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之傳統性別分工規範
撰文者/李政軒
花蓮縣秀林鄉水源國小文化展演隊(周麗蘭攝影)
近些年來政府積極推展原住民族教育,並且將實施對象由原住民族學生推展至全國學生。實施民族教育有助於提升原住民族學生之族群認同與文化傳承,對於一般學生則是能夠使其培養欣賞不同文化的素養,學習多元民族的知識與文化,同時推展民族教育得以豐富學生的視野與學習,甚至有利於營造族群共榮的社會。在許多原住民族的傳統規範中對於性別分工有的規範與禁忌,如何在尊重傳統規範與藉由民族教育傳承文化取得平衡,是實施民族教育的過程中可能需要去謹慎考量的。本文將探討在民族教育的實踐中,如何在尊重傳統規範之下,透過教育讓全體學生皆能夠學習不同族群文化。
在許多不同原住民族族群的傳統社會中,皆有根據性別進行分工的傳統與規範,最普遍的分工形式是男性負責需要體力勞動的狩獵、捕魚、砍柴等活動,而女性則主要從事織布、耕田等持家工作。這樣的性別分工結構也建立了族群特有的性別禁忌,成為傳統社會倫理的一部分。
太魯閣族傳統性別分工
Gaya是太魯閣的傳統規範,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也規範著太魯閣族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套規範被族人嚴格遵守。如同上述,Gaya規範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互動,因此對於男女之間的分工也有著明確的規定,太魯閣傳統太魯閣族採集食物上,由男性負責狩獵、鏟地;女性負責採集蔬果。部落事務上,男性負責築路、修建橋樑以及蓋家屋;女性負責打理家務、織布。
達悟族的傳統性別分工
在傳統達悟族社會中,部落勞動工作是以性別作為分工依據,海洋工作中划拼板舟出海捕魚是男人的工作,女人負責採集潮間帶的貝類;陸地工作中,男人負責開墾芋頭田、伐木蓋房子、建造拼板舟,女人負責照顧水芋田、打理家務與織布。在過去的達悟族社會中,也有一些與性別相關的禁忌,像是女性不能夠參加喪禮、不能觸碰拼板舟,甚至在飛魚季期間,女性更是不能靠近灘頭。男性則不被允許去潮間帶採集食物。
卑南族的傳統性別分工
傳統卑南族因著母系社會的文化傳統、社會組成及生態環境等條件,造就重視性別分工的文化特色,部落工作與事物根據專長與條件來分配,男女各司其職,男性主要負責狩獵及打仗等較為危險與勞重的工作;女性主導部落事務、照顧家庭、打理家務以及負責田園耕作工作,女性在部落享受尊榮地位,背負著承載部落生命的重任,也因此獲得相當的重視與保護。
男子從小被集中在會所學習,青少年集會所稱作Taguvan, 成人集會所稱作Balaguan ,男性從小到結婚之前在會所受訓、學習、生活,在這裡過著集體生活,一同承擔部落庶務與巡守工作,會所是禁止女性進入的。擔任巫師的女性可以參與許多公領域之決定。陳文德(2010)指出,傳統社會中巫師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巫師負責祭儀,而卑南族祭儀的靈力,是鄰近阿美、排灣和布農畏懼卑南族的重要原因。在部落祭儀上,大獵祭與猴祭的主要由男性主導;小米祭與婦女鋤草完工祭則由女性主導。
民族教育面對傳統性別分工規範與禁忌
1998年《原住民族教育法》三讀通過,然而一直到了2004年,才出現「原住民族學校」一詞,強調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得學習,然而平常仍以一般教育為主,民組課程只是附帶。一直到了2019年,才開始以原住民族學校傳遞原住民族知識體系,強調以原住民為主的教育2014年通過的實驗教育三法,更是成為了發展民族教育的重要契機,許多原住民族重點學校嘗試將學校轉型為公立民族實驗學校,像是:P'uma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臺東縣南王Puyuma花環實驗小學⋯⋯。
轉型為公立實驗學校後,學校的課程規劃不再受限於教育部原本的規定,反而能夠更有彈性的放入原住民族的知識體系課程,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正在創造一種以原住民族知識為主、並融合一般教育的教育新型態。近年來,政府為了創造一個友善各族群的環境,109年6月19日《原住民族教育法》全條文修正公布時,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修正是將原住民族教育的對象從僅限原住民學生擴大至全體師生和所有國民,也就是所謂的「全民原教」。
傳統性別分工與禁忌在實施原住民民族教育過程中,需要謹慎納入考量的,像是在學習泰雅族文化時,男學生是否被允許觸碰織布機進行織布?學習狩獵文化時,女學生是否被允許觸碰獵槍?同時,在原住民族文化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性別相關的禁忌,例如某些活動或場合只能由男性或女性參加,或某些地方只能由男性或女性進入,例如前文提到的卑南族會所制度中,女性是不能進入Balaguan和Taguvan的,如果在原住民族教育中強制忽視或打破這些傳統性別分工,可能會引起當地人部落的反感和爭議,甚至造成對立與衝突。因此,施行民族教育的過程如何同時達成尊重族群與部落傳統規範、傳承傳統文化、保障不同性別的受教權等多項目標或是如何達到一個平衡點,是學校與部落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