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太極拳始創人「全佑」(1834-1902), 滿族人, 本姓「烏佳哈拉」, 其子「烏佳哈拉愛紳」後取漢姓, 改名「吳鑑泉」(1870-1942)。
楊露禪到北京授拳時,全佑從其學太極拳,後又拜楊之次子楊班侯為師,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步修訂,又經吳鑒泉改進修潤而形成了一個流派,即「吳式太極拳」。
吳家太極拳是「全佑」在楊家太極拳小架的基礎上演化而成。以柔化著稱,架子斜中寓正、川字步形。松靜自然,大小適中。推手時,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後來由「吳鑑泉」把拳套定形. 「吳鑒泉」之入室弟子「鄭榮光」傳授的方拳及圓拳,在海內外都有很多學者練習,動作清晰易學,是健身的好方法。
鄭天熊(1930 - 2005),原籍廣東中山三鄉鎮平嵐村,年幼時即嗜武術,從學於其叔父鄭榮光先生,由於聰穎過人,甚得其叔之器重,後有鄭榮光先生之摯友太極名家齊敏軒氏到港,鄭宗師再從遊於齊氏,精研太極散手跌撲及內功心法,得齊氏真傳,以太極內功及散手善戰有名於時,時人稱實用太極,並於1950年創立鄭天熊太極拳學院。 即現時的香港太極總會。
吳家鄭式太極拳119式
1 預備式
2 太極起式 9
3 七星勢 3
4 攬雀尾 6
5 單鞭 3
6 斜飛勢 1
7 提手上勢 5
8 白鶴晾翅 6
9 摟膝抝步 3
10 左七星勢 3
11 摟膝抝步 9
12 左七星勢 3
13 手揮琵琶 6
14 上步搬攔捶6
15 如封似閉 3
16 抱虎歸山 3
17 十字手 1
18 斜摟膝抝步 2
19 轉身摟膝抝步 3
20 七星勢 3
21 攬雀尾 6
22 斜單鞭 3
23 肘底看捶 3
24 倒攆猴 9
25 斜飛勢 6
26 提手上勢 6
27 白鶴晾翅 6
28 摟膝抝步 3
29 左七星勢 3
30 海底針 3
31 扇通背 6
32 翻身撇身捶 3
33 退步搬攔捶 6
34 上步攬雀尾 9
35 單鞭 3
36 雲手 15
37 單鞭 3
38 左高探馬 4
39 左披身 5
40 右分腳 3
41 右高探馬 1
42 右披身 5
43 左分腳 3
44 轉身蹬腳 3
45 摟膝抝步 6
46 進步栽捶 3
47 翻身撇身捶 3
48 上步左高探馬 1
49 左披身 5
50 右分腳 3
51 退步七星 3
52 退步打虎 3
53 披身踢腳 3
54 雙峯貫耳 3
55 右披身 3
56 左分腳 3
57 轉身蹬腳 3
58 撇身捶 3
59 上步搬攔捶 6
60 如封似閉 3
61 抱虎歸山 3
62 十字手 1
63 斜摟膝抝步 2
64 轉身摟膝抝步 3
65 七星勢 3
66 攬雀尾 6
67 斜單鞭 3
68 七星勢 3
69 野馬分鬃 3
70 七星勢 3
71 野馬分鬃 15
72 七星勢 3
73 野馬分鬃 6
74 玉女穿梭 9
75 七星勢 3
76 野馬分鬃 6
77 玉女穿梭 9
78 七星勢 3
79 攬雀尾 6
80 單鞭 3
81 雲手 15
82 單鞭 3
83 低身下勢 6
84 金雞獨立 4
85 倒攆猴 8
86 橫斜飛勢 6
87 提手上勢 3
88 白鶴晾翅 6
89 摟膝抝步 3
90 左七星勢 3
91 海底針 3
92 扇通背 6
93 撇身睡 3
94 上步搬攔捶 6
95 上步攬雀尾 9
96 單鞭 3
97 雲手 15
98 單鞭 3
99 高探馬 3
100 撲面掌 3
101 轉身十字擺蓮腿 3
102 摟膝抝步 3
103 上步指檔捶 3
104 上步攬雀尾 9
105 單鞭 3
106 低身下勢 6
107 上步七星 1
108 退步跨虎 6
109 轉身撲面掌 2
110 轉身雙擺蓮 3
111 彎弓射虎 6
112 左高探馬 1
113 撲面掌 2
114 翻身撇身捶 3
115 上步高探馬 1
116 上步攬雀尾 5
117 單鞭 3
118 合太極 2
119 收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