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9社群會議
今天會議主要確認彈性課程規劃,以英語、藝術、科技特色為規劃主軸。
低年級部分主要為認識、體驗,應用最低階的科技應用,拍照與錄音。
中年級部分,以調查、理解為主,由基本的電腦認識至搜尋應用、電腦繪圖、影像創作。
高年級部分,進入實作、規劃,以主題、專題進行,內容包含校園、社區跨域學習等。
2018/10/03社群會議
提出三、四年級細部課程架構,依課程架構發展課程入標以及學習內容,三年級以電腦基本認識、文書、email為專題發展主軸。本年度因為三年級是由代課老師執行,這一部分的課程細節,依狀況調整。四年級部分,以社區文創與影像專題為主軸,上學期部分還加強調搜尋引擎的應用。
2018/10/17社群會議
修正五六年級課程架構,五年級上學期逐步建構社區網站的資料庫,並發展用數位科技記錄文史的課程(行動載具)。下學期對行動載具有所認識後,進行校園、社區探究課程,並協助發展。六年級上學期以文創行銷專題為主,銜接五年級課程,下學期以跨領域的專題課程為主軸,包含運算思維。
2018/10/19專家學者、社群會議
跟本校專家臺南大學尹玫君教授報告本校的進度與課程規劃,聽取教授給予本校課程的建議,如何與素養連結更密切,可以再思考。
社群團隊在下午重新檢視總綱中素養的概念,釐清素養在新課綱中的定位,並針對最近的課程做檢討,希望可以將課程修正成最適合樹林孩子的課程。
2018/10/25社群會議(科技輔導團一起參與)
學校報告彈性融入科技的課程規劃,提出創業家教育構想,在3~6年級部分保留2節課作課程發展。在自然、藝文領域,學校團隊如何進行科技的跨域課程,邀請科技輔導團給予相關建議,讓課程發展更順暢。
會議中輔導團著急校長也提出3點承諾:1.協助學校老師餐與研習增廣視野(參與國內外的科技盛會),讓老師有更多想法。2.學校的課程架構可以轉移到其他學校,適合他校以此模式來推廣,細部的課程內容可以開發的更完整。3.學校的硬體逐步建構到位,輔導團可以協助辦理相關的推廣研習。
2018/10/31社群會議
這次課程的執行過程中發現,部分孩子的科技應用能力不如預期,課程須依學生狀況調整,探究其原因應該是偏鄉資訊課由代課老師上,沒有既定的課程規範造成,有些課程重疊,有些則是沒有教,這一部分將訊息提供給行政,在日後相關課程進行時須注意;課程執行的部分,會逐步記錄在科技前導學校網站,做為課程修正的參考,也方便老師了解課程進行狀況。
2018/11/28社群會議(Classting社群平台介紹)
在班級經營部分,我選擇用Classting社群平台,這平台像沒廣告的Facebook(我本身也有用Facebook寫文章的習慣),整個操作介面很乾淨,有網頁與APP版本支援手機與電腦,申請部分老師有管理權限,可以印製參與班級文件讓家長依步驟加入班級,方便極了;在公告部分更貼心,針對只有普通手機的家長也可以免費發簡訊通知,這部分用在颱風天停課,或是校外教學通知家長幾點到學校非常方便。除此之外,Classting社群平台還提供與其他學校交流的服務,讓校際交流變得更容易。講了這些感覺好像只要有這Classting社群平台,偏鄉教育就好像吃了仙丹會轉型,其實並不是這樣。
關鍵之處在於您要怎樣經營您的社群?憑甚麼吸引家長喜歡用?發通知的功能嗎?那是有需要才會使用的功能,這部分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點,讓家長參與了Classting社群平台後,我到底可以提供甚麼東西留住他們(或是說,讓家長常常用)?
在反思過後,我大致盤點了我現有可以吸引住家長的資源:孩子課堂學習情形的照片(這只有在社群平台才看的到,具獨特性)、孩子進行活動的過程側拍(具即時性)、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省思(讓家長了解老師如何規劃孩子的學習)、可參與的教育活動新知(增加家長陪伴孩子參與活動的機會),除了這些之外,我想提供家長一些更不一樣的訊息,包含將Classting社群平台結合到我在上的彈性課程,讓孩子也習慣應用這平台完成作業、繳交資料,家長從孩子的學習資訊中,也可以與孩子進行互動與討論、協助,讓作業也有機會變成親子活動,並定期辦理學習活動,增進親子互動,例如孩子課程到一段落,進行小小設計家優秀作品投票活動,邀請家長參與投票,讓這平台真正變成親、師、生互動的平台。
Classting社群平台就是一個媒體,我希望可以透過Classting社群平台改善偏鄉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資訊,讓更多的偏鄉家長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了解學校如何用心教導孩子,偏鄉教育重要的一里路~親、師、生互動,;期待透過Classting的教育逆襲,讓偏鄉的家庭教育有改變的契機。
2018/12/12~14香港教與學博覽會
今天參訪甘老師的學校,甘老師邀請了校長跟我們分享學校的近況,學校班班有電子白板(單槍跟台灣一樣遇到流明度衰減的問題,電子白板採SMART ,一樣認同好用)3-6年級各有四班,兩班有實施平板教學,使用moodle、classroom平台,平板教學發展約5年,使用的電子課本由出版社支援,需要帳號密碼才能登入(嗚嗚沒看到),家長會認同這樣的教學模式,學校對於家長教育也非常努力,給家長舞台跟其他家長分享如何管理平板、使用平板,如何跟孩子約定使用時間。學校放學時間有兩個,3:25及4:25分,中間會安排社團活動與課輔、補救。學校有家長教師會,由家長會及教師組成參與了解學校教學,這是在台灣少見的。
2018/12/21專家學者、社群會議
再次跟臺南大學尹玫君教授報告本校的進度與課程規劃,教授建議可以將課程結構更系統化,因為學校將探究素養列為發展的重點,因此建議在彈性課程設計部分,利用提問來設計,引起孩子蒐集線索,然後進行推論,再實作驗證,如此才會將部定與彈性課程的素養學習相連結,學生才易習得探究素養。
是否在課程中引導孩子熟習探究的SOP流程?這部分或許可以讓孩子在多次的探究過程中,去找出屬於自己學習的SOP流程,這樣課程會更有意義。在社群會議討論中,有提出這部分會在課程設計中做修正,預計於學期末修改相關資料,並搭配相關格式進行調整,讓創業家課程變得更完善。
在不同的場域桌椅就不同,聽說是老師提出需求委託廠商設計的。學校科技課程從1-6年級都有,低年級偏重在遊戲學習、不插電運算思維,高年級會教到運算思維、智慧家電的課程,很多器材也從淘寶購置(便宜),發展音樂結合STEAM是學校的重點,讓不被重視的科目可以轉型獲得更不同以往的價值,甘老師為教育努力的精神令人感佩,謝謝校長、甘老師、還有陪同的老師讓我們有機會學習,感受到學校在教育上不斷改革創新的熱情,感謝^_^
2019/01/15社群會議(本學期最後一次)
本學期完成科技導入藝文課程研發,相關資料參閱下方網址。
樹林雷雕文創課程https://sites.google.com/sules.tn.edu.tw/wenchuang/%E9%A6%96%E9%A0%81?authuser=0
目前已完成開發之教案,在彈性課程部分有兩件,但因需要調整相關格式,預計寒假中調整完成。
小校人力不多,要執行又要記錄、修正,很難同步完成,這部分請團隊同仁在寒假多多協助後續收尾的工作。有關下學期的課程設計,會在開學前,找時間開會討論,也請同仁踴躍出席。
2019/01/23跨縣市社群(噗浪客籌備會)
這兩天是教育鋪浪客的籌備會,剛好各縣市的科技大老都在,藉由這個機會,利用空餘時間與專家對談,了解一下各領域的專家,對於國小科技的走向與彈性學習節數融入的想法是否有更多元的想法與思考。
2019/01/30尋求產學合作
忙碌的一天,早上趕上台北開會,了解今年度需要做些什麼,開完會就趕著去下一個行程。寒假假期不長,當然要充分運用時間,前幾天確認了科技前導學校、輔導團與南一有要合作,開發一些國小相關的學習課程,因此有些合作的細節部分需要確認,今天除了確認合作的方向,也接了一些小工作(一定要做的事)要處理,坐在高鐵上,還在構思整理,就收到今天討論我要處理的檔案,哇,真的太有效率了。~不只接到檔案,還接到明天要討論細節的電話^_^真是太有效率了(ㄟ,我要寫教案跟整理家裡的時間怎都逐漸不見了 )。經過幾天的消化、思考,發現智慧積木的課程適合用在篇物理部分的學習單元,可以在四、五進行智慧積木、感測器認識的專題;六年級進行機器人、物聯網、運算思維的相關專題,如此才可以與自然領域的單元相互呼應。
2019/02/05閱讀中國的小學訊息技術教科書
3-9年級完整版的學習內容
3年級-認識電腦、鍵盤、打字。電腦繪圖、圖形創作。網路、資安、上傳下載、收集共享。
4年級-word、主題小報、電子郵件、論壇。ppt、創作ppt專題。註冊帳號、fb、line、雲端硬碟、電腦人工智能發展史。
5年級-Scratch、3D建模。
6年級-機器人、傳感器、物聯網、人工智能。
7年級-資訊、電腦、分析、word、ppt、圖片處理、影音處理。
8年級-動畫、網路、網站、程式設計。
9年級-機器人、傳感器、專題、物聯網、識別傳感技術、智能生活、人工智慧。
2019/02/06思考,反芻,重新修正建構 ^^
到底彈性校本的科技課程要如何走,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十二年國教中非常在乎透過「 認知、技能、情意」培養孩子的素養, 在科技的認知能力部分,我想應該要掌握國際與科技潮流的脈動,進行適度的調整。
在科技的應用能力部分,主軸應該以「 運算思考與解決問題為主」,運算思考中的邏輯概念應該是從「探究、協同、創造」中逐步建構(機器是死邏輯,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的創新邏輯能力)。
科技的本質態度,則是以「 培養科技生活化的興趣、落實科技生活化的實踐」為主,讓每個人喜歡科技,愛用科技。
2019/02/13社群會議
今天召開社群會議,針對於對稱與藝術、科技的跨領域結合作討論,會議中提到,科技部分可以結和花燈製作進行,透過設計創作與雷雕讓孩子來體驗親手設計製作花燈。藝文部分結合數學領域對稱的單元,透過剪紙讓孩子了解對稱,也藉此讓孩子感受對稱的藝術。以此方向發展,先各自尋找相關資料與素材,下次聚會時彙整素材,並進行課程規劃。
2019/02/15台南市資訊組長會議
今天在台南市的資訊組長會議中,分享了彈性科技特色課程的規劃,希望可以讓台南市的資訊組長可以更了解如何面對興課綱中的彈性課程。
2019/02/17社群會議
課程發展架構非常重要,十二年國教強調的是素養,包含知識、情意、技能,這三部分其實跟教學法、活動(解決問題的舞台)、學習氛圍有相關,如何將科技應用能力融入在科技知識學習中,讓孩子不知不覺學會科技應用能力(運算思考、問題解決),又能對科技不害怕(科技生活化),了解藉由科技的力量可以幫助自己適應日的生活,讓科技的力量變成學習、思考正向的助力。
課程剛開始老師帶著孩子進行探究,讓孩子有概念老師如何用科技幫助思考解決問題,再慢慢改變孩子的學習模式,製造學習情境讓孩子有機會協同學習(結合他人之力,正向成長),六下進行開放式專題,觀察孩子是否可以應用在算思考、問題解決上,確認孩子是否形成科技素養。~^^
2019/02/26小豬燈籠課程實作
這星期有訪客來,剛好嘗試進行小豬燈籠的實作課程,關於雷雕的課程部分,學校教師團隊目前希望可以針對紙類素材的課程進行開發,這一部分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動手做的樂趣,會有這樣的轉型是因為之前去香港參訪教與學博覽會,看到韓國人用紙進行了多種的設計課程,科技的應用在於幫這些紙類作品加值,我想國小階段非常適合這想法,因此日後的課程主軸將會以紙張素材為主。
2019/03/08周保男教授來訪
今天臺南大學周保男教授來訪,給予學校的彈性特色的科技課程一些建議,過程中教授提到前導學校的範例應該是大部分學校都可以思考、應用的,非學校特色課程,學校在這一部分都有考慮到,從文書軟體應用的專題著手,並且用問題來引導孩子思考、探究,關於資訊教育與科技教育議題,我們也報告了我們想整合這兩個議題的想法,透過整合方式來發展彈性學習課程中的科技特色校本,對於這一部分周教授也給予肯定,並給予修正的建議。
2019/03/13金門何浦國小分享密室逃脫
密室逃脫是我們利用科技來改變評量的方法,讓科技變成增加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工具。很開心何浦的老師在研習的過程中認真參與,感受密室逃脫帶給孩子的學習魅力,如何帶孩子從簡易的探究到深入的探究,這一部分老師真的要非常用心,在各領域的結合部分,我們也希望可以將這模式推廣給其他領域的老師,讓他們在課堂評量上可以應用,讓更多孩子喜歡學習。
2019/03/15一年級的彈性學習節數如何建構科技特色
關於本校一年級的彈性課程如何與科技特色相連結,今天在老師集思廣益之下有了雛型,一年級彈性學習節數2節(一節英語、一節生活),課程架構將帶著孩子去社區他查拍照記錄,英語課介紹社區特色,生活課繪製社區特色景點,最後讓孩子英語介紹社區特色景點,科技協助將活動錄製下來,串成一部一年級孩子介紹社區特色景點的影片。
2019/03/16社群會議
我思~分析了部分坊間的積木課程主題,融入自然領域是個可以操作的方式(適合用電子積木來發展);也可以用自然領域搭配科技教育議題在彈性課實施。四年級適合用電子積木與感測器來發展課程(自然領域剛好教到通路與斷路的單元)。高年級部分則可以加入運算思維,進行課程延伸,這部分就可以在彈性課進行發展。
這類電子積木我蠻喜歡的,因為可以補足樂高感應器的不足,美國跟香港的品質不錯,大陸的品質就差了(之前買過一批),不過大陸與香港的積木可以與樂高整合運用,讓教學有更多的變化,孩子也可以有更多的發想與創意空間。在新課綱部分,可以應用在與自然領域的搭配學習,這或許是不錯的應用方式。
2019/03/21社群會議
今天主要討論低年級的科技特色如何在生活與英語課中進行,大家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議,預計會透過生活課帶孩子去社區進行踏查、拍照,整理社區特色,再透過藝術技法作呈現;英語課則是讓孩子學會社區特色的英文。
最後透過資訊來整合錄製孩子透過自己介紹社區特色的影片。
2019/03/22看見家鄉蘇文鈺教授、與阿亮校長來訪
配合孩子的科技特色課程發展,我們將引進看見家鄉團隊來進行學生與教師增能,並將該訓練模式與專題導入到正式的課程中,讓我們發展的科技特色課程可以更完整,也拜訪了社區尋求更多協助。
2019/04/06網路分享實施札記
利用連假,整理上學期的資料,嗚嗚~離我的預期進度還好遠(本來想把三、四年級都整理好)現在判斷可以整理好兩份就很好了。
希望這份資料可以給教育夥伴在發展國小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可以思考(不是很完美的東西,但相信還是有點參考價值啦)^^
2019/04/10跟工會夥伴討論
在國小強調融入與應用,這樣的改變家長若是提出質疑如何因應,是否可以透過科技平台讓老師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訊息給家長,讓家長多了解教育現場,知道老師在教育上的用心,增強家長對老師的信任感。
這部分或許可以使用Classting平台來完成,這平台是封閉式平台,相對的在個資上是比較沒有疑慮的,我也分享了我在教學課堂上的應用方式,如何結合課程,讓家長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透過科技讓家長有機會參與、了解孩子的學習。
2019/04/12本周科技公司拜訪討論國小科技走向
利凱鈿行動科技 、南一書局、科力教育等科技公司在本周來學校拜訪,主要想了解跨領域融入部分可以幫助學校怎麼進行發展與規劃,從交談單中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廠商都很關心教育這塊市場在新課綱實施之後會有甚麼改變,在討論過程中我也分享了國小部分的課程規劃,新課綱強調素養,如何讓孩子能更自動好,都是我們在篇寫課程中非常在乎的面向。以偏鄉小校來說,人力不足彈性課程交給一位老師統整規劃是比較合適可行的,脈絡也可以比較清晰,不過以大校來說就比較不合適。呼應總綱,我們會將所有彈性課程一起規劃,讓課程夢想藍圖更容易實現。
2019/04/17歐陽老師到校指導^_^
今天台南大學歐陽誾院長過來學校指導,我們分享了學校科技前導學校的執行情形,希望老師再提點我們,言談中老師肯定我們發展的方向,希望我們的課程真的可以讓偏鄉小校去執行,並且可以讓其他學校去參考。
2019/04/19科技領域編撰的教課書說明
昨天聽完出版社面對科技領域編撰的教課書說明後有以下感想(單獨個人想法):
國中端很幸福,科技是領域有4-5間出版社想要提供老師協助,不管是書籍或是配套、題庫大都備齊了。課程設計也會都以任務、挑戰來串連整個學習內容,並且在單元中都可以有任務解決的模式作為引導,讓孩子進行思考學習。
不過在當中我會存在一些疑問(我只懂國小部分,這些或許只是我個人覺得的問題),:
1.國中科技領域每週2節課(20週*2=40節),出版社大部分都編排資科3單元、生科3單元,共6單元,平均每單元6節課,如過是三個單元都要做出作品,那這樣的時間分配會不會有問題。(以我的經驗孩子的思考是需要時間的,若內容太緊湊老師如何有時間引導孩子思考,沒有思考時間,是不是又變成大家只是在學習模仿老師的範例,這一部分值得大家深思)
2.可不可以從孩子的思考多些童趣阿?要讓孩子思考重要的因素,主題要能讓孩子有感,看到那些主題我都不想上了更何況孩子(感覺上是傳統編輯教科書的思維,四平八穩;排版要注意不要排的像說明書,畢竟是國小剛升上去國中新接觸的領域,要讓孩子看到一些國小的元素,孩子才容易接受)
3.有些出版社會一直強調題庫,我的疑問是解決問題(類似pbl的課程)評量是用考試來評量嗎?還是因為是領域所以一定要有紙筆的評量,個人覺得不是不能有,而是這類型的課程評量的重點應該在於設計思考、運算思維、作品……等(應該偏藝文或質性評量的方式),這一部分是否有協助老師的方式。
相較而言我開始覺得國小更幸福,因為沒有課綱只是議題,可以發展的空間變得很大(不需要題庫、紙筆測驗)。我也逐漸了解國小端「融入與應用」的意義,只需往「培養科技生活化的興趣、落實科技生活化的實踐」方向走,帶著孩子一起做專題,讓孩子有辦法自行利用科技完成專題,我想這就是從「融入與應用」中符合總綱精神的教學。
2019/04/22規劃教育科技週
這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個,由老師自發安排,針對新課綱國中科技與國小融入、應用課程如何發展的研習活動,除邀請出版社與國中小教師互動外,針對國中小的應用與融入部分也邀請第一線的學校,提供教學現場應用與融入的想法(包含各領域與彈性課程部分),讓偏鄉小校對於國小科技的應用與融入可以有更多元的概念(教育因分享而偉大),不過計劃仍在討論確認中(草案,部分講者仍在邀約),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貼這篇文主要是要告訴好友們,第十一屆「教育科技週」-「談新課綱後的教育科技」要來瞜,這次破天荒一連6天(不用擔心,可以分天報名),想來與教育夥伴互動的好友與科技相關的商業夥伴,請隨時注意相關訊息喔^^
重點:這次有提供廠商分享時段喔!有需要的報名表拿到時可以申請喔^^
2019/04/22學校彈性課程規劃全貌
今天全校老師再度一起討論學校的彈性學習課程,我們將一至六年級的課程,依據創業教育的概念進行連貫,一、二年級主要在盤點資源,三年級分析資源,四、五開始構想製作,六年級希望孩子能自我發想、規劃,並且找到方法去實踐。
2019/04/30討論一上如何進行運作
今天社群老師陪伴英語老師一同完成一上課程計畫的初稿,預計於星期四在課發會進行討論。老師們依據全校彈性課程的全貌,來進行相關的課程細節內容作為規劃乎應學校的願景。七股區樹林是一個人口不多的村落,很多人知道臺北有樹林,卻不知道臺南也有樹林,我們希望透過課程引導孩子去了解自己的社區,了解樹林社區的位置特色,透過生活英語的學習,運用科技將自己的家鄉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 透過這樣的在地問題出發,結合科技應用幫助孩子進行學習,讓孩子從小就有科技生活化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學校要推動的特色。
2019/05/01第三次科技中心聯席會議
今天至南新國中參加第三次聯席會議,是政府在5/11辦理課程博覽會、5/23辦理科技中心揭幕,這兩場活動都邀請科技前導學校參加,我們也將出席展示我們學校開發的課程,學校在彈性學習課程~科技特色的部分架構越來越清楚,一、二年級的架構規劃也越來越完整,這部分都是社群老師一同合作的成果,真的非常感謝學校同仁的幫忙,校長與主任的帶領。
這暑假應該可以將一、二、四、五年級的課程架構發展完成,提供給其他學校做為發展上的參考。
2019/05/02確認一上如何進行運作,規劃一下課程
今天在大家的討論之下,一上的課程通過課程發展委員會了,這過程中英語老師也提到了他教學上的疑問,例如:樹區地理位置在一上課程要認識東、西、南、北怎麼講會有難度,如何進行課程規劃,有老師就提議一上應以交單字為主,可以教東、西、南、北代表的英文字,這樣比較可行,時間也比較充裕。影篇部分要拍的內容,孩子的表達要很複雜嗎?其實不用能解一說出學到的內容為主即可,可以套用簡單的句型讓孩子說出即可。在一下的部分,我們將以社區景點為主軸,結合多媒材創作,讓孩子用英語進行簡易介紹,科技部分一樣協助記錄孩子的學習成果。
2019/05/23自造中心揭牌課程分享擺攤-復興國中
2019/06/11社群聚會
修正以發展的課程,預計先修正家鄉特色文創產品專題、繪製家鄉社區地圖專題為主。
2019/06/13輔導團與教師社群聚會(初階)
輔導團到校分享了智慧積木,社群老師思考如何應用於國小課程中。
2019/06/27輔導團與教師社群聚會 (進階)
輔導團到校分享了智慧積木,社群老師思考如何應用於國小課程中。
2019/08/05~10第十一屆教育科技週
2019/10/31社群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