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这孩子注定要跌倒……并且有一把剑要刺穿你的灵魂,好叫众人心里的意念显露出来”(路加福音 2:34a.35)。
许多世纪以来,教会庆祝了两个节日来纪念圣母玛利亚的苦难:棕枝主日前的星期五——悲伤圣母节和9月15日——玛丽七悲痛节。
第一个节日于 1423 年在德国科隆教区首次引入(棕枝主日前的星期五——悲伤圣母节),被称为“玛丽的同情,以补偿胡斯派对天主教堂的强奸行为”。最初,它是在复活节第三个星期日后的星期五庆祝。1727年,教皇本笃十三世将其扩展到整个教会,并将其移至棕枝主日之前的星期五。
第二个假期的特点略有不同(9月15日——玛丽七悲痛节)。它尊崇玛利亚为悲伤圣母和烈士女王,与其说是在基督论方面,不如说是在历史方面,回顾了玛利亚和她的苦难戏剧中更重要的阶段和场景。
这两个节日都与主受难节平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等同的。第一个假期与圣周直接相关,第二个假期与庆祝圣十字庆典直接相关。最近教会日历的变化废除了棕枝主日之前庆祝的第一个假期。
自14世纪以来,圣母七苦的母题就经常出现。它们是:
1. 西缅的预言(路加福音 2:34-35)
2. 逃往埃及(太 2:13-14)
3. 失去耶稣(路加福音 2:43-45)
4. 在路上遇见耶稣十字架(福音书)他们没有提到他)
5. 耶稣被钉十字架和受死(太 27, 32-50;马可福音 15, 20b-37;路加福音 23, 26-46;约翰福音 19, 17-30) 6.
将耶稣从十字架上取下(马可福音 15, 42-47;路加福音 23, 50-54;约翰福音 19, 38-42)
7. 将耶稣安葬在坟墓中(太 27, 57-61;马可 15, 42-47;路 23, 50-54;约翰福音 19, 38-42)
基督教肖像学用于以三种方式呈现圣母悲伤:最古老的图像显示玛丽在基督的十字架下,稍晚一些的图像(从14世纪开始)以圣母怜子图的形式,即作为玛丽与耶稣放置的雕塑或绘画死后她的膝上。这时,玛丽的图像和人物出现,剑刺穿了她的胸口或心脏。然后更多的剑出现——最多七把。颂扬圣母玛利亚悲伤的中世纪赞美诗《圣母颂》也很出名。玛丽在救赎工作中共同受苦的主题也反映在著名的波兰四旬斋服务(Gorzkie Żale)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