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為我國傳統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細膩,“以求太極(內形)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練精、氣、神三者合一”。其技藝特點是“因敵變化、借力打人”,用意氣的變換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強調走內勁而不露外形,達到人為我制,而我不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趙堡太極拳和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拳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更適合文人修煉的太極拳,后人稱之為武式太極拳。武禹襄先生在對這套拳法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形成了簡煉精要、無一浮詞的經典之作——武式太極拳論。 武式太極拳,朴實無華,人稱干枝老梅。與人交手,不重招數外形,注重接勁打勁。練習中要求用意氣的變換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強調走內勁而不露外形,以達到制人而不傷人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極拳融儒家文化、道家養生、中醫保健、武朮強身於一體,具有增壽益智、祛病健體、美容塑身的功效。常練武式太極拳,能有效“緩解精神壓力,祛除生理疾病”,對治療疲勞綜合症和慢性病有顯著效果。 武式太極拳拳架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體態端莊、氣勢騰挪、開合有致、緊湊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極拳朮,尤其適合高級知識分子階層養身、強身、修身。
武禹襄(1812–1880)為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河北省永年縣人。 祖輩世代傳文習武,兄弟三人,兩兄皆進士后任職,禹襄自幼習文好武,性孝友,俠尚義,鄉秀才,廩貢生,侯選訓導。約1850年同鄉楊露禪(1799—1872)自河南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禹襄兄弟愛其朮而從學陳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親赴河南,從溫縣趙堡鎮陳青萍學習趙堡太極拳月余,得其精妙,并從陳青萍處得王宗岳《太極拳譜》,讀后大悟。在鑽研太極拳陳氏新老架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會貫通,創出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身法端正,步法輕靈并要求內氣潛轉,以氣成式的太極練法。此式既不同於陳式架和趙堡架,雖然能找到很多趙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稱之為“武氏太極拳”。
武氏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每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并反復筆錄修訂,故拳式中式勢可用,無一空架。
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朮最為精深,但終以教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畬)技藝最精。
武氏論著較多,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式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據其本身體驗而寫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朮家顧留馨先生稱武氏著作為“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武派太極拳在拳法理論上,多尊崇清初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并通過實踐予以深化升華。《太極拳論》講陰陽之道是“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為八卦。靜為一氣。從太極拳體用上說,“動之則分”是開,是變化,是拳勢運作;“靜之則合”是歸納,是氣勢凝聚。因此,武禹襄形容走架打手要“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見《太極拳解》)。同時,他還使抽象的陰陽開合具體化,便於練習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他在《十三勢說略》中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松開,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起承轉合為科舉時代士子賦詩和作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們常用的朮語。武禹襄首次將它引用於太極拳走架打手之中,使走架打手有了法理依據,是對太極拳弘揚發展的一大貢獻。
后來武禹襄總結的打手《四字秘訣》(敷、蓋、對、吞),李亦畬總結的《撒放秘訣》(擎、引、松、放),郝月如的《打手四要》(引、化、拿、發),都是起、承、轉、合在打手技朮及運作方面的具體、深入。王宗岳的學朮思想源於北宋周惇頤(1017-1073)的《太極圖說》,以陰陽為體,以剛柔為用,尚未脫離周氏《太極圖說》之用語。隨着時代的發展、實踐體會之不同.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率先提出:“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的虛實說。李亦畬宗禹襄之學光而大之,他在《五字訣》中強調“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要“開合有致,分清虛實”。於是虛實開合的相應變換,技法與意、氣、神的融合,就成為武派太極拳的技朮核心。為了形象地說明虛實變化和內勁流轉的關系,李亦畬還親手繪制了《虛實開合圖》,指出“虛實即是開合”。因為走架打手的虛實多屬內勁的變化,只能覺察而不易看到;開合則指外形動作,明顯可見。“虛實(內)即是開合(外)”,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武禹襄、李亦畬所著拳論言簡而意賅,所創拳勢外簡而內涵丰富,人多不知其底蘊,而為真能窮其竅要。其走架打手以虛靈為體.因循為用。其功在動以習靜,而靜不撓於動,動靜兼施.不偏一方。其法始於守中,凝聚一氣,終於行氣,歸於凝神至虛,故造詣精純,獨領風騷,以故桃李滿門,衍為一派。
郝為真教拳時,綜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三家所著拳論的內涵衍變,結合時代需求,遂以起、承、開、合作為走架打手的指導方針。郝月如解釋說:“走架每一勢分四字,即起承開合是也”。又說:“開是大。非頂撞也;縮是小,非躲閃也”(見郝月如《太極拳的走架打手》),指明“開”要舒展,肌肉筋骨關節要放松.以利氣血通暢,手眼身腰步協調合一,一動皆動,勢如張弓.內氣周旋,外應百變。“合”要緊湊,精神內固,雙掌各護半邊身軀,護中用中,步法穩健,腿法快捷,發如放箭,一吐即收。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舒展不離緊湊,緊湊胤育舒展,重心穩定,八面支撐。因此,走架時,要以起、承、開、合為指引。“起”要神聚,心靜氣斂,心不靜則不專.氣不斂便無含蓄,勢易散亂。“承”是承上啟下,要銜接自然,一氣貫串。“開”要靈敏,富於變化,不搶不墜,氣勢飽滿。“合”要圓融,手眼身心步和諧自然,每一勢的起承開合既要清楚,更須連貫,意動勢隨,真氣聚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靈活似飛鷂,步活、身活、招勢活,在圓融中求啟機,求變化。
走架每勢能做到起、承、開、合,才能飽滿無缺,富於變化,而不留於浮滑潦草。在此基礎上,進而做到眼有神,身有譜,腳有根,空松圓和,外柔內剛,不散不懈,不僵不滯,內外相合,周身一家,一動一靜,皆有神情,外在的形態和內在的意氣神和諧統一,掌握好心靜、意專、氣暢、神斂、形順這“走架五要”,始可越練越精,步入武派太極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