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秘傳少林羅漢功」是傳統螳螂拳的重要功法之一,共有十八組動作(螳螂拳門人稱為十八路羅漢功,或十八段羅漢功),於清朝初年,由螳螂拳第二代祖師升霄道人(李秉宵)重集成有拳訣及定勢圖的《繪像羅漢行功全譜》後傳承迄今。
「少林十八路羅漢功」是針對全身經絡的內家氣功,共有18路、69式。其主旨如全譜中歌訣所云:「內練八字壯先天,五臟六腑得安然,……氣血流通周身轉,千急萬病皆去了,……有朝一日功夫成,奧妙無窮非尋常,雖然不是真羅漢,也算一個自在仙」。
少林羅漢功的動作須配合呼吸調息,非常倚重鼻子,有助改善鼻子過敏、支氣管、肺部等毛病,第一路則對腰背、肩頸,以及腸胃很有幫助,有很多人練功前鼻子過敏,在練功一年後症狀就消除、減緩許多,也有人因此而改善便秘狀況。
十八羅漢功是一套完整的功法体系,以小功、本功、餘功三階進行,寓合螳螂拳樁法定式的鍛練,每路功法亦各有不同的運氣吐納方式。「少林十八路羅漢功」歷代皆是「口授身傳」、「身教言教」,非嫡系門徒不易得到真傳。
練習要領:
1: 練功前,先學吐納。吸氣、吐氣必須要相當留意,只能鼻吸、鼻吐。
2: 吸氣時,舌頭頂上排牙齒後;吐氣時:舌頂下排牙齒後。
3: 血行6寸:就是「吸3寸、吐3寸」,吸吐氣拉長,有助於血液循環。
4: 練習過程中,千萬不要憋氣、以免叉氣。
5: 如果吸吐氣不夠長,可以在吸氣過程中,小小吐一下氣再吸,吐氣過程中也 可以小小換氣。
十八路羅漢功拳譜
第一路 仙人拱手 第二路 霸王舉鼎
第三路 左右插花 第四路 枯樹盤根
第五路 夜叉探海 第六路 推窗亮格
第七路 韋陀獻杵 第八路 老僧入禪
第九路 鐵牛耕地 第十路 青龍擺尾
十一路 左右騙馬 十二路 燕子啅水
十三路 虎奔人身 十四路 陳團大困
十五路 父子請禮 十六路 鯉魚打挺
十七路 張遼獻袍 十八路 金鉤掛瓶
網絡影片示範 (無解說)
十一路 左右騙馬 十二路 燕子啅水
<<西域羅漢得道真詮目錄>>
第一路 仙人拱手
束手緊腰 偪氣全神 交指翻掌 推送雙手 曲膝下腰 伏地施禮 仰面朝天 凹腰腆肚
第二路 霸王舉鼎
雙手分水 兩腳掙力 雙搥分襠 搬鞍騎馬 大鵬挺翅 全身使力 力舉千斤 提杵騎馬 全盤托月 全身積力
第三路 左右插花
雙手扶鉅 兩腿並立 仙人指路 騎馬曲膝 單手過腦 偪氣實腹 垂鈎抱脇 曲膝勾腳 雙手交合 收功提氣
第四路 枯樹盤根
犀牛望月 推送雙掌 鷂子翻身 窩裡抱搥 海底撈月 曲膝下腰 背面回手 兩閉收功
第五路 夜叉探海
單手舉鼎 曲膝撲地 單捶偪脇 把灣拘水
第六路 推窗亮格
來往扭鉅 推山把木 提綱撜力 迎風雙掌
第七路 韋陀獻杵
胸前分掌 二郎擔山 合手舉鼎 騎馬收閉
第八路 老僧入禪
降龍伏虎 逼襠劈岔 分襠騎馬 燕子雙飛
背面定息 並立偪穴 把力分筋 攢拳積力
第十路 青龍擺尾
撐腿合手 揚鞭騎馬 提步纏封 招前擋後
第十一路 左右蹁馬
扣手獨立 鐵門蹬膝
第十二路 燕子啅水
抽梁換柱 回馬撲蟬 翻身合手 金雞獨立
第十三路 虎奔入身
雙脇搧風 四柱懸定 死蛇揭地 胸前掛印
第十四路 陳摶大困
井底栽花 攢拳劈岔 劉全進瓜 浮水度力
第十五路 父子三行禮
返身撞捶 把力千斤 返身和手 霸王拽弓
第十六路 鯉魚打挺
黃龍返身 曲弓扣弦
第十七路 張遼獻袍
起膝抱月 蹬力曲膝 雙錘硬崩 騎馬勒韁
第十八路 金鉤掛玉瓶
避日交脛 疊身存腎 擎天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