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4日
女兒在美上班時正值臉書流行,公司同事熱情要求交換加入,唯獨老闆的邀請,遲遲不敢接受,怕老闆知道她太多生活圈的點滴,為此,她尋求我的看法。我說:難道就不怕同事知道?難道好友圈一成不變?
我進一步分析,社交網路工具本來就採開放設計,不可能保護太多隱私,私密訊息得靠mail傳遞。其次,既然社交圈不可能太私密,就坦然面對,拿捏好資訊公開尺度,前後只有一套標準,這是最起碼做人應有的誠實標準。女兒接受我的建議。
我個人使用臉書有一段時間了,陸續加入許多老朋友,許多認識我的女兒同學也主動加入,臉書好友圈其實是好幾個平行線同時運行,暫時看不出彼此有干擾的現象。雖然我發表的意見不多,但也觀察更多朋友的真性情,公開發表言論的坦率,一如他們做人的誠懇,讓我十分感動。
我也觀察有少數朋友,另以不同帳號登入臉書運作,我能理解他們可能有不得已的苦衷,或許為了躲避老闆、長輩甚至分手的情人等。臉書世界是人際面的縮影,有趣,也得謹慎應對。
黃明和 頗有同感!人一定要言行一致,以誠相待!
李承志 這個問題商周何飛鵬專欄,曾經寫過一篇類似文章,討論同一辦公室內甲同事可以加入,乙同事不能加入...可以這麼做嗎?之前也有討論父母親適合加入子女fb...隱私的尺度與適當的用詞還是要有拿捏.
Michelle Perng 這問題我碰過!一開始我也很猶豫,妹妹跟我說,在網路上發言本來就應該謹慎,如果拒絕,反而不太好,所以我就接受邀請了。可是過了一陣子,我又將其刪除。其實我一開始應該要有捍衛自己隱私的勇氣,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面向,並不是誠不誠實的問題。我現在因為加入校友社團,許多與團員之間的交流與我義務付出的團務工作,上司或許無法了解,萬一產生誤解,更是後患無窮!我在十多年前去拜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文學院院長時,他太太是某一大學語文中心主任,她曾經跟我說過這麼一段話:老闆與下屬的關係,與朋友之間的關係不同,如果混為一談,那麼工作會受到人情牽絆,朋友的關係也難以維持。當時我以為她似乎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得太清楚,但這十幾年工作下來,我慢慢能夠體會她的作法。其實她出身外交世家,父親是巴基斯坦有名的外交官,做人自然八面玲瓏,憑著豐富的資歷,而說出這麼一番話,其處世方式必有其道理!
Fuchih Lien 謝謝大家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臉書從早期學生圈擴展到上班族,現在有更多家長以此與小孩溝通(正確應該說大孩子,而且只有觀察效果吧)。這些大孩子由bbs、msn、無名,一路到現在facebook,發現臉書功能最即時而實用。在智慧手機加持下,所發表的資訊內容,非常容易被轉載,我個人認為很難保護隱私,反而讓臉書圈外人認為親疏有別。不過我們這些意見,皆可以給準備進入臉書的人當參考,的確需要根據自己個性,考慮朋友圈的重疊處,拿捏適合自己的言論尺度。
Michelle Perng 我忘了!練先生和員工就像一家人,也對待客
戶如摯友。所以誠信待人,始終如一!
An Chen ㄎㄎㄎ!沒這個問題耶!因為粉早就加入了啦!
Annie Lien 這問題我真的很認真思考過~~總覺得私領域跟公領域還是要有分界比較好...不過想想又沒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不管是網站或是fb上的資訊公開 都是自己可以拿捏掌握的 跟老闆長輩們互相交流其實也沒啥不好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