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
七月十二日傍晚,清華資訊應用研究所楊教授及兩位校外評審教授,以高分通過Annie碩士論文口試。楊老師是她的指導教授,Annie投入這篇英文論文寫作長達半年時間。她能順利畢業,並即將進入加州史丹佛攻讀第二碩士,我們固然高興,其實最欣慰還是她能夠跨領域學習,由外文系換軌取得電資專業學習機會,過程經驗值得與大家分享。
目前對女兒Annie而言,狹義的學習階段即將完成,但廣域學習永不會有終點,我希望她能再深入理解自己的專業興趣,並補強生活美感與人文學習,這篇文章也是父母對她未來的進一步期待。
大家看到Annie這幾年學習好像一帆風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統計過,Annie進入職場前,共有22年學習歷程,包括二年幼稚學前教育、六年小學、三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國內二年碩士及國外未來二年碩士。在各個成長階段,都會碰到不同程度挫折,很巧,國中前11年由老婆主導,高中後我再加入,我與老婆分工參與女兒各階段學習,與女兒渡過挫折也分享喜悅。
高中後,Annie習慣"把拔"成為諮詢重心,從此我與老婆進入"共治"分工輔導,有時甚至扮演起"嚴父"角色,老婆偶而是她"吃喝玩樂"的夥伴,不過小女也很聰明,清楚知道什麼事該跟誰報告,以及什麼事要避開讓誰知道,所以各位也別太高估我這"嚴父"的地位。
老婆Kathy對Annie基礎教育從小就很投入,重視小孩的學習興趣,英文與鋼琴都是她帶著學習,Annie喜歡語文學習,但鋼琴練久了也會有畏懼感,不正確的彈奏姿勢,老師會拿鉛筆輕敲手指,大概就是這些原因吧。老婆事後會安慰:老師是關心妳學好一點,不是處罰啦。Annie長大後才知道媽媽的用心,學琴不是要她當音樂家,希望長大有抒發自己心情的工具,國中以後,她偶而主動彈琴,我知道老婆也會在房裡陪伴聆聽,她們彼此調節心境吧。
Annie小學四年級前就讀中正國小,是聰明伶俐活潑的小孩,五年級劃分新學區,分發到住家附近的東興國小,五、六年級Annie體重增加速度超過身高,雖然也有不少才藝,但老師總把表現機會給了其他同學,也許只是錯覺,但的確影響小孩的自信。
Annie國中進入常態編班及教學的漢口國中就讀,同學程度呈"M"字形兩極化發展,本以為保持班上前三名成績,一定能夠考上高中前二志願,導師根據歷來經驗,提出她堅定看法。後來成績出爐,不僅上不了前三志願,落點竟然掉到第七志願私立學校。全家一時措手不及,一度考慮送出國,說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也不為過,我首次為小孩的挫折而神傷,決定陪她們母女走出來。
Annie高中沒考好,可是她卻比多數同齡小孩多了充實快樂的國中生活,她被選為學校辯論隊長,參加樂隊,給當時教育部長吳京寫信,接受電視台訪問,學英文、西班牙文....等,培養她的語言學習興趣,加上她天性喜歡搞笑模仿表演,也對她後來擁有穩健台風有頗多助益。因此常態學習,一時可能看不出成績,但必定反應在未來的學習成效上。
我自己當年沒考上一中也是很挫折,評估實力自認不可能不上。現在自己成為資深家長,悟出一些道理。每至大考放榜,自認無辜考不好的孩子很多,但是否代表程度比較差?答案是未必。我觀察,只要升學主義當道,尤其全方位國、高中聯招,變數太多,一翻兩瞪眼,不容一點點小疏忽,因而有相當比例優秀同學不幸慘遭滑鐵盧,挫敗者下次捲土重來,就像鐘擺理論,其中一部份同學又上去了,之前幸運者則有被盪出來的可能。在我看來,只要按部就班累積實力者,其實不必太在乎ㄧ時成敗,堅持不退縮者,都會在最後戰役中得勝。
Annie上了高中很快投入學習,她以國中培養的語文及台風優勢,屢次代表學校至校外英文演講競賽得勝,加上私校有不少志願直升的優秀同學,學校在學科逼得緊,學習環境比國中時代好太多,Annie終於幸運申請進入她嚮往的交大外文系。大學同學素質又提升更多,她參加MlDI社團,雖然沒繳出理想數位音樂作品,倒認識幾位理工背景創作鬼才,間接幫助進入電資跨領域學習的機會。Annie進入大學後,真正朝她興趣的方向發展,研究所楊老師帶她跨領域學習,才有Annie今天的成績。
1. 左/ 外文系畢業公演。
2. 右上/ 為交大人社院長製作人物專輯。
3. 右下/ 玩奏MIDI樂器
孩子的未來專業是什麼?千萬不要回答是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這麼大的範圍,否則等於沒說。有些小孩希望未來當麵包師傅或車掌等基層工作,也有人立志要當總統這樣神聖的工作,其實孩子較無法辨識自己的能力及興趣,父母則有相當大的誘導力。以我為例,受到父親年輕時在報社上班影響,我立志要當記者,剛好有機會就把握住了,父親原以為我只是玩票性質,總是期望我早日回來接他的事業,根本沒想到兒子一待時報就是十年,之後還是順他的意,協助家族事業二年後,再另選擇一條既能幫助老爸事業,又能自己創業的發展模式,就是20年前創立的MACIS公司,我不斷摸索學習,發現這是我真正喜歡的工作與事業。
不是每個年輕人都像我這麼幸運,以我經驗判斷,孩子在進大學初期就要決定專業志向,大學生可以放棄弱勢學科,選擇自己喜歡又有專業智能的科目攻讀,如果學業生涯設定在研究所這層級,那大學考差了也沒太大關係,絕對有機會在下次碩士競爭中勝出,我反對在高中或大學失利的同學再考一次,多花一年時間,被補習班全方位學科綁住,不如用在大學專業學習,何者划算?答案很明確。
年輕人渴望時尚無可厚非,適度接觸也有助生活創意,不過時尚畢竟只是短暫流行趨勢,若持續追逐勢必付出代價,美麗的衣服、鞋子或新穎e化電子產品,永遠滿足不了個人的慾望。以質感當基礎的美感,即使物品貴一點,使用周期長或爾後附加的收藏價值,非常值得投資。能將物化的美轉換為心靈的美,能平靜培養人文素養,面對問題較不會怨天尤人,做到誠實面對,理性處理問題,並堅持完成它。
人文學習是愛自己及關懷社群的人文素養養成。首要課題是如何分辨是非?是非判定如果建立自己主觀意識上,只認為自己是對的,一但形成偏執個性,就不易再吸收別人的意見。怎麼做呢?養成每日閱讀常識性資訊的習慣,不侷限內容,甚至葷素不拘,不僅吸收天下、商周等專業雜誌的資訊,看看壹週刊又何妨?許多家長對意識形態的媒體,視之洪水猛獸,我們家可不這麼認為,政治是眾人之事,豈可只有意識形態沒有是非,這又怎麼做呢?答案是長期閱讀不同立場的媒體,就可找出可信度高的媒體,從而養成判定事情真相的能力。
人文學習是愛自己及珍惜自己的健康,注意均衡的飲食與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當踏離綠油油的校園進入職場後,不知不覺少了許多運動機會,只有培養運動習慣,成為生活樂趣的一部份,以永保年輕活力。
以上這些話是有點打高空,短期間內並不容易做得好,但是早點悟出其道理,將來在專業學習有了成就後,不至於換來內心的空虛。
圖片:Annie 在荷蘭馬斯垂克發表論文。
Annie交大外文系四年級時,跨領域甄試進入清華電資學院資訊應用研究所,投入研究時間總計2年(2005年2月-2007年7月),研究與修課作業表現簡述如下:
1. 已參與發表過4篇學術研討會論文,其中3篇為國際論文,2篇係在IEEE所舉辦的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ICALT 2006 (ICALT 2006)於荷蘭發表;另1篇國際論文在「GCCCE2006」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北京發表。
2. 獲得「國科會補助研究生出國參加學術交流會議獎學金」補助,參與在荷蘭舉辦的ICALT 2006。
3. 英文碩士論文,題目: A Case Study of Implementing E-Learning for a Small-sized Media Design Company in Taiwan獲得2006-2007祐生研究基金會碩士學位論文獎(http://www.isa.nthu.edu.tw/vChinese/index.html),獎學金75,000元,獲高度肯定。
4.今年三月起,陸續獲得Stanford史丹佛、Oxford牛津、Columbia哥倫比亞、Northwestern西北大學、NYU紐約大學、UIUC伊利諾香檳大學等六所外國知名大學研究所入學許可。最後決定今年9月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就讀Learning, Design and Technology Program 碩士課程。
2007年7月30日星期一
Annie 美國史丹佛入學前感恩活動,上星期六(7/28)舉行,包括參觀"法國畫家niki的異想世界"及聚餐等活動。
大夥18位(含亮亮小朋友)上週六早上9:20在國立美術館前集合,Nancy及Elaine兩位老同仁也"回娘家",另外特別邀請"小小妤"及"阿漢"兩位Annie好友參加。
為了感謝生產財同仁經年以來的照顧,以及論文研究上的協助,Annie特別情商好友黃怡媜(Jenny)為活動提供導覽服務。Jenny於2006年從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威廉王子的母校)畢業,主修博物館與藝廊研究碩士(Museum and Gallery Studies),目前為美術館指定教案製作專員與導覽解說員,經驗豐富,專業表現相當傑出。
圖片說明
1. 左上:參觀法國畫家niki的異想世界
2. 右上:聆聽黃怡媜(Jenny)的導覽解說
3. 左下:Jenny及Annie台中國美館前合影
4. 右下:"德國秘密旅行"享用午餐
活動結束後,接著大家抵達"德國秘密旅行"享用午餐。
2008年3月5日星期三
團聚行程扣除拉斯維加斯三天假期,待在史丹福校區只有三天時間,Annie 課業相當忙,利用下午課程前,花一個多小時拍攝素材,那幾天Palo Alto天氣相當好,剛好襯托美麗校園。代表性建築是胡佛塔(Hoover Tower),高258公尺,登塔頂可俯覽校園,胡佛是史丹佛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後當選美國總統,退休後捐贈"胡佛研究中心"(Hoover Institution),內設"東亞研究所",是美國研究亞洲事務最富聲望的研究機構之一。另一座建築是"紀念教堂"(Memorial Church),正面構築了五彩壁畫,是浪漫主義風格建築物。
校門是寬闊的棕櫚大道,走到大道的盡頭就可到達遍植繁花的四角廣場,廣場由設計紐約中央公園歐姆史泰德先生(Frederic Law Olmstead)所規劃,是遊覽大學校園的中心地帶。由於時間限制,我們只能在Main Quad這座主校區進行拍攝工作,Quad正面入口建築有一間Annie上課的教室,入口處置放了一台最新iMac,是我使用的相同款式電腦,備覺親切。上了樓,我透過玻璃窗,首次參觀史丹福學生上課狀況。
有表演興趣的Annie,在戶外羅丹作品前,俏皮模仿了幾式塑像臉部表情,然後迅速消失在廣闊的校園裡,趕著上課去啦。
史丹福大學創立於1885年,當年是由鐵路大亨史丹福為紀念他的兒子而建立這所大學。首創之初即設立了許多科系,包括文學、音樂、藝術、法律、科學以及數學,縱橫各領域,對於研究更是不遺餘力,漸漸建立起大學的模式與雛型。1916年,史丹福大學獨立出廿六個系,卅年後劃分為7個學院、近70個系,和現今的類別相似。
提到史丹福大學就聯想到矽谷,學校離舊金山車程一小時,位於優美的帕洛阿圖市(Palo Alto),校園建築獨具特色,風景優美,面積35平方公里,超過舊金山舊市區,與美東哈佛大學並稱東西兩岸學術重鎮。史丹福在學術領域集結了全美名列前茅的師資、研究設備、以及優秀學生,Google、Yahoo創辦人皆來自史丹福,矽谷其他著名企業都大量任用史丹福畢業生,其傑出的校友散佈在全世界,不論是企管人才或理工研究人員,更是世界知名廠商競相邀請的對象,竄起速度之快猶如一匹黑馬,奠定了「西岸哈佛大學」的地位。
一對老夫婦,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她的丈夫則是穿著布製的便宜西裝,沒有事先約好,就直接去拜訪哈佛校長。
校長祕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老土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
老先生輕聲的說︰"我們要見校長"。祕書很不禮貌的說︰"他整天都很忙"。老太太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鐘頭,祕書還是不理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可是他們耐心等在那裡。祕書於是通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話就會走開"。校長不耐煩同意了,心不甘情不願且很有架子的面見這對夫婦。
老太太告訴校長︰"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他很喜歡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樂。但是去年出了意外而身亡。丈夫和我想要在校園裡為他立一個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覺得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會像墓園一樣"。老太太很快解釋︰"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哈佛"。
校長仔細看了一下他們穿的條紋棉布及便宜西裝,然後吐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學校一棟建築物都要超過七百五十萬元"。
這時候老太太沈默不講話了。校長很高興,認為可以把他們打發了。只見老太太轉向丈夫說︰"只要七百五十萬就可以建一座大樓?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她的丈夫點頭同意。
哈佛校長覺得不解而困惑。就這樣,史丹佛先生夫人離開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史丹佛大學來紀念他們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