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問題
(1963年)
無名的問題
(1963年)
彙整者/柯均翰
摘要
從19世紀中葉開始到1920年為美國婦女贏得投票權的第一波婦女運動,讓許多婦女得以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並進入職場。此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達到高峰。然而,戰爭結束後美國社會開始興起一波讓女性「回歸」家庭的運動,並開始以大外宣的方式以美好生活的糖衣進行包裝,鼓勵女性回到家庭,並去執行女性的「本分」。
這些趨勢顯現在一些統計數字中,如結婚年齡、女性大學就學率的下降,甚至過半比例的女性為了結婚而休學。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將自己安頓在家庭堡壘,照顧著丈夫子女的婦女們,真的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了嗎?
貝蒂·傅瑞丹是少數嚴肅面對此項問題的人。她立基於家庭主婦的角色以及新聞專業的背景,以深入且開放式的問看使調查她的兩百位大學同學。她逐步發現並確定美國婦女真實生活的一面,和那些由社會所構築而成且女性也極力迎合的意象(即女性迷思)之間,存在嚴重的斷裂。在採訪以及收資料的過程中,她接受到一個又一個絕望的語調,訴說著那「難以名狀」的問題。但儘管這些求救訊號如此明顯,媒體也爭相報導,但社會的一般反應還是覺得匪夷所思或哭笑不得,專家們給出的建議或總結也都是要求婦女去調適自己,以適應社會期盼的角色。
無法被這些主流媒體說服的傅瑞丹,開始去更深入的追尋各項證據。她仔細研究證據發現,實際真相和許多被要求的標準格格不入,問題的可能很大原因應是來自於「標準」,而非婦女不該有「真實」的「感覺」。也因這樣的認知和決心,經過幾年的採訪和研究,傅瑞丹在1963年終於為當時婦女的無名困境命名,並將其發現寫成《女性迷思》,掀起了後續女性運動及女性主義研究的浪潮。
摘句
它,無以名之,卻是每個住在郊區、理應幸福快樂的每個美國婦女的共同經驗。p.67
這些把婦女心靈牢牢綑綁的鎖鏈,不容易被察覺,更不容易被掙脫。p.69
觀察
就是無以名之才會讓當事人無所適從,也就是無以名之所以才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自己的親生經歷而言最讓我有感觸的就是我媽媽。自己曾經與媽媽談過不少類似的話題,我也習慣性地傾聽她的想法,談論過後總覺得媽媽的處境與過去到現在她做的一些犧牲可以進行連結與呼應。但媽媽總是自己默默藏著這些問題,很少會說出她的感受,然而最近一次談論到這項話題時,她哭了。她與我談到她有時候真覺得婚姻是多餘,她也還有很多想做的事。
總覺得媽媽也曾有那「無以名狀的問題」困繞著她。雖然聽到她這麼說我自己也會很難過,但仔細想想媽媽願意與我分享,且已能用說的說出自己的困境,那無名對她來說可能也漸漸往有名的方向邁進,而我身為兒子能做的,目前所能做到最多也應是陪伴,以及再多傾聽媽媽的話語了吧。
延伸與補充
【 志祺七七 】紅遍亞洲的《82年生的金智英》為什麼遭到韓國男性的強烈抵制?《 七七說書 》EP002 youtube.com/watch?v=kimcmYTSsf4
《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為何遭到強烈抵制?裡頭的內容可能正呈現出當今亞洲女性還在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