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太極拳是指清朝董海川、楊露禪與郭雲深創立的一套武術,主要強調使用太極行功方式來加強練習八卦掌的細微發勁技巧,並以吐納與太極要訣來配合八卦掌動作修煉內息,強調的仍為八卦掌的轉折輕靈與八卦勁培煉,小部份攻式則採取形意拳發勁法,楊露禪得知後,視為內家派武學觀念的大突破,是與董海川先生交流研究,試圖為內家拳融合尋找可行的道路,在楊露禪過世後,董海川仍持續研究,並由形意名家指點發勁。開始將此功法視為綜合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三家拳法的一種修煉方式,至此雛形建立,稱之為『八卦太極』。
創拳的具體年份因該拳無譜代記載而缺乏史料以至暫不可考,不過據傳的大體過程是,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太極拳宗師楊露禪、形意拳宗師郭雲深在互相深入了解後,撇棄傳統武術門派的舊約束,決定聯手創造出一種融合了三種內家拳的新的拳術,集三家之長,補三家之短。在三人研究出一個大概的雛形為八卦太極拳,起初只在各自得意門生中相傳。董海川傳劉德寬再傳李元智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吳俊山中央國術館專家教授,二人對數門武技進行標準化、系統化教學編撰,其中一門正是八卦太極拳,套路確立後,中央國術館深知此拳法的武術價值,於是將八卦太極拳列為館內學生必修科目,並只限於館內傳授!由李元智先生負責館內教學,訂於每日早上為學生必練項目。後因此拳難度頗高,李元智將原套路招式、次序不變情形下,將高難度動作做大幅度簡化,為中央國術館版本,但是直到20世紀40年代亦未能公開傳習於世。1949年後,該拳法開始在台灣高雄、北京、天津、濟南傳播,後流入雲南、中國東北,發展成為今天的八卦太極系統武術。
八卦掌與太極拳皆具備的養生功能在融合後亦有一定的養生功效。其具有八卦掌的剛勁和太極拳的鬆柔雙重特點。與眾多內家拳一樣,八卦太極拳注重內力的運用。行拳動作古樸淡雅,招式形奇意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同時也有不小的殺傷力。
八卦太極拳在功法上取太極之松柔,
八卦太極拳功架上寓八卦之掌法與步法,內意上吸收了形意的行功心法。其功法、要領、招式及風格與社會上廣為流傳的陳、楊、吳、武、孫式太極、均有很大差異。尤其是掌型、步型、功架及行功心法與其他太極大相徑庭。其主要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功架典雅古朴。該拳在功架上,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武朮的風味,造型舒展,銜接緊湊,一招一式端莊、沉穩、凝重。觀其演練,松靜空靈、飄逸俊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頗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淳朴感,不知不覺中恍若遠離了現代都市之喧鬧,忘卻了世間紛爭之煩惱,仿佛將人帶回了典雅、古朴、寧靜、悠遠的武林聖境。
二是技擊特色鮮明。該拳從始至終無一閑招空式,用張萬英老師的話說,即:“連起勢都可傷人。”以有式子,無不內含吞吐卷放、吸化擊打之意。如:肩靠、肘搗、腕打、指戳;胯擊、膝頂、腳踢、足蹬、掌鏟、后踩、上穿、下按、左掖、右擠、明掌暗掛、跪膝鎖腿等等,無處不發,無招不打,前進后退、左捋右撩,一動是招,一扭膝身形一轉又是一招,所有式子均可用於兩人對拆對練。整套拳,几乎是囊括了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的精華技法,堪為三大內家拳的技擊之薈萃。
三是身法奇特。該拳在行功線路上,無直來直往的運動,多為時正是斜、時東時西、時南時北、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身法飄忽不定。運行中,猶若蛇之蜿蜓、雀之翔飛,旋進旋退,指左打右,點上擊下,虛實莫測。尤其是進退轉換之際,無不內寓“如雞踏雪、似馬蹚泥”的八卦步,動作異常輕靈敏捷。不少式子看似太極的外形,而抽招換式、脫身換影中,卻滲透着“穿掌如梭、回身似猴、換掌如鷹、翻身如鷂、行走如龍”的八卦味。身形騰起時,節節而動,槃旋而起,猶如雄鷹展翅,翱翔萬里太空,如摘星換斗、喜鵲騰空、燕子三戲水等式;而身形落伏時,則是節節而收,猶若雄鷹棲枝,羽翼收縮、神氣內斂,狀似捕鼠之貓,蓄而待發,如海底尋針、海底抱月、黃鶯落架、臥虎聽風等式;而在托槍打鳥、老媽媽紡線、進步吸肘、翻背捶、問心捶、上步蓋馬捶、翻掩肘等式子中,則蘊含着劈、崩、鑽、炮、橫之陰冷剛烈之內意。所有這些無不於瀟灑中內隱殺機。纏綿中內寓剛意。
四是功法怪異。
該拳隊遵循一般太極順項貫頂、松肩墜肘、含胸拔背、內外合一等要領外,所不同的是講究“以四肢帶動軀干,走梢節”的獨特行功心法,此乃《太極拳論》中“其根在腳,發之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等要詣的具體應用和展現。行功中,有時一動無有不動,上下齊動;有時則走上不走下或走下不走上,走左不走右或走右不走左;時而,以指帶腕、帶肘、帶肩、帶身;時而則以腰催肩、催肘、催腕、催掌、催指;進退旋轉起伏中,均含腰、胯、肘、腕、指相反相成的螺旋力,以及上下左右前后爭裹的對應力和彈簧勁。所有式皆可左右練習,而且每個式子演練起來,都可具備整個套路的典型內意,擇其三五式即可組成一種自成體系的功法套路。
五是高難度大。該拳純系以心行氣,以氣催力之上乘內功,身形招式方位多變,行功內意異常復雜,故而不之難記,習之難練。就求其技擊的角度而言,多適應於具備一定功力基礎的中、青年人練習。即例如此,初學乍練這一套路,也常常會因下槃功力不及,難以承受。如其步型小、功架低,且多為松腰吸胯、前凸后坐的單樁步和和不丁不八、前撐后擰、里合外擺的小馬步,倘若功力不具,則實難支撐上肢復雜的內意動作。再如,忽左忽右、忽前忽后的原地變換身形方位的動作,雖說是在纏綿柔緩中完成,然這些式子恰恰最要緊的就是要象擰螺絲、搓繩子上勁一樣,節節而進,切忌斷力破勁。所有這些,均離不開腰、肩、肘、胯等各部關節的松柔。否則,韌性不足則敏性不備,而敏性不備則靈性不出。該拳除早年秘而不授外,此點亦可謂多年未能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勁力運用
內勁對於武朮運動員來說是必木可少的。
任何拳種,任何流派,對於內勁都有它們自家獨特的要求。不同拳種有不同的技擊方法和用勁方法。要求的是一種“顫勁,只有練習者身上具備了這種勁,練起飛鶴拳來才會使動作變得輕巧、剛柔、虛實有分,才會使人感到你的套路運動起來很有份量,不會飄浮、松懈無力或僵硬死板。技擊時,才能做到出手如神,變化無窮,如同武朮家們常說的那樣“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卷殘云。”“顫勁”,是以意貫注,以氣運行,以聲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縮,從而發出一種“顫抖”之勁。這種勁并非全是剛勁,它是剛中帶柔,柔中有剛,總的說來是偏剛。運動起來既有它的堅韌性,又富有彈性。這種“內勁”,柔時很有韌性,剛時極其堅硬,出手時有壓倒一切對手之勢。這種流派的“內勁”也常常可以從運動的外形上觀察出來。是一種剛柔結合的巧勁,技擊時手到勁即到;與對手相遇時能使對方引之即來,送之即去。
習武之人,必定要進行勁力訓練,而勁力訓練的方法多種多樣,訓練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技擊勁力,需經過專門的有效訓練,猶若猛虎的發勁,而不是笨牛的力氣;牛的力氣勝過老虎而打不過老虎,乃勁不如虎。動作如閃電,份量能裂石。這是技擊勁力的要求。舉重運動員的力量很大,但斗不過柔道運動員,此乃勁力訓練的目的和方法不同。人體是一部最復雜的機器,肢體不同部位勁力發揮變化各有長短,旋轉的幅度,伸縮的快慢,彈性的力量,各不相同:因而對勁力的訓練方法應十分講究,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有一些習武的人,訓練十分刻苦,表演時能斷磚裂石,散打際卻常常被動挨揍。觀其訓練方法,其發力要先憋勁脹氣,然后才發出勁力,力量固然很大,但發力時間長,更沒有后勁。在散打際快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在瞬間發力,自然而然的隨意發力,才能有效地打擊對手。試想,當你在慢慢運氣准備出手之際,對手早已准備好了,假若其動作快,你已受到打擊了。所以應在自然而然的發力訓練上講究,動作能隨意變化,勁力可快速發出,這是勝利之本。兵貴神速也要用在技擊上。普通人發力慢,因為他需要時間積蓄力量,快了則腳手飄浮無力。的勁力用法是自然而然、先松后緊,該用勁時用勁,不該用勁時放松;松是為緊作准備,而緊只能是瞬間的,如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功力就無法持久,也就容易疲勞,動作也就緩慢,就無法處於主動的狀態中。
出手進攻,當然是越快越好,但若出手的距離長,動作相應就慢。普通人在短距離內是很難發力的,即使發力也搆下上大的威脅;長距離出手,其沖剌的路程長,力量較大,但由於路程長,使對手有准備的時間格撥反擊;短距離發力,對手難以反應,常能有效擊中。因而應在短距離發力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增強短離發力的份量,出手快短,准確性也就提高了。直撩手由於其運用肩關節的推力,為短距離發力具備了條件,半撩手的肘關節彈力也為短距離發力增加速度和份量,虛實碼的后腳蹬力通過脊柱傳遞,再配上腰的旋轉,使爆發力更大,更有效地打擊對手。
散打之際,全身應呈放松狀態,即使在出手時也是放松的,只是在快要擊到對手時才爆發勁力的。只有松才能做到快,才能隨意變化制敵。出手發力的痕跡應無先兆,這在技擊中也是很重要的,出手有先兆易被對手發覺而難以奏效,所以發力的技巧要反復推敲,當然還可以用虛虛實實的方法出手,但更重要的是出手本身無痕跡。組合勁力的使用比較復雜,也就是連續的有變化的勁力組合,散打中手法千變萬化,為應付對手的各種招數,必須使用不同的手法,就是在進攻時也是如此,用不同的勁力連續出擊,使對方難以招架,達到制敵的目的,重要在“連慣”,不可間斷,連續作戰;連慣的手法,連慣的勁力,配合腳手齊動的技朮,“亂”中有規律,“亂”中取勝!一發即收,一收即變,招數怪異,奇兵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