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 出發
9/07 天山天池
9/08 大巴扎、火焰山、交河故城、坎兒井
9/09 蘇公塔/鳴沙山、月牙泉
9/10 敦煌莫高窟
9/11 嘉峪關、丹霞地貌
9/12 大佛寺、鳩摩羅什寺、雷台公園
9/13 蘭州水車園、黃河鐵橋
9/14 天水麥積山石窟
9/15 法門寺、回民一條街、鐘鼓樓廣場
9/16兵馬俑、華清池、仿唐歌舞
9/17 大雁塔、西安古城牆、大明宮遺址、大唐芙蓉園
9/18 返回台灣
絲路之旅,除了探索神秘有趣的地理歷史,張掖市臨澤縣內的七彩丹霞地貌,是我看過的黃石、拱門、九寨溝黃龍外,另一個令我驚豔地理生態景觀。丹霞地貌主要分佈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佈最廣。七彩丹霞距張掖市40公里,在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帶,孕育造型奇特、色彩鮮豔、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距今約200萬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值得觀賞與很高的科考價值。淋過雨的丹霞地貌最能顯現鮮豔色彩,陰天拍的相片素材,影像調校得拉些對比或增加些濃度。
月牙泉位於甘肅敦煌鳴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長100公尺,東西寬25公尺,水深約5公尺,彎曲如新月而得名,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泉內生長有眼子草和輪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蘆葦,四周被流沙環抱,雖遇強風而泉不為沙所掩蓋。月牙泉周邊的鳴沙山,鳴沙的聲響是奇特的自然現象。中國西部地區鳴沙地主要是沙漠,這些沙丘堆成山狀,稱為鳴沙山。我們此行運氣相當好,抵達當日風和日麗,隔天離去,鳴沙山全天起風,捲起一片霧濛濛風沙,肯定讓當天遊客掃興而歸。
參觀被歷史離棄的古城,心中既期待又沈重,交河故城的命運像東羅馬帝國時期的伊斯坦堡,歷經不同種族文化輪替,它建構地理防衛功能又像巴黎塞納河上的西提島,能夠自給自足獨立生存好一段歲月,最後難逃被毀滅的命運。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也是中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都市遺跡。公元前二世紀以前,姑師人已經在此居住,公元640年至公元九世紀初歸屬唐朝交河縣,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一度設在這裡,九世紀中葉屬高昌回鶻管轄,十四世紀末整座城市毀於戰火。
兵馬俑是伴隨秦始皇陵周邊的地下文物,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附近未開挖的秦始皇陵,位於臨潼城東的驪山北麓。博物館解說員表示,以現在的科技能力,推估100年內都無開挖條件,擔心破壞裡面的寶貴文物。我從沒到西安參觀兵馬俑博物館,但2000年一號坑出土的許多重要文物已到過台中科博館展出,這次再度見到陶俑文物,並不覺陌生...。話說兵馬俑的發現,十分戲劇性,1973年大旱,當地村民打井意外發現兵馬俑碎片,當時衣著和兵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但考古學家挖掘後因為氧化,數分鐘內顏色便剝落消失,變成了現在看到的陶土色。兵馬俑共有三個俑坑,成品字型排列,面積2萬多平方公尺,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7000多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陶俑裝樹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另外還出土劍、鈹、矛、戈、戟、弩機等青銅兵器以及大量的箭簇等等,大部分兵器歷經2000多年依然鋒刃銳利。1979年正式開放參觀123號坑和銅車馬陳列館。
從吐魯番坐動車到敦煌,有兩處重點景區要參觀,一是敦煌市郊鳴沙山的月牙泉,另一是國際觀光客矚目的莫高窟。參觀莫高窟採預約制,遺憾的是它不像麥積山石窟可拍照,無法以影像紀錄石窟裡的壁畫雕像,其次石窟外壁歷經裝飾補強,大量綠化參觀園道,這裡看起來像連棟別墅的度假區,原先印象還以為莫高窟是處在荒蕪的岩洞上呢。
莫高窟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公尺,高50公尺。洞窟分布高低錯落,上下最多有五層。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發現了藏經洞,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近代莫高窟文物大量流失,完整性受到嚴重破壞。
嘉峪關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於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與千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公尺,面積2.5萬平方公尺,城高10.7公尺,以黃土夯築而成。東西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均築瓮城。嘉峪關內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到了麥積山景區入口,雨水淋溼了衣服,一度有放棄拾階拍攝的想法。最後決定尾隨跟上,還好洞窟間上下有棧道相連,大部分裝設屋簷,下雨不影響拍照工作,個人覺得這裡比莫高窟更值得參觀,佛窟裡的泥塑作品,適得其所珍藏的好地方。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離天水市區約30公里,地處秦嶺山脈西端,屬於小隴山的余脈。麥積山景優美,風光奇佳。中國佛教石窟中,敦煌石窟、克孜爾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以壁畫著稱,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刻等以石雕聞名,而麥積山石窟獨以泥塑冠絕於世,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麥積山石窟開鑿於山體西南、南、東南三側的峭壁上,洞窟之間有層層相疊的棧道相連。因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的創建年代為十六國的後秦,70%以上的石窟為北朝時期的作品。現存雕像、塑像共12182身,另有壁畫1065.2平方米,石碑18座,題記222處。
法門寺位於陝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的法門鎮,是我國古代安置釋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門,意為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始建于東漢,寺因塔而建。法門寺塔,又名真身寶塔,因葬有釋迦牟尼的手指骨一節而得名。塔初建名阿育王塔,唐貞觀年間改建成4級木塔。木塔在保存了1502年後,於西元1569年遭地震倒塌。1579年重建真身寶塔,歷時30年,將原來木塔改建為13層八棱磚塔,高47公尺。1985年,陝西省政府決定仿製明代的磚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時,意外地發現了地宮。在地宮中發現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養舍利的大批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