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練福智
工具機工業通常在世界各國機械工業所佔產值比例不大,然以其為一切機械工業之基礎而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環視當今各工業先進國,莫不各自擁有發展歷史久、實力雄厚的工具機工業,做為強大國勢之質力。我國若將策略性工業中之機械工業發展重點選擇工具機工業,不僅加強此一產品之外銷勁力,尚可支援我國正推動中的國防工業、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等,其關聯獲益範圍甚廣。
選擇工具機工業為重點發展工業,是基於以下兩個基本理由:
①已建立了世界地位:工具機在台灣發展雖只有短短十年的時間,但卻已有可觀成果,據美國權威雜誌AMERICAN MACHINIST發佈的一項資料顯示,一九八一年我國工具機總產值是美金二億五千五百萬美元,為世界第十七名,如以外銷值言,則是美金一億八千六百萬元,排名全世界第十二名,按排名愈前愈顯示一國工業化程度愈高,而這十年來我國產銷總是年有進展,終將躋身工業先進國之列,不能不把握加速發展工具機工業的時機。
②有潛力的鄉土工業:我國工具機工業幾乎都是由小規模進階發展;對外來的資金、技術依賴程度很低,是不折不扣的「鄉土工業」。目前該業所佔我國製造業比值不高,但就其前景預測,卻被公認最看好的工業之一,原因是,工具機工業可發展之層次既深且廣,過去除日本CNC工具機曾被歐市警告傾銷的記錄外,以此工業產品輸出而被外國設限之機會不大。一旦目前產銷環境得到合理改善,配合新興資訊電子工業與更多高級技術力投入,很有機會發展成為我國另一支較高層次的工業力量,這對於目前我國經建過程所需要的昂貴進口設備,大部份都能得到替代;又目前政府積極推動之工業自動化政策,也能有效支援推動。工具機工業對我國經建的助益,應是它被選為重點發展工業的主要理由。
談到工具機工業現況,不能不把重點擺在台中盆地,多年來台中盆地的工具機業總產值、外銷值,一直佔有國內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之多,而本地起碼有二十家工廠外銷金額排名全國前30名內。同時因高速車床、CNC工具機首先在本地研製成功,開創了國產工具機新的紀元。台中盆地又是全世界抬式鑽床、抬式車床、家用工具機的最大產地。日本生產財資訊將本地區之楊鐵、永進、車豐、金豐富列為全世界最著名的三百家工具機製造廠之一。永進、台中精機、大立並被有關單位選為彈性製造系統(FMS)示範工廠。最重要的,絕大部份中型以上工廠,都有能力發展技術較密集、附加價值較高的產品。
台中盆地的工具機業能有今天規模,主要關鍵在經營者掌握了發展契機。在民國五十七年至六十二年間,由於受到退出聯合國、中日斷交的相繼衝擊,有不少投資者裹足不前,倒是本地區的機械經營者鼓足勇氣,將可用資金幾乎都投入機械工業,以實際行動表現對國家前途的信心,當時多數廠家仍趕著紡織工業熱絡景況,大部份力量都投入紡織機械與組件製造,到了六十三年,紡織業漸疲弱,工具機始得以大力發展,本地許多著名工廠,大約多是在那時崛起,加上為數甚眾之衛星工廠配合,構成了現在這股強悍的力量。
台中盆地範圍大致涵蓋整個台中市再加上台中縣大部份精華區,行政區域大概是半個台中縣大。盆地內工具機工廠主要是以台中市為中心點,向四面八方做輻射狀分佈──包括太平、潭子、豐原、神岡、台中屯區、大雅、烏日、大里等主要地區,這些區域恰好處在都市與農村之間的「次繁榮」地帶,工廠較易吸收農村剩餘人力,墊定此新興工業發展基礎,這項成果說明了光復後政府經建政策成功的一個典型例子──以農業支援工業發展,使本區域由農業型態轉為欣欣向榮的工業型態。我們更希望由於台中盆地工具機業蓬勃發展,而帶動我國機械走入高級化領域。
前日在本欄建議選擇機械工業中的工具機為重點發展工業,並指出台中盆地為該業最具發展潛力之集中地。今日本文再介紹台中盆地六家甚具規模工具機廠的產銷概況,並預測我國工具機工業未來發展趨勢。
連豐:主要產品是帶鋸床、精密磨床、滾牙機等,該公司曾以製造帶鋸的技術輸出澳洲巴克森公司,首創工具機技術輸出之先例。民國七十年台灣機械展售會推出綜合加工機,今年則推出國內首部CNC外圓磨床與巨型龍門帶鋸床;不過,董事長何金海最有興趣的計畫是產製滾珠導螺桿,經過四年努力,何金海終於在去年聯合交銀與中華開發信託,合組何豐精密公司,開創國內金融單位首次投資民營機械工業之記錄。這座工廠預定在年底前落成,技術設備分別與英國PGM與MATRIX合作,將帶給我國發展CNC工具機與傳動工業無限助益。
楊鐵:楊鐵經常是開發新型產品的先鋒者,如民國五十九年精密高速車床,六十三年NC車床,七十一年橫式綜合加工機等研製成功,對我國工具機工業晉級有相當大的貢獻。一般而言,發展技術層次較高的生產財產品,由開發研製→問市→試銷→市場成熟,通常要經過一段不算短的艱辛歷程,這種體驗當屬楊鐵楊明明最深刻。以我國首部NC車床為例,是在六十三年間問市,前後經過了五、六年才被正式列為商品化產品,而在這一、二年更突破三百台銷售實績。也由於楊鐵勇於面對困難,累積豐富的CNC機械製造經驗,使該公司在民國六十九年推出另一型CNC車床──CK─2,很快就得到投資回收,其他如今年公開的CK-5及我國首部橫式綜合加工機,也得到很高的評價。
永進:投資十億的永進新廠在去年落成,包括一座新穎鑄造廠、機械加工設備、測試儀器等,大部份都是由歐洲引進,算是目前國內規劃最完整、最現代化的工具機工廠。永進發展目標也是朝CNC化發展,其方式是循自行研製及與外商技合二種進行,其中多項計劃正與外商洽商或已進行合作中。今年三月永進在其開放職校教師參觀之際,就公開完全由永進自行設計的CNC銑床YCM-30,該部機器的控制器是與美國SUMMIT合作供應,另外尚開發其他多型CNC機種,也將採類似方式進行生產。YC-VMC-86A立式綜合加工機,每月已有固定訂單,已正式加入生產線。按,此機種於七十年首度公開。同時為了配合新廠龐大產能,永進在美國的銷售已由自營公司Y.C.I負責,目前分別在全美各地成功建立分支據點,這一記強棒打出永進無限希望。
台中精機:台中精機這幾年的快速成長,主要是得力於「行銷」導向成功的結果,加上健全的第二代家族結構有力經營,迅速找出行銷通路的最佳捷徑,在對外銷售方面,該公司早在五年前即率先在美國直接銷售國產機械,設立美洲首座台灣機械展售中心(TMTC),並建立了品牌地位,用VICTOR牌與數十個國家代理商簽定代理合同,銷售實績斐然有成。國內銷售部份則是在兩年前積極推動。台中精機發展CNC也極有潛力,CNC車床是在四年前研製,大型的D-24是以銷售國外為主,經濟的汎用型C-16則以經濟價位奪取國內部份市場,民國七十一年台灣機展,一口氣又推出立式綜合加工機、斜床式CNC車床、台中精機的未來發展重點擺在CNC應無疑問。
高鋒:高鋒是國內甚具規模專業銑床廠之一,民國六十年首先推出立橫兩式銑床而在業界大放異彩。民國七十一年台灣機械展售會一共推出四部CNC銑床其中以電腦仿形銑床與電腦多頭銑床最引人注目,另一項CNC伸臂雙支柱銑床在七十年就已推出。高鋒負責人莊春定認為,工具機工業的發展首應建立在專業生產的經營觀念,不必一定趕著熱門產品發展,尤其認為工具機業是需要時間累積經驗,只要企業繼續保持活力,國產工具機應可建立好的品質與品牌地位。
金豐富:以生產各式家用工具機的金豐富是台中業界的一匹黑馬,這家公司的崛起不過這三、四年時間,卻連續二年(六十九、七十)外銷金額佔全國排名首位,該公司這項記錄也推翻所謂「小型工具機已屆沒落期」的說法。該公司成功的關鍵人物張秋金表示,他的經營策略是「多種多量,品質好,低價位」,為了降低成本特別成立鋸合金壓鑄廠、馬達廠,使結構機體與動力有了可靠來源。為了提高生產力,該公司設計了好幾套快速裝配線,除了重要組件由本廠自行生產外,其餘是經由四百家衛星廠配合產製,為了維繫中心廠與衛星廠良好關係,該公司是採用豐田汽車的模式,以技術和資金支援衛星廠,而融成共存共榮的一體。金豐富目前已有鑽床、馬達、砂輪機取得美國UL標誌,使這些產品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更形增加。金豐富的努力是朝「全世界家用工具機王國邁進」。
以上所介紹這六家工廠是台中地區工具機業成功的一部份例子,他們代表這個行業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幾個不同模式,例如台中精機的企業組織偏向「行銷」方式,對產品推廣自然充滿活力。金豐富則掌握了提高工業生產力的訣竅,使小型工具機起死回生。楊鐵執著踏出第一步,總在尖端產品設計與製造保持領先。再如永進大手筆的投資,成功完成生產至銷售「一元化」體系,奠定發展之基礎。另外,高鋒在春定堅持專業生產與連豐何金海導入金融單位參與機械工業發展,都是值得參考的做法。
展望我國工具機未來發展趨勢,可能與目前生產範圍有所不同,以現階段來說,我國工具機總產值有三分之二是銷售到國外,因此廠家發展偏向市場導向,範圍是屬於技術層次低與價位低的產品,但是以後隨著業界累積的實力,加上政府積極倡導的助力,目前所依賴進口的大型精密設備有部份應可由國內產製得到替代。
由所列十項熱門外銷機種,高速車床始終保持不衰。砲塔立式銑床,在69年一度達到外銷最高峰,後因美國景氣與國內太多小廠商介入競爭,在去年曾出現負成長的情形。巨型車床方面近二年迭有所獲,可能係與中東所需油管加工有關。而旋臂鑽床本來是冷門機種,因為一下五、六家廠商加入生產,在銷售金額上反而年有增加,然而因綜合加工機大量推出,其前景未必樂觀。至於較小型的抬式車床、複合機、弓鋸等在業界經濟規模生產降低成本下,將繼續保持成長。
事實上,我國目前熱門外銷機種限於傳統機械,本文介紹的交家工廠中,除金豐富外,很明顯的都已將發展方向指向CNC機種,這是公認正確的做法。不過,在發展初期,大夥兒難免挑市場需求大的產品發展,如立式綜合加工機、斜床式CNC車床、小型CNC銑床,這些產品目前平均都有三、四家廠商產製,這對於昂貴的CNC機種的重複投資是否是一種浪費?值得業界深思。
以目前我國工具機工業發展速度,應很快就能累積雄厚的實力,大部份的經營者也都有突破現狀,產製更好產品的決心,他們透露未來的走向應屬較能結合國家建設的需要,那就是朝自動化、精密化、大型化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