (依據CDC指引、美國血液學會ASH)

  • 臨床上會先發現 "血小板數量先下降,約2-3天後D二聚體才會上升",因此血小板和D二聚體我們強烈建議同時檢驗

      • 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 2021.10.10 也有討論到這現象

  • 套組:血球計數(CBC) + 血栓指標(DDimer)

  • 檢驗時間:約60分鐘

  • 檢驗費用:600元

心肌炎(Myocarditis)

簡介

  • 打疫苗後7天內最容易發生心肌炎

    • 疫苗性心肌炎約85%發生在施打後7天內

  • 打疫苗發生心肌炎,最容易出現在第2劑

    • 疫苗性心肌炎約71%發生在施打第2劑後

症狀

  • 臉色發白

  • 體力變差、耐受變差 (稍微動就很喘,但以前不會這樣)

  • 胸悶、胸痛、胸部壓迫感、重壓感

  • 心悸、心跳過快或不規則

      • AZ和BNT接種第1劑 (99%),約 25 %會出現心房顫動

      • 莫德納接種第1劑 (99%) ,約1 %會出現心房顫動

      • 大多數是自覺性心律不整(可能是生理性反應居多)

      • 資料來源: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 2021.10.10 (台北榮總. 心內林主任)

  • 呼吸急促

  • 暈厥或暈倒

高風險群

  • 資料來源:COVID-19疫苗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處置研討會 2021.10.10 (台中榮總. 傅副院長)

  • 最近半年內發生過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 風溼性心臟病、急性風濕熱

  • 30歲以下合併擴大型心肌病變

  • 複雜或嚴重型先天性心臟病

  • 急性心臟衰竭患者

  • 心臟移植患者

實驗室檢驗

  • 必要檢驗

      • 心肌酵素 (肌鈣蛋白):Troponin (100%心肌炎患者會上升)

  • 次要減驗

      • 心衰竭指標:BNP (61%心肌炎會上升)

      • 心臟超音波:EF % (15%心肌炎會異常)

      • D二聚體:D-Dimer

  • 檢驗套組:

    • 血球計數(CBC) + 血栓指標(DDimer) + 肌鈣蛋白(Troponin I)

    • 檢驗時間:約60分鐘

    • 檢驗費用:1000元

主動脈剝離

簡介

  • 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是種致命的心血管疾病,發生年齡常見於40歲到70歲間[1]。

  • 當主動脈結構上有問題,血液從血管內膜的破裂處流入主動脈中層,並因血液的壓力已向心或離心的方式開始剝離,形成剝離瓣將主動脈內膜和中膜分開[1]。

症狀

  • 96%患者會出現劇烈疼痛的症狀[1]。

      • 疼痛處在軀體前胸中線處,預後可能較差的A型或B型。

      • 疼痛處在背部、腹部者,多半為C型。

  • 疼痛感經常是突然發生,常伴隨著尖銳的撕裂感

      • 疼痛感可能會轉移到下巴、脖子、手臂、肩膀

      • 也常伴隨冒汗、呼吸短促等症狀

檢驗

  • 僅約20%患者透過 心電圖 可以發現 缺血 的現象[1]

  • 臨床診斷以斷層掃描為主,經食道心臟超音波也是快速便利的診斷工具[1]

  • D二聚體(D-Dimer) 也是方便的生物標記 [2] [3]


常見問答

  • 能否以D二聚體(D-Dimer)來警示主動脈剝離?

    • 可以,但建議明顯症狀者應立即就醫

    • Sodeck et al.(2007)系統性回顧16個研究。

      • 作者將結果驗證於65名 主動脈剝離患者

      • 發現若設定參考值為0.10 µg/mL,則平均陰性預測率(NPV)為100%

      • 若設定參考值為0.9 µg/ml,則平均NPV為92%。

    • IRAD-Bio研究(2009)則從14個醫療院所收案220名病患,最後診斷為 主動脈剝離者有87名。

      • 若前24小時之D-dimer小於0.5 µg/mL,則陰性預測率(NPV)為95%

      • 若前6小時D-dimer 超過1.6 µg/mL,則發生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性大增。


參考文獻

  1. 主動脈剝離之診斷與治療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 D-dimer as a Biomarker for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Medicine (Baltimore).

  3. 維基百科:主動脈剝離

急性缺血性中風(AIS)

雙合試驗DDimer 是簡單、快速、無輻射的血栓指標

項目說明

  • 纖維蛋白原 (Fibrinogen) 是有兩種結構組成,分別為E主體和D結構

  • 在沒有結成血塊前,纖維蛋白原的D結構會在E主體的左右兩邊

  • 當血塊產生時,纖維蛋白原會相互透過D結構來連結,使得原本只有單體的D結構變成雙體

  • 因此在血塊產生的患者血中,就會大量出現兩兩相接的D結構

  • 原本 D-E-D D-E-D ---> D-E-D=D-E-D=D-E-D --->形成血塊

  • 我們再透過螢光免疫分析法偵測 D=D 這個結構

  • D=D 在教科書中經常翻譯成 "雙合" 或 "D二聚體",英文稱為 D'Dimer 或 D-Dimer (英文維基百科)

  • 臨床上經常簡稱 DD

檢驗訊息

  • 檢驗項目:D-Dimer

  • 中文項目:雙合試驗 (參考資料:安南醫院長庚醫院台大醫院大安聯合 )

  • 檢驗準備:不需空腹,可以喝水

  • 檢體採集:血漿(EDTA plasma) 檢體,至少400 uL (約全血 1 mL)

  • 檢體暫存:冷藏2-8度C 可保存24小時,冷凍可以保存3~6個月。

  • 檢體保存:抽血後立即離心後,將血漿分裝到乾淨試管,冷凍(至少-20度C)可保存3~6個月。

  • 報告時效:收件後立即操作,約2小時報告。

  • 分析方法:螢光免疫分析法

  • 檢測類型:臨床上經常做為監測、診斷、預防血栓相關病症的生物標記

  • 有效查驗:試藥經台灣(TFDA)、歐盟(CE-IVD)、美國(FDA)查驗合格

  • 檢驗單位:宜禾醫事檢驗所

  • 單位換算:單位換算:100 ng/mL (FEU) = 0.100 mg/L (FEU) = 0.100 μg/mL (FEU)

  • 參考區間:

    • 理想結果應低於 0.100 μg/mL (FEU)

    • 亞健康 (有血塊產生,但身體仍可快速排除) 0.2 -0.5 μg/mL (FEU)

    • 過高 (血塊產生速度高於身體可以排除速度) > 0.500 μg/mL (F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