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中的束縛
撰文者/宋雨珊
圖/達志影像(取自自由藝文)
議題一:尿布檯大多設置在女廁
在台灣,尿布台的設置本身就不多,對育兒民眾相當不友善,而尿布檯又幾乎都是設置在女廁,有的是設置在哺乳室,然而門外卻貼男性勿入,根據2019年5月數據,台北市環保局列管的7,085座(扣除學校)公廁中,尿布台總數為896個,比例只有13%;其中3,043座男廁,更只有162個尿布台,比例僅僅5%,這樣的現實環境措施無形中反映了男主外女主內、媽媽要負起教養責任等社會刻板觀念,把孩子換尿布的工作推給了女性,雖然女性因為生理構造而負起孕育生命的責任,但還子生下來就是公家的,但是社會上的硬體措施卻無法與時俱進,無法反映社會觀念的改變,仍然停留在媽媽負責育嬰的性別刻板印象裡。
奶爸的困擾
由尿布檯設置在女廁的現象來看,不難看出歧視女性的意味,當夫妻雙方欲幫孩子換尿布時,爸爸可能會因為這樣的設置而將這個任務交給媽媽,乍看之下,女性是被岐視者,然而,實際上男性也深受歧視所苦,時代變遷,不論男女都開始具有性別平等意識,愈來愈多的男性開始分擔育兒工作,然而卻因為男廁太少尿布檯,而變成就算想出力,也找不到適合的場所,男性想付諸實現性別平等,展示新一代男性身為奶爸的力量,但現實環境措施卻沒有跟上,沒有給男性機會參與育嬰,讓男性可能依舊背負不願意參與育嬰的罵名。
不少男性也提到若到女廁尿布檯更換孩子尿布,卻遭受同廁女性的異樣眼光及竊竊私語。
美國的案例
美國情況也出現類似的情況,數據顯示高達9成的爸爸在男廁裡找不到換尿布的空間,一位演員更在社群媒體上抱怨找不到尿布台的困境,並發起大規模請願,隔年美國果然通過了「寶寶法案」(Bathrooms Accessible in Every Situation Act,BABIES Act),要求所有聯邦政府大樓內的女廁、男廁都要加裝尿布台,不過由於規定僅限公家機關,包括餐廳、商場、電影院都沒有強制規定,奶爸們依舊找不到尿布台。後來在201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位奶爸在IG上傳了一張照片,只見照片中,他窘迫地在男廁,以「深蹲」的尷尬姿勢幫寶寶換尿布,這則貼文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這位奶爸也順勢發起「#用深蹲來改變(#squatforchange)」的標籤,鼓勵其他老爸也上傳他們換尿布的「深蹲照」,希望藉此喚起公眾意識,推動政府制定法律、做出改變。這一波男性心聲總算讓官方採取行動,美國紐約州於2019年一月推動新法上路,規定包括電影院、百貨公司等所有公共場所,不管男廁、女廁都要設置尿布台,男性終於不用再以「深蹲」的窘迫姿勢照顧寶寶。
台灣的法案呢?
據網路上資料所示,台灣有些縣政府及立委的確有意識到這個狀況並推動改變,譬如宜蘭縣府推出「廣設尿布檯,友善性別在宜蘭」措施,由縣府帶頭做起,在縣政大廳等十六處親子廁所及男廁增設尿布台,方便男性育嬰者照顧寶寶,然而台灣政府卻沒有向美國一樣推出全國性的強制性法案,規定所有公共場所,不限公家機關,不管男廁、女廁都要設置尿布台,導致這個男廁缺尿布台的現象始終無法得到明顯的改變。
議題二:育嬰假誰請
自2022年初《就業保險法》修訂,鬆綁育嬰假相關規定,父母雙方可同時向雇主提出申請育嬰留職停薪,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數據顯示,的確,男性申請的比率在修法後有顯著提升,從往年平均約18%,至2022年3月增加至29%,然而跟同樣申請的女性相比,卻遠遠低於女性有8成的申請比率,放眼過往五年勞動部統計數據,女性申請者始終在六至七萬人次間,但男性則在一萬五千人上下,大致上都呈現出8比2、女多於男的趨勢。儘管政府希望提倡夫妻雙方共同承擔育嬰責任,但現實狀況是,由於企業文化,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女性仍然是負責請假在家照顧嬰幼兒的唯一人選。
瑞典如何貫徹性別平等
瑞典強調性別平等,政府規定育嬰假有480天,這480天中有180天(夫妻各有90天)是不能夠轉給配偶使用的,也就是說,其中有90天是只能給爸爸請的,爸爸不能將這90天轉給媽媽,如此可見育兒上相當平等,鼓勵丈夫參與育兒,因為爸爸若沒用他的90天育嬰假等於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