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群的困境

「學術界沒有妳想像的那麼美好。」

碰上不錯的學界前輩,向他們表明自己有意往學術界發展,希望能在歐美主流學術圈闖出一片天時,他們若非若有所思的微笑,說聲加油,就是歎一口氣,幽幽地說出這句話。

學術圈,真的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大學教授成為precariat不打緊,至少還有工作做,但是現在開出的缺趕不上博士寶寶出生的速度,tenure/tenured-track的缺又是一年比一年少。曾很浪漫的以為這個環境百分之九十是merit-based,自己出了國後才發現這樣的比例需要下修一些,實力很重要沒錯,networking有時扮演的角色更是關鍵。學術圈說穿了,也就是個小江湖,練功扎穩馬步不可少,結交朋友也重要。

如果,學術界跟別的地方都一樣,就是個江湖,那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勸退新進之處。可惜的是,學術界不只是個江湖,還是個小的不行的江湖,小到變成類似於封閉社群的江湖。這樣的狀況,使得學閥不易被撼動,可以透過資源分配,號令天下,也更容易隻手遮天,掩蓋錯誤,好比說將言語霸凌說是熱烈的學術討論、性騷擾話語說是增進情誼的banters。

我們常希望自己不會因為語言、國籍、性別等等的「非關智性」的因素而被「低估」,但是在目前的環境底下,似乎事與願違。女性在歐美學界大概只佔了兩成的,在Helen Beebee與Jenny Saul所做的報告中,明確地指出女性在學界經常受到偏見歧視、性騷擾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選擇離開哲學學圈。紐約時報在2013年的Women in Philosophy系列文中,也邀請了五位女性哲學家談談這些狀況,不令人訝異的,其實她們也都覺得女性要在哲學界生存,真的沒有那麼容易。非英文母語人士也常受到歧視,說英文的腔調可能導致你被校方用其他的理由將你調離你的課堂,即便你的學生都覺得你教的很好。你的國籍也可能會影響你找工作的機會,雖然這對台灣人來說比較不是個問題,有些國家的人到哪裡都要申請簽證,不只是錢的問題,有時申請簽證所需要的時間,讓人無法參加本來可以參加的研討會,喪失一個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好機會,間接的導致日後在找工作上的劣勢。

我們並不是要嚇唬你,告訴你歹路不當行,而是希望告訴你,道長且阻,如果真的想要走這條路的話,你最好先知道,你的前輩們曾經遇到哪些狀況,他們最後怎麼克服這些與他們的學術能力無關的阻礙,在海外學術圈中存活下來的。

幸運的是,這幾年下來,歐美學圈已經開始反思這些現象,許多學術從業人員開始設立網站,幫助後進提早了解可能的問題,並且也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討論該如何改善這個圈子。有人開始討論該如何終結「獨尊男性」的現象,也有學者開始討論如何改善非裔在哲學界的困境。

世界一直都在改變,我們也希望學界可以越來越merit-based。但是短期內,女性、亞裔、非裔等哲學界的少數族群,可能還是無法逃離上面所提到的這些問題。如果你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這些可能遇到的問題,或者是跟其他人分享你的故事,你可以參考、投書到下面三個網站:

MAP: Minority and Philosophy

http://www.mapforthegap.com/about.html

Being a Foreigner in Academia

https://beingaforeignerinacademia.wordpress.com/

Being a Philosopher of Color: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Person of Color in Philosophy?

https://beingaphilosopherofcolor.wordpress.com/

最後修訂:Jan 6th 2015 by 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