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與附庸
1976年
1976年
彙整者/李柏翰
摘要
本篇講述兩對立族群概念—「支配者」與「附庸者」,而這兩概念不僅適用於貧富、種族,更能用以解釋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問題。
支配者
附庸者常被認為因有天生缺陷,因而無能擔任重要工作。因此,支配者通常指定附庸者擔任支配者們所認為的適合他們的角色,而其中包括支配者們不願擔當的勞力工作,而在支配者的圈子中,若是展現較多理性與人性,同情或支持附庸者們,其甚至會遭同伴的冷嘲熱諷。而這些支配者也不願承認不平等關係的存在,除了相信自己能與附庸者們利益、經驗相通外,更致力於避免這些不平等關係帶來的衝突,以免使現況受到挑戰,而在支配集團中境遇不佳者,此情況更甚。然而這些不平等關係的存在卻也不只對附庸者造成傷害,同時亦剝奪了支配者們心中安定。
附庸者
附庸者的特質更為複雜,為努力生存,因而不能直接誠實反應自己所受迫害,最後選擇以偽裝、迂迴的間接反擊策略,而這些間接反擊卻也無法有效讓支配者體認其問題。而相對地,在處於弱勢需靠適應與取悅求生存的情況下,附庸者也常揣摩支配者所散發微妙訊息,而後天習得了解支配者的能力。不過有趣的是,因為從不覺得了解自己有用,附庸者也常因不了解自己,而又相信支配者所說,最後造成內心的衝突緊張。
由其對立角色的特質分析可知其衝突在所難免,因此應好好思考如何衝突,及衝突的各面向,來幫助改善其不平等關係。
摘句
支配者難以想像附庸者其實是有能力的,甚至連附庸者也不相信。p.120
不平等關係的存在其實也剝削了他們自己,尤其是他們心裡的安定。p.121
觀察
或許是因為我生長在一個性別平等已經成為基本教育的世代,對於文中將支配者描述成為保護權力無惡不作的角色我認為是蠻嚴重的指控。我能理解在這篇著作完成的年代性別間還算是保守且嚴苛的,也因此可能這便是作者所看到的現實,但我認為在我們生活的今天情況早已緩和許多,性別議題也不再是支配者說了算,也因此作者所堅持的衝突必須論點我並不認同,在這個世代,雙方坐下溝通我認為是做得到的。不過話雖如此,這篇文章中對支配者與附庸者的觀察,無論是外在表現或心中想法我認為都是非常用心且透徹的,也能提供我們很有意思的觀點。若要作結,我認為這本書可以算是在性別議題中相當值得一讀的先驅作品,然而千萬不能將書中所述當成當今世代的唯一現實,也不需與作者一樣以憤怒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延伸與補充
Why Gender Equality Is Good for Everyone — Men Included | Michael Kimmel | TED Talks
講者以白人中產男性之姿公開號召男性參與女性主義,以幽默口吻說明那個「理想社會」需要男性參與才有辦法真正落實,且也才真正讓男性獲得真心想要的生活。
特權對於擁有者來說,是隱形的。
——你每天起床,在鏡子裡看見什麼?(黑女人、女人、人)
女性主義是史上第一次讓男人獲得自由。
支配與附庸的不平等的確存在也的確造成傷害,但衝突是必須發生的嗎?對立是唯一的溝通方式嗎?或許換個立場思考,同樣的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