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UMA

即使距離信使飛行器第一次降臨地球至今已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時光,信使人的技術依然有許多部分是人類完全無法掌握的,宇宙文明學家認為這些無法掌握的部份恐怕是奠基於信使人與人類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人類只要還是人類,就永遠不可能完全解讀信使人的技術;人類或許可以在其他方面遠遠超越信使人的科技水準,但只有在信使人獨有的技術上,人類永遠無能為力。

然而,就像第一次收割者危機時也做過的那樣,即使是人類無法完全解讀的技術,依然可以被人類拿來使用。

次級UMA計畫就是這樣的產物。

信使人對送來地球的信使系列飛行器做了非常嚴格的限制設定,無論人類複製了多少信使機體、無論培育了多少共鳴者,能夠正常啟動的UMA數量依然只有四具,只要已經有了四具運作中的UMA,其他後續的複製機體都絕對無法被成功啟動;在稍後的人類擴散計畫中,人類發現『四具UMA』的上限並不是以全人類為標準,只要遠離地球一定距離、且有一定人口數的人類群體,該群體也會得到啟動另外四具UMA的權限。

即使如此,對於即將要展開大擴張的人類而言,一個殖民艦隊四具的數量依然不夠。

於是,在長久的研究之後,人類找到了強制啟動UMA的手段。

怎麼做到的技術細節在此先略過不表,有點像是雖然沉睡著卻可以夢遊一樣,在沒有真正讓它的腦『醒來』的狀況下,勉強驅動它的身體。當然這樣強制啟動的UMA在扭曲物理法則的能力、空間歪曲護盾的強度等各方面都遠遠不及真正覺醒的UMA,但『可以大量生產』這個優勢讓次級UMA計畫成為殖民艦隊的主要防禦武力。

除了生產量外,相較與真正覺醒的UMA,次級UMA還有兩個優勢。

首先,覺醒UMA的駕駛員當中至少要有一名共鳴者,共鳴者自然誕生的機率極低,通常需要經過刻意的基因培育才能誕生,然而『培育共鳴者』這件事一直有很大的人道爭議--刻意培養一個為了駕駛覺醒UMA而存在的孩子,就等於是殘酷的操弄他的命運,這在這時代的道德標準裡是很難被接受的。

而次級UMA沒有這個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操縱。

其次,覺醒UMA對駕駛員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精神污染,過長時間的駕駛將會導致駕駛員失去與現實世界的聯繫,最終可能陷入無法喚醒的深眠,也因此,覺醒UMA的駕駛員年齡限制被設定為13~19歲,只有這個年齡範圍的孩子可以安定的操控UMA並且只會受到最小限度的精神污染。

次級UMA則沒有精神污染的問題,自然也對駕駛員的年齡沒有這樣的限制。

當然,次級UMA還是有顯著的缺點的,首先就是和覺醒UMA之間那絕對的實力差距,一具覺醒UMA的戰鬥力等同於一百具以上的次級UMA,當然,這個問題在次級UMA數千、數萬具的生產量下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了。

另一個問題就是,次級UMA的維護、保存問題。雖然還不清楚實際的原因,但次級UMA只要閒置超過一個月,它的核心就會開始嚴重劣化,到最後將完全無法再接受任何指令。因此,即使到了殖民結束、不再需要UMA的安定時代,依然不能隨意閒置這些次級UMA。

於是,即使到了殖民結束後,依然可以看到卸除武裝後的次級UMA搖身一變成為工程機器人,為了殖民地的建設而活躍的身影。特別是在提拉希亞行星上,由於每到夏季軌道上就會落下大量的隕石雨,時常可以看到學生駕駛次級UMA前往攔截、變更隕石軌道的社區服務活動,次級UMA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風景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