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凝視之下
(1991年)
西方凝視之下
(1991年)
彙整者/蔡曉萌
摘要
莫漢蒂在20世紀末提出對西方女性主義的內在批判,認為在其文本中,「第三世界女性」被化約為同質的單一整體,現實中第三世界女性經驗中的多元性、不同歷史脈絡、特殊性都被忽略了。他強調在討論女性時,有兩個不同層面,一個是霸權論述中的女性,一個是真實世界中的歷史主體,而女性主義重要的學術議題便是處理這兩者的區別,並且應該要打破此西方知識霸權的盲點,並透過反資本、反帝國,及注重不同脈絡下的女性經驗,建構跨文化女性主義,進行政治解放。
摘句
雖然西方女性主義或政治實踐關注多元的現象,也有不同立場,但在面對非西方的世界時,傾向將其符號化為同質性的他者。(363)
這樣的批判也是一種政治實踐(political praxis),女性主義的學術實踐(閱讀、書寫、批判、著述)鑲嵌在一種會反抗的權力關係,因此沒有非政治的學術。(363)
西方的女性主義或人道主義論述都犯了一個隱藏的問題,即是人類中心及族群中心主義……揭露了二元邏輯人文論證的政治利益,女性/東方被視為他者或邊緣,男性/西方被視為中心,只有中心決定邊緣,這是對非西方隱藏的經濟與文化殖民。(366)
觀察
作者莫漢蒂出生、成長於印度,在美國求學、成家,擁有跨文化、跨階級、跨族群的經驗及第一手觀察,使他與複數個多元的社群都有某程度上的連結,這些生命經歷賦予他纖細敏銳的觀察及剖析,如他所自述:「我不只生活在西方凝視之下,我也生活在其中,並且每日都在與之協商。」
莫漢蒂認為西方女性主義書寫中將第三世界女性化約為扁平、同質的單一群體,他們用的觀點是二元的,並將所有第三世界女性歸類於「貧窮、未受教育、家庭傾向、受傳統束縛」。但面對任何群體甚至議題,以這樣的世界觀書寫都十分危險,不論在學術、政治或藝術的領域,都會淪為膚淺而粗暴,無法帶我們走向進步與和平。西方無疑是文化霸權,但實際上在每個社會都可能有類似的種族中心主義存在,在台灣也曾存在(或依然存在)漢人中心主義,將漢人與非漢人的文化及群體的所有特徵進行二分法。如同莫漢蒂所說,「特殊性及「脈絡化是我們在看待議題時不可遺漏的,畢竟同一個現象在不同時空社會中反映的是不一樣的事情、有不同的意義及成因,西方世界的父權主義行為模式也不會與擁有不同歷史文化的其他地區有一樣的表現。
在父權社會中,女性被他者化、被視為沒有主體性、沒有獨立思想,而諷刺的是,當西方女性主義試圖解放女性時,他們卻用相似的濾鏡看待第三世界女性,繼續將他們困在殖民遺毒及西方文化霸權裡,在一個同為後殖民時代以及女性意識崛起的時代,這個現象不禁令人唏噓。
延伸與補充
薩伊德與「東方主義」的啟示-譚中
簡要說明薩依德對西方文化霸權、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檢討。
https://haixia-info.com/articles/3822.html
女人、差異、認同-藍佩嘉
一位台灣女性社會學者對自身女性經驗的書寫,以第一人生視角記錄在西方凝視下的東 方女性被他者化的感受,以及對階級、族群差異的觀察體悟。
http://homepage.ntu.edu.tw/~pclan/columns/02-women-diff-identi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