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透過「小班教學」優化校本課程,提升學與教的素質。
藉「小班教學」創造一個便於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優質學習環境。
學生透過在小班中學習,能有更多的發展及發揮機會。
運用「小班教學」的策略,教師能加強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基本方針:
制定教學人手及編配班級/學生人數。
規劃「小班教學」的教師專業培訓。
設定校本「小班教學」─小組學習模式。
利用多感觀的佈置,營造教室,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以配合小班學習的功能。
運作程序:
學校行政:
於7月上旬,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課程主任聯同相關科主任安排各小班於新學年的教學人員。
同樣時段,由教務主任、支援組組長及各班主任按學生成績及行為表現,編定新學年的各小班學員。
於7月下旬,按各小班的需要而制定新學年的上課時間表。
於8月中旬/11月中旬,當副校長收到「小班教學」進修資料後,會將資料向全體教師傳閱並由校方按學校需要甄選及推薦教師進修「小班教學」培訓課程。
課程組會於每學年初,於校本教師發展日舉辦「小班教學」工作坊/講座/研討會/規劃發佈會。
於8月下旬的新入職教師輔導中,向各新入職同工講解校本的「小班教學」理念與推行的策略/方針。
於校務會議及科組會議上,外出進修「小班教學」的同工必須向全體老師報告其學習的心得,並提供可於本校使用的方法。
校方將因應需要,提供資源來添置「小班教學」的教學材料。
課程/教學安排:
課程主任統籌「小班教學」的規劃及發展工作。
各科主任帶領科組成員制定「小班教學」的各項教學策略。
各科主任定期為科組安排「小班教學」的科組學習圈(如級統籌會議),以定明教學策略的推廣與執行工作。
各科主任按本科的情況,有系統地規劃「小班教學」的六大原則。
課程組(各科科主任)定明校本的小班學習分組情況。
課程主任統籌「小班教學」的觀課/研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