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13 高翊豪-初見面?那些被忽略的性別議題
2023/2/13 高翊豪-初見面?那些被忽略的性別議題
摘要
既然是第一堂課,不免俗地有介紹課程大綱的環節,在說明課堂的要求、評分等規定時,老師也慢慢帶入一些性別相關的議題。再來就是大家彼此認識,老師一樣用抽卡牌的方式,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卡牌的內容與自己修課的動機連結,小組互相分享。
課堂即時記錄
課堂上抽到的卡牌,是一隻在茫茫大海中冒險的蜘蛛,看他的八隻手腳,各有功用。一手看地圖;一手拿望遠鏡;另一隻手又要划船或掌舵等等...。
就跟我對自己的期許一樣,想要成功抵達目的地,就需要掌握各式各樣的技能。而在佩蓉老師的課上,便能 Push 我自己去突破心防,試著利用大量的溝通、討論,並清楚地用口語、手勢甚至是圖示來分享自己的想法。
今日見聞
各種因素都能影響教學,教室環境、課程內容、同儕相處等…
過年暗藏的玄機--男女生的過年大不同
「如果再給我多一點時間…」,可惜沒如果 ?
有溫度的札記
時隔一年再次修到佩蓉老師的課,卻還是被老師的能言善道嚇住了,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小事情,都在老師的解釋下,變得格外不同。
首先是老師介紹這間「特別的」教室,在剛看到上課地點時,我還非常疑惑,為什麼不在井塘樓上課就好,要特別來綜院,一進到教室就大概知道了,還真的很配合老師上課所需。方便移動的桌椅、四周的白板、木製的地板,打破了傳統上課只有單一角度面向老師的格局,其實更像是一間討論室,也正好符合老師的上課風格。
討論到過年的議題,我才回想起來,小時候的過年,好像都是阿嬤跟媽媽嬸嬸們在廚房忙前忙後沒空休息,爸爸跟叔叔們則是簡單負責布置桌椅、貼春聯,還能有很多閒暇時間聊天看電視,但似乎也沒什麼人覺得奇怪,好像事情就該如此。後來長大了,自己覺得媽媽辛苦,偶爾會想到廚房想要幫個手,也會被阿嬤趕出來,因為阿嬤總覺得男生不會做這些事。我覺得今天一位同學講得很好,他說因為跟家人總是太過親近,所以反而沒辦法好好的跟他們談到和他們不同的意見。
最後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點,當然是工作坊的部分!老師提到在他的課堂中,經常大家都在等別人開工,直到最後一刻,大家才驚覺不對勁,積極起來,上次的適性教學就是如此,我們都在等待總召的指令,總召在等老師的回覆,一等再等,就變成最後趕工到差點來不及的窘境。我們有太多如果的假設,但時間總是不等人的,希望這學期能夠再更積極把握每一個自己突破的機會,更勇敢的去嘗試一些以前不敢的事物,不要再因為那些「如果」而後悔了!
其實今天老師在提到過年的性別議題時我才突然驚覺,最近的生活好像過得太過匆忙了,只要得空休息,我便什麼都不想思考,實在是很可惜!生活我覺得除了不斷忙碌的前進以外,我也希望這學期的自己,能多給一些反思的時間,好好回憶自己所做過的事情,不然時間一長,那些美景我就再也想不起來了....
2023/2/20 陳姿穎-多元性別歷程發展
MV—〈不一樣又怎樣〉
探討議題:
1. 醫療:MV中,選擇了高齡的同性伴侶為主角,高齡可能帶來更高的醫療需求,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顧。透過凸顯弱勢族群的選角,能讓觀眾對於高齡同性伴侶的困境引起更多共鳴,同時也讓觀眾思考得更深更遠,這不是一時的事件,而是會影響無數人的一生的決定。
2. 法律:缺少法律保護,同性伴侶在生活上可能會面臨重重困難。MV中的手術同意書就是一種障礙的具體展現。不斷提倡同性權益的人們未必是想多一點什麼,而是能夠得到起碼的尊重和捍衛自己幸福的權利。
3. 信仰:歌詞裡提到了信望愛,像在對著一直以來不允許同性戀的宗教信仰發出疑問,如果神愛世人,那麼無論是誰、有著什麼樣的身分,都應該同等被愛。
4. 家庭:什麼是評斷親人的標準?血緣?親密關係緊密程度?每個人對「家」的定義或許都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有追求「愛」的本能,就如同追尋幸福一樣。「家」也不是一種形式,能夠深切感受到愛的,才能稱之為家。
其他細節:
1. 選角:採用女性作為主角,女性能帶來柔化的效果,更能說服觀眾,同時也考量到當時台灣對同性戀的看法,比起男同(疾病、愛滋等)更能接受女同。
2. 歌名與歌詞的差異:歌名〈不一樣又怎樣〉,在歌詞中寫的是「不一樣也一樣」,讓聽眾感受到語氣的差異,在歌名展現的是一種不服的質問,但在歌詞中則有柔性勸說的效果。再者,也像回應歌名的疑問,告訴聽眾事實是「不一樣也一樣」,轉換原先對峙的立場,變成同一戰線,說著「我們都是人,我們都一樣」。
MV—〈親愛的對象〉-對比兩MV的差異
〈不一樣又怎樣〉推出時剛好是倡議同婚法的時期,除了讓大家對同性戀有正向的了解,同時也在努力說服大眾,雖然有許多人改變看法,從不支持轉為接受,但如同老師所說,很多只是「理性的接受」,還未走到肯認的境界。〈不一樣又怎樣〉展現的是單向的訴求,屬於同性戀者的發聲舞台,它並未包含環境對此訴求的回應或做法,因為這只是開始。經過了這些年的努力,大眾對同性議題愈來愈熟悉,也悄悄改變了整體的氛圍。在〈親愛的對象〉中,加入了雙向的互動,這個互動反映了現今的狀態,大家能夠自然的面對和回應,這不僅是認識和理解而已,而是能夠體認彼此的感受和想法。當我們站在平等的立場換位思考,我們才了解彼此的喜悅和痛苦。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再感到悲傷和無助,因為我們知道有人會支持、相信和愛我們。
老師的觀點〈親愛的對象〉展現了更深層的自我認同,不再高度強調受壓迫者的立場。
新聞反思
Q:護家盟的看法與觀點合不合理,是否存在誤解。課本內容是否真的有問題?
A: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課本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常常可以反映出某一時期人們的思想,或許內容在現在是最為關注的,在未來也可能被全盤推翻。就像語言、思想、文化一樣,都會與時俱進,最終走入歷史。在公民課本裡出現的名詞:異性戀霸權、恐同……,這些名詞的出現確實反映了現在部分社會的看法,只是這也並非永遠的,當社會的風氣逐漸改變,這些名詞或許會淡化甚至消失,成為一個百科全書裡的歷史名詞。因此,我認為現階段在課本裡出現這樣的內容並不過分,這只代表目前台灣的社會依然有這樣的現象,需要被注意和提醒。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們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它對社會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釐清這些問題,不去逃避和譴責,也是讓離我們多元性別平等更近一步的方式之一。
期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不需要透過這些名詞來強調少數者的痛苦,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這些歷史名詞,見證我們一路走來的每一道風景。
課後感想
老實說,一直到這週的加退選我都還在猶豫要不要繼續修下去,想修的原因是因為老師的課太豐富了,不修會很可惜;想退的原因是因為擔心自己比較笨、反應慢,可能沒辦法吸收這麼多豐富的資訊,也擔心自己無法好好表現。但是,我不想失去成長的機會,如果我逃避了,我仍會在未來的某一刻與這個課程的議題們相遇,我始終必須面對這些課題,無論是以一個老師的身分,還是一個公民,或是一個活著的人。
坦白說,我是一個有些政治冷漠的人,不只政治,我也不太關心周遭發生什麼事,不單是因為那些事跟我無關,而是我不知道外界在吵什麼,這些吵的人有多少是真心的,有多少是別有居心的,我怕我的無知會傷害無辜的人們,所以我從不盲目地追隨表態。但經過這堂課,我慢慢地感受到必須有所知覺的原因是,就算是沉默也會傷害別人,因為當你放棄出擊的機會,就是給他人機會,無論那些人是否出於良知。我常想,為何多元的觀點最後總是淪為日夜不停的爭論,縱使我知道這是必然,但我總是暗暗期盼著,有一種更和諧更有效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但到頭來,也必須仰賴提升整體人民的素養吧。
2023/3/6 吳金霖-是什麼樣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琦琦一家
你不要把自己想的太特別
不知道為什麼,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
我常常聽聞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群體,他們奮鬥、勇於發聲、突破困境試圖獲得接納,聽起來是引人熱淚的抗爭精神,但我一直都是不以為意的,這麼說來不好聽,但事實就是我不太在乎別人做了什麼,我只在乎我早已接受了對方。這個故事來自於我曾經認識的同性戀朋友,我並不會因為對方的所謂「特殊」而有不一樣的對待方式,但是在對方看來,就是我沒有認知到他需要幫助以及處境特殊。也許我不善於言詞,我想傳達的是我看待對方並沒有特別之處,而他會認為我不願肯認他是同性戀以及他與眾不同之處,就好像,**同性戀遊行時,你一定要站出來跟著出聲才叫認同嗎?**
憂鬱症的人只能自救,憂鬱症也不用講出來。
我的人生中總是遇到特別的人,遇過一堆家庭分裂的、身心疾病的blablabla,小小抱怨一下我總是不能跟正常人交朋友,因為這些比較特別的人的處境,我沒有理由委屈自己處處為他們著想啊。我的憂鬱症朋友跟我說,她知道自己憂鬱症,她會想要依靠任何人、或是能夠透過治療而好起來,全都是因為她在自己拯救自己,而不是我們必須給予什麼幫助,只需要當她普通朋友平常看待就好,也不是她認為自己很特別,做出什麼事情就說「我有憂鬱症,所以......」、或有人跟我說「她有憂鬱症,你要體諒她一下」。我認為她的想法非常獨立也是最有理的體悟,**當你把自己想的太特別,你就會格格不入有稜角而突出,然後引發有意人士抨擊。
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在說,要我們漠視這些群體,反而是這些人自己的想法,不應該無限上綱。
辯論的意義
慧敏說,廖副教授吸收了反同方的觀念,而沒有衝突現有穩固的基礎。辯論(或是說話技巧、談判技巧)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從對方的利益出發,從而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現在的時代不排斥衝突,也許浪漫時期的理念是全人類共享的,我們為了很多事情大打出手,但這些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堅持自己而想要推翻對方。
我們最終都需要共同生活,社會共榮是最好的,而不是分裂對立,所以就像情侶吵架,為了感情長久要嘛互相妥協要嘛協調共同方案,挺同反同也是一樣的,挺同並不會衝擊反同人們的權益,這是很重要的癥結點,重新聚焦在挺同人們要的是什麼,不是想要剝奪些什麼**。
再遠一點呢?家庭功能跟生育責任
自然法則之下,人類需要男女結合生育下一代,即使生物科技進步,可以用人工方式培養嬰兒,但也是需要男性才有的精子與女性卵子結合。那這就會牽扯到母親承擔生產還有未來會誕生的孩子。
我們考慮了女生的身體自主權(像是禁止墮胎、結婚後要不要生小孩),同時也考慮結婚的傳統意義上需要延續子嗣,這些問題目前還是無解的,現代社會也非常重視個人,所以新生代都試圖打破傳統的束縛。目前我的意見也仍然是支持女生想幹嘛就幹嘛,因為生小孩需要承擔很大的責任、犧牲很多事很多時間、不可逆的傷害等等,我絕對不希望我的伴侶為了這個傷害自己。
結婚很難避免的,牽扯到兩家人的事,自己不想生,但對方家庭可能需要傳承血液。生出的小孩的養育責任又是誰的、教育的內容又該有什麼、家庭的功能父母的職責又有什麼,可以想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又甚至,今天很多人擔心同性戀家庭領養小孩的話,小孩的成長會不會有所不全?我不曉得,我也不想幫大家整理結論,結論就是沒有結論,每人每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互相可以接受接納即可,社會充滿多元性,彼此也能融洽相處,才是最希望看到的光景吧。
2023/3/13-走進多聲共構
2023/3/20 蔡慧敏-老師缺位的課堂
一、摘要與今日見聞
本日是全程由總召安排與指示的課堂,老師缺位對於大家想來都是相當的挑戰。課堂最初有些不知所措,不過在掌握節奏後大家漸漸找到了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一開始由旭屏介紹目前分組與安排分工事宜,大家也陸續回應,總照統計後確定分工結果。後與老師視訊,老師除說明這堂課的情形,並給予些許自己的想法外,也開箱了自己的住處並說明裝潢巧思。大家一邊聆聽也一邊給予回應,結束後隨即進入專題的發想,統整並分組後課堂也結束。
見聞:
1、大家都很主動積極,討論起來非常熱絡,每個人都像小太陽一樣會發光。
2、適度的運用技巧,可以更接近自己想達成的目標。(例如想確定大家有沒有問題時,比起「有問題的舉手」,用「有聽懂的舉手」的問法好像更能讓大家給出反應)**(怎麼覺得好像在做實驗)超棒的實驗!
3、笑容是每個人都擁有的秘密武器。(只要大家看起來有笑,我就能卸下不必要的擔心。聽起來像是一種兵法呢)
二、課堂即時記錄
(跑來跑去十分忙碌。)
三、有溫度的札記
本日的札記想來比起先前的札記會更為簡短,但少了單純的分析,應該會比之前更稱得上「有溫度的札記」吧?尤其身為當時必須主持班級互動的總召之一(雖然總覺得自己名不副實),在當下對課堂的凝滯與流動的感受更是清晰。浮沉於其中也還是頗為費力,課後我在外頭的紫藤花架下坐了半晌,思緒仍然在方才的情境裡漂浮。
我想我的緊張是肉眼可見的,在匆忙趕到教室且除了旭屏與磊駿外毫無依傍的情況下,最初確實難以想像課堂會長成的模樣。很慶幸最初是由旭屏講解分組相關的內容並安排分組,讓我有時間適應還能幫上一點點忙(統計分配各行政組人力)。當時就像是旭屏先搭好了課堂的骨架,畫出經緯線,讓我們可以慢慢摸索著找到行進的方位。
開始和老師視訊時我們正在統計人數,有老師救場讓我相當放心。也拜現代科技所賜,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聯繫上彼此,我想課堂也因為網路的發達而有了更多能探索與互動的空間(同時**我也覺得老師心很大,居然能直接開箱住家!**看起來像是突然做的決定,整體看起來卻整齊到像IKEA的那種樣品屋,好厲害!(我真的沒辦法一回家就介紹自己亂七八糟的房間,我一個熱愛整理的朋友之前一進我租處就動手幫我收桌子,慚愧難當))。到了課堂的中期我就比較放得開了,或許也要慶幸我平常就非常好動和聒噪,在教室裡走來走去不至於太難。(當時臨時想要讓大家都能和老師打到招呼,所以拿著手機跑來跑去,大家都超配合的,超級感動!希望大家之後也能這麼放得開)
準備請大家開始討論並將來自各方的聲音匯集為專題時,其實相當緊張,很怕大家都不敢動作。但大家真的非常主動,各自都有在聆聽過他人的看法後慢慢的組成一個個團體,也正好都是四五位同學組成一組,討論也都非常熱絡,讓人非常放心。總體來說,是不錯的課堂體驗!(至於我就穿梭在各組間打擾大家和確定情況)
2023/3/27 李柏翰-一代一代一代
♟️ 不同世代間溝通的反思
聽了老師與公公的革命故事,真的是相當佩服,雖然當然我沒有結婚的經驗,但是想想自己在與不同世代的人(因為年紀問題,這裡的不同世代專指長輩><)溝通或抗爭時,常常都是在在進行無效溝通,各說各話、誰也不服誰,最後情緒上來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搞僵氣氛後回房間生悶氣。
♟️ 為什麼不聽我們的想法?
仔細分析起為什麼會進行無效溝通,我覺得是因為自己打從一開始便沒有把自己的論點思考清楚,自己常常覺得自己受到委屈或是覺得不滿,便覺得自己應該說出來,但是哪裡受到侵害,想要對方如何改變卻不是很清楚,在對方試圖釐清時也是一問三不知,對方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我們的不滿,但我們同時間卻只會不斷的責怪對方為什麼要一直阻饒我們,也常常會忽略對方很可能也都是出於善意才會想知道我們的不滿背後的原因。當初高二時曾與爸媽大吵了一架,因為我並不想去自然組,但我當時的論點從頭到尾只有我數學很爛,如果進自然組只會被電爆,但是在當初社會組總被笑稱為「快樂社會組」的時候,只要有些在乎孩子學業成績的家長應該都會對這決定有所疑慮,說來好笑,因此我每次想與爸媽談論這件事時最後都演變成回房間生悶氣時間,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初在溝通前再多想一下,這些衝突與情緒是不是都不需要發生。
♟️ 他們是長輩欸!
而另一個阻礙世代溝通的問題則是身分,在與不同世代的仍溝通時常會因為身分而放不下身段或是不敢說出心中真正想法,因此用許多不同的理由拐彎抹角地去表達自己,然而這些都模糊了原先溝通的初衷,導致最後雙方都不懂對方真正想表達甚麼,以我個人的情況而言,最後便是自認委屈地跑回房間生悶氣。而我覺得這也是老師令人佩服的部分,老師能夠利用言語行動引導不同世代的家人在彼此舒服的情況下表達自己,在彼此尊重的情況下打破世代框架,將溝通帶回彼此兩個個體,也因此找回了溝通的初衷。希望未來自己也能試著去掌握這些溝通的技巧。
2023/4/10 吳苡甄-專題進度的推展-各組大標小標發想
1.氣氛帶動的引起動機環節:
時間限制內畫出12個圓圈,形式不拘,要學生自由發揮並在畫完後自由移動與同儕分享作畫理念以及延伸發想的故事。三分鐘的交流時間每人被要求與不同人分享,並在最後老師進行綜整,鼓勵同學從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甚麼?他人的畫圓理解與自己的異同?
其實老師講解規則,以及畫圖的過程我都因為看醫生耽誤十五分鐘而沒有實際參與到,但到教室後老師也給我一個觀察者的任務,不能開口詢問只能單靠觀察來推測教室正在進行甚麼樣的活動。對於「觀察」我一直都挺有自信,可能是基於本身不喜歡主動率先發表意見的緣故,我習慣且安於先聽別人的意見再主動發表,這無形中也養成自己善於觀察的特質,但是在這次觀察中我發現了不同以往的難處,觀察一旦被打斷就像碰到異物的旋轉陀螺,頓時緩下自轉的圓周,思緒嘎然的無聲,在我仔細偷聽其他人分享圓的理念時,有位同學誤以為我也是參與者,因此好意的問了我要不要相互分享一下圖畫,在他問完後我原先聽的入迷的人已經轉換陣地,故事的緣由對我而言也就這麼不了了之的結束。但我並沒有覺得遺憾,只是開始思考被打斷後的自己為何不再積極,以及對自己的輕言放棄感到荒謬,身為一個觀察者的確應該抱持更投入的心態,適時用紙筆紀錄那些看似習以為常的事。
2.九宮格聯想法:
印象深刻的是台灣小吃的九宮格,稀有種外來種的分類很可愛,幾天後在交流板看到九宮格的圖,幽默的同時也連結到課堂中提到的創意激盪法,九宮格聯想法。
九宮格聯想法套用在創意發想時,我覺得很難界定出各格該放入甚麼小分類,在小組想標題的後我們試著用九宮格法,但卻一樣的停滯,不過看看這張艮圖,似乎豁然開朗一些,因為若是想得太複雜,預先設定如何如何的立場,自然絞盡腦汁也生不出個所以然,不如就從簡入繁的先把眼前看到的東西填進去,相反的若執著保持「我要想出一個吸睛聳動的標題」、「我一定要想出九個小分類把格子填滿」,不知不覺陷入畫地自限的處境之中。
3.標題的重要性,標點符號的運用與標題重點的強調
老師舉了兩個實際的例子說明定標題的重要性,雖然對標題的理解是因人而異的事,但這也相對影響了怎樣的標題吸引怎樣的受眾。有鑑於此,我們專題在訂標題時便加入標點符號,雖然看起來很聳動(?)但的確挺吸睛的?其實不管是書面專題報告還是各種報告,我最討厭的就是訂標題,因為要把那麼多概念發現或研究結果全部用十個字以內的文字連貫綜整,真的有夠麻煩,要訂的恰到好處切合題意,又要創意吸睛不可跟過去重疊,每次想標題我都很頭痛,包括這次專題小組的專題大小標,但好在跟組員相互激盪後誕生了產出。
4.「創造五力」五項均衡還是擇一發展:
流暢力:保持初心,簡單的完成目標
變通力:符合規範下練習獨到
獨創力:第一個想到的是大多數人會想到的,練習多想不同想法
精進力:求有外亦須求好,好上更好
敏覺力:專注上心,仔細觀察
五力像是任務審核表,可以勾選進度但若要同時在同樣設限下達成,容易只剩形式上的完成,實質內容可能空乏,但各項的過與及、多多少少差距太懸殊卻又不太好。創意的發想在我的求學經歷中一直都不是重點,規矩的完成任務做的確實即可,唯一與創造力兜的上邊的是國中美勞課,有一個線條畫環節讓我印象深刻,老師給定大家一樣的線條鼓勵各自聯想,完成一幅畫。其實畫出的結果挺不錯的,我畫了一個水底世界,班上沒有人和我一樣,但我在作畫的當下戰戰兢兢,一點都不「輕鬆」,甚至在其他人湊過來看時我也覺得很尷尬,總覺得自己畫出來的不是那麼「有創意」。費神且絲毫不輕鬆的創造過程,很顯然我的敏覺力不佳,但枝微末節的精進力似乎還行,過之成了鑽牛角尖,所以需要變通力加以制衡,那次的「創作」經驗其實挺痛苦的,因為想超多的我總是在自我掙扎,掙扎的點就是想要每個面向都達成,告誡自己該怎麼做後莫名地又成了一個自我設限。
不過比較好奇的是如果人的本質就是比較按部就班的人格特質,外力再怎麼強加要求他創意五力的發想新點子,就算他熟知五個創造力要點,但絞盡腦汁仍然只能想到普通的發想,該怎麼辦?這陣子很夯的人格測驗,我記得我就是屬於守衛型的isfj,超級固執外加每天都很規律,雖不常主動接觸新事物但打從心底不排斥,只是缺乏一個動機或是誘因讓自己踏出既有的框架,甚至打從心底會去思考過度天馬行空的可行性,直接將不可能的事扼殺於搖籃中。像我這樣的人格特質,(當然人格特質不完全代表個人,只是大致上的區分)要想出框架外的可能其實挺挑戰的,所以在團隊合作時總會羨慕想法源源不絕的組員QQ
教學上的發現
1.教師「限時」的重要性:
應看任務難度設定時效,盡量不要超過一個禮拜,趁記憶猶新的時候紀錄會更有可參性。此外,進行討論活動時也要在大螢幕撥放倒計時的碼表,一方面有提醒的作用,一方面更有機活刺激感的功用,像是一個定時炸彈,大家必須在爆炸前解決難解的議題。
2.教師「示範」的例舉程度:
進行活動前的帶領勢必需要一定程度的示範,不管是畫圖還是想標題,太狹隘的舉例會侷限學生發想的可能性,但太廣泛的例舉又使的目標發散。
3.教師帶領小組綜整討論的「編號」訣竅:
各組成員編號1-4號,各自分配任務,讓各編號著重在不同的點上聆聽他組發表,有人負責比較差異性有人負責延伸發想與建議,透過編號分工,讓學生更有明確標的性,避免聽一聽渙散恍神的窘境,此外,這樣的編號也某程度上的逼迫每個人都要「發言」。我覺得這樣的編號加快討論統整的速度,相當有效率,若要再增加刺激度,可以不事先告知學生各編號的任務內容,隨機發配下雖可能有人會抓不到重點,但若運用在線上教學上感覺會更緊抓學生的專注力。
2023/4/17 李沛霓-性別平等教育日
這週四(4/20)是台灣的第一個性別平等教育日,那天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了很多公眾人物紛紛因為與教育部合作而發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則貼文是小學課本的逆襲所繪製的各種性別刻板印象和翻轉的情境。在第一個情境中,身為警察前輩的學長對瘦瘦的新人學妹說:「等一下巡邏如果有狀況,學長保護妳就好。」下一張圖則畫出學妹抓到現行犯的英勇身姿,並搭配文字「結果(學妹)柔道超強」,呼籲我們避免職場歧視,不該用性別衡量對方的專業能力。這樣的情境,生活中其實很常發生,偶爾打工時,會遇到需要搬運重物或是修繕設備的狀況,我也總是會冒出「我是女生,我可以不用做」的心情,其實自己有能力,但總是會先示弱,會是其他同事也會說需要壯丁協助等。每個人身體條件的確存在差異,不過對於能力的擁有與否,我們卻還是容易陷於刻板印象當中。
2023/4/24 伍暄珮-了解性別議題的開展歷史,持續探索性別議題的更多面向
今天見聞的三件事
1.思考了未來若有孩子,該從父姓還是從母姓的問題,傳統從父姓的觀念已經有所轉變,現在很多人選擇從母姓,只要夫妻雙方討論好、有共識即可
2.老師聊到女生該不該讓男生幫忙提包包的問題,讓我發現每個小動作可能都隱含著性別問題與意識,開啟了我的思考
3.了解到了性別議題的立法過程,感嘆前人為了爭取權益所做出的努力,身為女性的我才能在一個相對友善、不被壓迫的環境下成長,持續思考生活中的性別議題是否還有待改進之處
有溫度的札記
今天的課堂上老師詢問女性同學和另一半外出時是否會把包包給對方拿,我和男朋友出門時習慣背小包包,由於重量很輕所以我都會自己拿,除非出遠門或帶著較大或較重的背包時才會請男朋友幫忙。我覺得另一半主動提議幫忙拿包包很浪漫,我在路上看到男性背著女生的包包都會不由的出現「真是浪漫、新好男人」這樣的想法,但我認為就提包包這件事,不一定都是男性幫女性拿,**換成女性幫男性提包包同樣可以,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反而產生了「這個男生怎麼連包包都不自己拿、竟然讓女生幫忙拿東西,是不是男人」這樣的想法,可知性別對調後人們的觀感和想法大不同**,這便是個性別刻板印象的實例。
女性好像就是柔弱的代表,而男性是強壯的,所以女性不自己拿包包合理,男性不自己拿包包卻會遭受到質問。我認為真正的性別平等應該是沒有什麼工作、行為是女性(男性)所特有,每個人的作為都是出自於自由意識而非社會所施加的期待或壓力,每個個體都能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並向他人展現,不必擔心被議論或強迫改變,真正撕下固化的性別標籤。
2023/5/1 黃柔璇-偶然發現自己是弱勢的時刻/情緒或語調也存在偏袒?
左撇子的日常
不知道老師是否還記得,那天課堂上,老師問了我使用「非慣用手寫字」的感受是什麼?我那時候很模糊地回應了老師,我覺得用非慣用手寫字讓我「少轉了一個彎」。
我的慣用手正好是左手,在小時候,因為家庭分工的關係,姊姊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是媽媽,而我的主要照顧者是爸爸,具媽媽的觀點,她認為是因為爸爸「不會帶小孩」因此沒有替我將慣用手改過來。然而雖然我也不清楚爸爸究竟是不想改還是不會改,但我總以自己的慣用手與他人不同為傲。
上面這段故事,述說了好多生活中難以被覺察的不平衡。
1. 媽媽認為爸爸不會帶小孩-在「母愛」大於「父愛」的古老理論裡,父親的責任與能力,在養育孩子的方面其實是不被肯認的。以我爸爸開明的個性,以及老是喜歡翰我們結盟的年輕心態,我認為爸爸只是想讓我長成我想長成的樣子,也覺得左撇子挺有特色,才沒將我改過來。而我會有這樣的揣測,也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正好母親就是扮演著守舊,而父親的角色則扮演著突破。
2. 左撇子除了不便以外,還有不禮貌的形象。我想母親希望我成為右撇子,乃是希望我在生活中,可以享受我能享受的便利性以及普遍性。然而,左撇子的大魔王,往往是吃飯的時候,只要我的左邊坐的是陌生人,我老是得率先把自己的手縮成一團,因為只有我和大家不一樣,所以我選擇把自己縮小,讓別人不因為我的不同而覺得我不禮貌。
3. 我喜歡當左撇子,或許仍因為我是左撇子中的幸運兒。當有人發現我是左撇子時,往往除了驚嘆我竟然用和大家不一樣的手來寫字,幾乎每個人都還會在後面補一句-左撇子的字怎麼那麼漂亮!想當然爾,因為我的字很漂亮,我與其他左撇子的地位就此劃分開來。然而這段故事背後,其實也藏著服從與妥協。
一般寫中文時,橫畫是由左而右,而我多數認識的左撇子,書寫橫畫時則會自動改成由右而左。但我為了做到長輩在我練字時的要求,以及老師在授課時傳達給我的寫字方式,我的橫畫書寫方式也變得和右撇子一樣,是由左而右。因此在書寫時,尤其在寫書法時,**我總需要在每一筆橫畫中,多轉一個彎,**這也是為何我的筆常常沒水、寫出法常常岔毛的原故。
或許右撇子難以體會到一直需要換新筆、考試手臂老是得懸空兩小時狂寫,卻沒有比右手慣用者更多的時間可以寫考卷的感受,而我也並未因此而真正想過要和老師抗議。正因為我習慣了而選擇沉默,也因為這樣的不公平多數人不會有體驗的覺察機會,使不公平只會繼續存在著。
溫柔的偏袒
身而為人,感性是我們一直是人類最深層而難以觸碰的抽象器官。當我們在眾多的衝突以及激動中,期望著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以溫柔的語調和姿態與人對話,或許看似偏袒了溫柔,卻也因為這樣的偏袒,我們才能真正往人的心裡走。這個世界總是為柔和的一方感到不捨,也將自己的一切憐憫與愛投向不用暴力的那方。
想一想,真的覺得人類很特別。或許我們常覺得暴力和溫和,是光譜的兩端,但細細想來,衝動的那端,或許只是因為感受到沒有人願意和自己站在一起、沒有人真正理解自己,在長時間得不到理解以後,這群人選擇走離溫和,並利用更多的激動來包裝自己,讓一切看來相安無事,內心深層卻渴望著回到溫柔的那端。
在提到語調以及情緒的掌握時,讓我想到[凱文怎麼了]一書中,凱文的冷血暴力,以及母子間長時間做不到溫柔和善的對話,使最後凱文仍然成為了殺人犯,但凱文所渴望的,的確是那份溫柔與愛,只不過在過往了歲月裡,他嘗試了各種方法都得不到母親的溫柔與愛,因此選擇了唯一有效的方法-暴力,來做到自己內在真正渴望的無數關注。
有溫度的札記
這週的反思,提醒了我自己是一個在生活中也因為慣用手而處處不便卻習而不察的左手人。我是一個對於自己的慣用手和多數人不同而感到驕傲的人,這樣的驕傲,來自我明明比對方還不便,但我卻可以做得比對方還要好;或是明明沒有人教我,我卻學會了和對方一樣的技能。這樣種種的自我提醒,暗暗地成為了助長自己自信心的養分。
承如溫和的語調,是希望創造更多的共感與共鳴;我嘗試告訴其他人左撇子並不會比較弱的方式,就是以多數人想達成的目標為我的目標,並且盡全力去做到大家所設立的標準。當我不因為自己的不同而退讓,且做到對方所期待的那一切時,對方的理解與認同,也就展開了。
2023/5/8 陳亮軒-性慾那件事
我常常在想,這學期來到這裡做了有關性慾的主題,對我來說是一個滿大的挑戰,而這是我想要有所不同的一次學習。我對性慾這件事本來就沒有什麼既有的印象,沒有覺得它或好或壞,卻認為自己是一個保守的人,真正要去談論這件事對我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我不是本來就對性慾有所了解所以開始做這個主題,而是想要透過這次的準備過程中慢慢有所認識。
這週進行到這裡,公關組拉贊助的信已經寄出,性慾專題也已經訪了一位受訪者、正在進行另一位確認時間的過程中。覺得一堂課做到這樣好累啊!但我又習慣於把生活塞滿,好像容不得自己閒下來沒事情做…….我很喜歡訪問的過程,一次次的交換故事,幫助我更能夠同理很多事情!後來慢慢地發現,我在尋找的好像是所謂「生命的熱情」,那聽到一個什麼就會眼睛閃閃發亮、心臟怦怦跳、睡不著想要馬上去做的狀態,太讓人上癮了~
本來我們的訪談邀請的都是幾位有公開談論性欲的作家、插畫家、PODASTER等,上週去看音樂劇的時候,突然想起去年在同一個場館看過一齣在談論性、愛的音樂劇《當金蓮成熟時》,好像很可以訪訪看!經過一連串的溝通、焦慮地等候,終於收到編劇回復:「感謝你們來信,我很樂意跟你們交流。」當下真的是太開心了!!!因為我很喜歡音樂劇,有機會可以訪到相關的從業者非常興奮~我也認為這將會是很不同的面向,是透過表演的形式去與觀眾探討一個議題,很期待受訪者會給我們什麼不一樣的火花!
也發現原來很多時候,其實只是自己沒有覺察,其實在好多的曾經讓你接觸到不同議題。但如果沒有這次專題,可能我很難有機會在此刻去好好深入了解性慾這件事。
2023/5/15 呂磊駿-法律與人情
很感謝今天律師來分享,今天最深刻的體悟是: 法律可以制定的很全面,包山包海,但絕不能忘了情理的部分。聽了這些關於法律途徑中對當事人產生的心理層面影響,我想這也是律師會去學習諮商的原因吧(兩個專業好厲害,這到底怎麼辦到的?) 從律師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她是有溫度的人,在生硬的法條下仍時時刻刻關心被害人的情緒,令人敬佩。
有關離婚官司的部分因為我父母的婚姻也曾差點破碎,所以我有很深的感觸,那些往事至今仍給我陰影,使我對於我的父母都有難以釋懷的黑暗面。聽到說在法庭上兩方要對彼此潑髒水來證明彼此不適合,著實很殘酷。我想,在經歷那樣的腥風血雨,這段關係將徹底破滅,無辜的孩子可能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尤其當他們要在過小的年齡去接觸這些,去聽父母對彼此殘忍的控訴,用下流的詞眼辱罵,甚至被要求在兩方中做出選擇,而且看在親戚眼裡,還會說孩子應該要幫忙父母(還原文字: 「你爸媽不講話,你要當他們之間的潤滑劑呀! 」我8歲,能怎樣?) 這發生的當下,是難以求援的。家庭失和,也沒辦法跟同學老師說,因為家醜不好外揚,這對孩子都是千刀萬剮般的重創(這我童年,好想要有健全的家庭……但幸好後來沒有離婚,他們不知道怎麼做的弭平了一切,過程仍然是謎)。
對於日本女大生被殺的案件,我們不僅對兇手行為感到憤恨,更對整體社會的冷血氛圍感到遺憾。這令我想起03年的Kobe性侵案。整件事情最後以庭外和解結案,指控性侵的女子得到500萬美金賠償。當時有許多本該保密的法庭資料被外流,疑似是有人在帶風向,大致是在說該名女子行為本來就很放蕩,也提及女生以前的行為,也提到該名女子在事後又與其他男性發生關係,其照片也被流出而使得網友大肆嘲弄其長相。實際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看看社會一面倒偏向柯比,因為他是NBA巨星,這件案子其實是在一個完全不對等的情境中進行的,至今輿論仍然認為女生是拜金女,Kobe是被仙人跳的。因為我很喜歡Kobe,我其實也不太願意去換位思考(我也被社會影響了)。但經過了這堂課,我想我們應該專注在性侵這件事,不是其他有的沒的,不是受害人的性史,或是他的職業,今天就算是一名性工作者或是脫衣舞孃被性侵,那這件事的本質上還是性侵,我們不應該以女生平常的行為為由去妄下定論。誠如律師所說,性侵受害人未必能當下反應,面對這種創傷,每個人找回理智的時間不一樣。更多時候是加害人與被害人有一定程度上的關聯,像是瑪莉蓮夢露曾被迫與一些好萊塢製片大亨發生關係,我們能輕易地說是夢露為了前(錢)途而同意的嗎? 發生的當下夢露難道不會覺得痛苦嗎? 這種利用特殊關係,利益交換而半強迫的性行為,才更是無法被阻止的邪惡行徑,因為被害人是不得不「同意」的(這根本告不成),而這社會竟然還能去檢討受害者,並用淫穢字眼嘲弄他們。人到底要多噬血,才會對可憐的受害者落井下石?
社會對受害者的檢討,還可以連結到性愛影像外流的這些事,我們很難去探究影片外流的原因,就只會批評受害人行為不檢、很蠢,為甚麼要同意拍照之類的。如果是被偷拍,被強迫,被情勒,一般人在當下也很難立即做出反應吧。但是結構面真的太難撼動,我們只能先改變自己。以我為例,最近網購詐騙很猖獗,我去年就差點上當,在ATM前面差點把錢匯出去。事後,我把詐騙手法的來龍去脈分享到IG提醒大家小心,有些朋友很感謝我,也有些人來說我是智障、豬頭(還原字眼)。我對那些檢討我的人感到遺憾,也許這次是我愚笨,但下次難保不會是他們遇到問題,他們助長這種愛過度檢討他人錯誤的冷血鎖鏈,將會回過頭來勒死他們自己。經歷這些事,我更意識到下下定論前要先同理他人,換位思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注意自己的用詞會不會對他人造成第二度的傷害。
回到性侵及性騷擾的議題,我想不少人都有被騷擾的經驗。我高一時曾在球場被陌生男子騷擾,他不僅偷摸我的大腿,更提出說要看我的內褲,甚至要我脫下上衣給他拍照(對!我照做了,事後覺得好難過,但當下真的很害怕,真的沒辦法),甚至想拐我到公園(那公園很偏僻,但當時我知道有問題堅決反對)。前前後後被糾纏了蠻久,後來我找機會逃跑並請媽媽陪我去報案。但沒想到一年後我在同個球場又再次見到他,他竟然又想來接近我(我那天記下他的車牌、車型、車色,因為我以為我要出事了,至今都沒忘)。而在我高中畢業的暑假,我又在便利商店看見他,想不到他還認得出我,他用一種難以形容的恐怖眼神盯著我(是「盯」喔),這三次過程我都記的一清二楚,在這堂課,當我聽到律師說受害者要一直重述一直回憶時,我覺得好令人作嘔,同時,那男人的眼神不斷浮現在我腦海,我不想再看到他第四次了。我想這堂課我最大的收穫是,社會真的要對弱勢者、受害者多一點同理與包容,也希望經歷這些傷痛的人都能夠走出來。
2023/5/22 黃旭屏-準備要展翅高飛
展覽快到了!
其實今天看到各組專題展現的時候,真的覺得大家創意無窮,而且美編程度都很厲害(總召組走了一個樸素路線…自嘆不如)總覺得總召們應該要美編一下了哈哈哈哈
在這週的札記中,我想分享的是語調的運用,因為展覽將至,老師對於各組在講述時的語調有特別講到,我覺得前兩組的同學語氣都偏溫暖緩和,讓人有種親近、放下心防的作用,而後面兩組有著比較強烈的語調以及「笑」果,讓人注意力可以被集中,而且可以讓大家互動性提高很多~這些都是多虧了語調的呈現,有了不一樣的詮釋,當然,我覺得這些組別使用這些語調必然有他們的考量,也希望觀眾們在參展時,能被朝氣感染也能同時細膩探討。
總召之於我
在當總召的日子,也要準備接近尾聲,想在還沒展覽前,説説自己。
一度在中間的某些時刻,有著怒氣、有著衝動、有著放棄的念頭,總覺得為什麼是這樣啊?總覺得哎呀又沒做好了啊…等等的想法,在那些時空下的自己,我不僅僅只是總召,我還可能同時肩負很多不一樣的任務在身,那些很細碎但卻有點痛的經歷,常常讓我想要逃避,好幾次,在這個學期中,我成了好像是「壞學生」的角色,痛苦到我逃避每個來學校的日子(其實就是翹課),但是,充電過後,仍舊要回歸成為一個學生的角色、又或者一個家教老師也許還是一個乖女兒的角色(例如:回家陪媽媽過母親節、來回車程耗費我三小時,只為了吃一頓飯)。
對於好孩子來說,「蹺課」是很重要的練習。我也是大三第一次蹺課呢!也體會感觸許多,有機會可交流
在當總召的日子裡,我發現我一直還在摸索「溫柔冷靜」的學習,就如同這堂課一開始,我寫下我需要練習的東西,常常我會盲目地認為大家都應該會,因為大家是…的身份,但我忽略了,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以及學習都不同,我應該以最溫柔的語調以及冷靜地講述,才能讓聽者正確接受資訊並且同時學習那些我**自以為大家會的東西(我真的覺得自己有些討厭)。
這邊也想偷偷告白我的兩位夥伴,慧敏總是用最溫柔的語調把我的憤怒慢慢磨平,磊駿總是用最搞笑但不失嚴謹的話語讓我破啼為笑(好啦!也有可能我太愛哭),希望我現在分享的這些小小心得,都可以在展覽當天跟大家聊聊,也希望在那天可以得到不只是佩蓉老師的反饋**(因為老師會回饋我們的札記,希望當天也有其他人可以回饋給我)。
最後,從這週就開始祈禱著所有一切都要順利圓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