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

這邊另外附上我們常被問到的問題,總共分為五大項:

Part 1: 考試、成績相關問題

Part 2: 經濟相關問題問題

Part 3: 申請學校相關

Part 4: 生涯選擇相關問題

Part 5: 其他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無法從中獲得解答,請寄信到:

ten [dash] herng [dot] lai [at] anu [dot] edu [dot] au

我們會儘快回答您、並且將問題更新到網頁上。


Part 1: 考試、成績相關問題

Q1:我需要考哪些語言考試呢?

到英語系國家的話,大學一般都接受托福或是雅思。美國並不是每間學校都接受雅思。詳情最好還是到您想申請的校系網頁上加以確認。

德語法語系等國家,當然也有相關的語言檢定,這方面也一樣請自行查詢。


Q2:語言考試的分數大概要達到多少分?

一般來說,比較好一點的學校對哲學系的要求大概會是如此:

托福總分110,每個分項最低需達25分

雅思總分平均7.5分,每個分項最低需達7分

如果您想申請的系不是哲學系,而是在像是邏輯、數學等背景的學系進行哲學研究的話,分數上的要求通常不會這麼高。確切的分數要求,還是需要您自行到各校網站查詢。

不過按照我們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來說,雅思就算考到7.5了,生活跟參與學術討論還是很吃力。雅思7.5換算到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為C1等級,所以想要德語、法語系等非英語系國家以當地語言研究哲學的話,誠摯建議先將語言能力提升到至少C1。


Q3:我需要考GRE嗎?

如果你想申請美國的哲學博士,那很遺憾的,你大概是需要GRE成績;僅有極少數不要求。但除此之外,加拿大、英國、歐洲、澳洲等地的學校,大部分是不會要求GRE成績。詳情最好還是到你想申請的校系網頁上加以確認。


Q4:GRE很重要嗎?

如果有人跟你說GRE不重要,你真的要參考一下這個人的申請經驗,謹慎地評估要不要相信這種說法。有些學校會宣稱不是那麼重視,但有些學校則非常重視。以ETS公佈的考試數據來看,想要申請到美國名校的哲學所的話,GRE的字彙部分一般相信要達到Pr值80以上。從ETS的表格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哲學主修考生在verbal部分拿到超過160的分數(眾數落在160-164這個區間)。不管該系到底重不重視GRE,最好還是有個「基本的」 GRE分數。

Analytic Writing部分則是4.5以上會比較好。計量部分由於台灣學生普遍都能輕鬆考到Pr值90以上,便不贅言。唯一要說的是新制計量比起舊制真的比較不容易考滿分。


Q5:這些考試大概要花多少時間準備?

雅思和托福的話,畢竟是語言考試而已,如果您的英文原先就已經很不錯了,那或許您只需要花一周左右的時間,熟悉考題形式便可以上考場。通常如果先準備GRE,由於字彙以及考題難度之故,托福、雅思的閱讀通常就會變成根本不需要準備,只要稍微熟悉考題就好。至於口說單項的部分,由於托福的口說考法十分怪異,要對著電腦不斷的講話講45秒到60秒,需要稍微練習一下。

至於GRE的話,由於字彙部分會出現非常多連母語人士都沒見過的冷僻的單字,建議至少要保留至少六個月來專心準備這項考試。

專心是指把工作、修課、營隊、活動、提攜後輩這類有價值但是消耗大量時間與精力的活動通通停掉。


Q6:想申請到比較好的哲學博班的話,GPA大概要多少以上才行呢?

一般來說,名校的博班(甚至是碩班)至少要3.7/4以上。有的學校有明定門檻,比方說劍橋大學就明文規定沒有3.8就可以不用試了。

申請時,您必須要將您所有就讀過的大專院校、研究所成績單要交付出去(轉學、退學等等的,規定上也都要交出去。)。所以有志申請國外博班的話,務必從大學開始就保持一定的成績水準,不要給自己找麻煩。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大部份的國外研究所接受大學生直接申請,但有些學校會另外規定,若是大學是就讀台灣的私立大學而非國立大學者,需要另外有碩士學位方能申請該校的研究所,如倫敦政經學院就有這項規定。詳情一樣需要由您自行上網搜尋。


Part 2: 經濟相關問題

Q7:台灣有哲學相關的公費留考可以考嗎?

有的時候有。最近這幾年台灣的公費留考並不是每年都會有哲學考科,就算有開,但由於考科上會有相關的領域限制(如:研究題目須為歐陸哲學、希臘哲學等限制),要是與您的研究領域不相干,可能還是無法透過公費考試來支付您留學的花費。


Q8:台灣有其他相關的獎學金機會嗎?

可以參考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網頁

另外需要補充的是,教育部與幾所「世界百大」合作的獎學金,與到底是否可以到該百大名校就讀是兩件分開來的事情。也就是說,即使獲得了教育部與該校合作的獎學金贊助資格,該校系負責審查您的申請文件的單位也未必會給予您前往該校就讀的入學核可。


Q9:國外有相關的獎學金機會嗎?

有。主要有兩種來源,一種是教授的研究計劃經費中本來就有提供該教授收博士生的資源,這方面需要與教授聯繫後才能獲知更進一步的資訊。另一種則是由外國政府或是大學出資的獎學金機會,如英國的Chevening獎學金、歐洲的Eramus獎學金。由於相關訊息會不斷的變動,這方面還需要由您自己自行上網多多尋找相關資訊。這類獎學金競爭都非常激烈,但是還是值得嘗試。

一般來說,歐洲、英國、澳洲的學校會把申請學校與申請獎學金當成兩間獨立的事情來看。但是美國由於美制最快最快要畢業也要五年,一般人大部分是六到七年畢業,美國的學校通常不會認為有學生可以這樣負擔昂貴的學費那麼久,所以好一點的學校在審核的時候,只要他們願意發博班的錄取通知給您,他們通常都會附上五年的全獎加上生活補助。這另外也是為什麼,一般來說,一樣等級的博班,美國的博班會遠比英澳歐的博班要來的難申請很多,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國會給錢,英國人、澳洲人也都會跑去申請,競爭因此激烈非常多。如果志在深造哲學,最好不要只申請美國的學校,英國、澳洲等地的學校也要多申請。


Q10:有留學貸款這個選項嗎?

日前教育部將留學貸款門檻放寬為家庭年收入200萬以下可申請,博士額度為200萬。但我們沒有足夠的資訊判斷貸款留學是否划算。


Part 3: 申請學校相關問題

Q11:我該申請哪幾所學校?

這個問題很複雜,但簡略地回答:適合你的學校。記得學校提供環境,但是指導你的是學校裡面的人。你必須找到跟你專業領域相關並且能夠指導你的人來指導你。至於要怎樣找到適合你的人,請參考尋找老師與學校


Q12:我應該在申請前就寫信給我想跟的外國教授嗎?這樣會不會不大好?

如果您已經對您的研究方向有了初步的想法,其實寫信詢問教授是否能夠成為您的指導教授並無不妥。有些學校,如澳洲國立大學,甚至會要求有意申請博士班的學生先寫信與系上教授討論研究內容、研究方向等。另,由於國外學者時常轉換學校,若是沒有先做這些聯繫,很有可能會發生您去到該校時,您最心儀的老師卻轉往他校的狀況。除此之外,也還有sabbatical year,或者是退休、最近身體狀況不好不收學生了等等的可能狀況。先寄信了解一下老師最近的動向比較保險。

如果您目前還沒有很明確的想法的話,那寫一封不知所云的信給教授其實意義不大,反而可能會有反效果。老師也是人。想像一下自己收到一封不知所云的信的話會有什麼感覺。

寄信給老師的簡單經驗談,請參考尋找老師與學校


Q13:寫信給外國教授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

外國的教授一般而言,除了指導學生外,還有許多seminars、讀書會等等的活動需要參加,平日與其他學者往來的信件也非常之多,並不如一般想像中的悠閒。寄信給這些外國教授,等回信等個兩三周其實也不是什麼很奇怪的事情。

另外,外國只有教授才可以稱為Professor,助理教授、副教授,或者是英國的lectuter,reader等等職稱的老師(分別約莫等同於助理教授、副教授),其實嚴格來說,在信中應該要以Dr.稱。不過,一般人不會那麼在意到自己是不是已經可以用Professor當作頭銜就是,這只是個小細節而已。


Q14:申請資料、推薦信等該如何準備?

這是個大問題,請參考申請建議


Q15:我曾經申請失敗。我該嘗試重新申請同一所學校嗎?

我們不是沒有接觸過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中,通常有許多不同的因素,比方說sample重寫、推薦信品質大幅提升、完成了碩士、找到獎學金等等。此外,有些學校每年招生委員會的成員都會不同、每年申請的候選人數量、品質也都會有所改變。

我們不確定哪些因素「最關鍵」。但簡單地說:可以試試看,而設法讓妳自己的申請資料品質大幅提升,絕對是明智的做法。


Part 4:生涯選擇相關問題

Q15:我對哲學與其他學科交匯的地方很有興趣,但我不是很確定到底我該申請哲學博班還是另外的領域的博班,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

您可以先從我們的「跨領域的研究課題」項目中找找看有沒有辦法得到相關解答,如果您的狀況我們的跨領域的研究課題中沒有cover到,請透過「聯繫我們」中的電子郵件來信洽詢,我們會儘快幫忙您釐清您的狀況。

Q16:到美國跟到英澳、歐洲讀博班有什麼差異?我比較適合去哪邊讀書呢?

基本上差異非常的大。這邊主要談英語系國家的狀況。「傳統上」,英澳都是走英制(師徒制),沒有修課規定(因為他們假定要來念博士的都已經對自己的領域有一定的了解了),一過去就是跟著老師寫論文。美制則是最初的一兩年都在修課,然後考資格考,通過之後才能提論文大綱、找老師寫論文。

因為這層的差異,「理論上」,師徒制系統的博士班可以很快就畢業。以英國來說,大部份的博士班修業規定是九個term,也就是三年,就算加上等最後口考viva的時間,照著流程走的話四年內就可以畢業了。但是美制因為要修課還要準備資格考,不像英制可以直接開始寫論文,一般時間都會拉長到五到七年。

「實際上」,由於台灣的學生大部分只能透過網路上了解國外的老師,很難有機會真的知道他們跟自己的八字合不合,所以選擇到念「師徒制」的博班通常不是大好就是大壞,跟買樂透差不多。也因此,雖然「理論上」英制的可以很快就畢業,「實際上」很多人第一年的first year report過了、拿到candidate資格後,論文一直就沒有完成,就算變成了萬年candidate,老師也不管。而美制由於有一到兩年的修課時間,可以直接透過修課來了解自己跟哪個老師到底比較合,比較不容易因為踩到大地雷而沒辦法畢業,但這不代表在美國念就一定不可能被老師放生。這就是人生,要接受,要適時懂得放手。

在未來找工作上,英制由於是師徒制,如果自己沒有積極地參加系上的讀書會、seminar活動、出門開會建立人脈,會不好拿到推薦信。有的人很衰,博士剛畢業結果指導教授就過世了,僅有的幾個可以幫忙寫推薦信的老師就這樣硬深深的少了一個。美制的話,由於修課的關係,可以透過課堂互動就很自然的與系上諸多老師建立關係,比較不會有這種找工作結果找不大到人幫忙寫推薦信的窘境。

另外一個與找工作相關的議題是,因為英制時間比較短,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博論「且」成功發表至少一篇single author文章到頂級期刊相較於在美制體系的人來說不是那麼容易。這是因為論文能否成功出版,一大部分取決於運氣(誰審到自己的文章),且審查的時間可能會非常的長,投稿後三四個月才獲得第一輪審查結果是很常見的,有些甚至會拖到一年,所以在英制下要成功在畢業前就有single author在頂級期刊上不只是要實力也還要有一定的運氣。目前職場競爭,若沒有一篇single author在頂級期刊,連要找博後都會有困難,畢竟,從「資方」觀點來說,當然是優先選已經證明自己能力的「即戰力」呀,而美制的系統就提供了學生比較多緩衝時間可以在畢業前多發幾篇論文,所以在學術界求職來說,美制系統出來的新科博士普遍比英制系統出來的要有競爭力(已有漂亮教學與發表的履歷)。

不過,另外要提的是,在現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些「傳統師徒制」的學校也開始引入授課課程、資格考等等的美制產物,所以也沒有那麼容易輕易地以地域去劃分學制了。

總結:

如果你很確定自己到底要研究什麼、不想要花很多時間在博班上、很自律,即使老師都不理你你都會自動自發地寫論文、願意花錢消災即使沒有獎學金也念得下去,那你可以認真考慮英制,早早結束快樂的博士生涯投入殘酷的職場競爭。

如果你覺得過去在台灣的基礎沒有打得很好,想要多修一點課、不是很確定自己到底要做什麼題目,想要先多看看其他的東西、沒有人給你派作業就會發懶看卡通看美劇、非常需要獎學金補助等等的,那或許美制會比較好。前提是,你拿得到offer——記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美制系統會給錢,所以全世界的人都會申請。

Q17:其實我還是不大清楚我該不該出國念哲學,請問有什麼基本的判准可以幫助我深入評估到底要不要出國念哲學嗎?

其實當職業哲學家也只是一種過生活的方式,如果你常常覺得人生有許多比嘴砲哲學更美好的事物,那其實去追尋那些也沒什麼不好。出國念哲學,如果有獎學金可以不花自己家裡的積蓄,也還是需要花上許多時間,如果你對學術生活沒有這麼的嚮往,沒有那種一日不讀哲學便覺面目可憎的感覺,那先到社會大學走一遭也不是不好。最終還是需要問自己理想的生活是什麼,還有很現實的,家庭經濟上允不允許出國求學。大部份的外國教授,問十個有九個都不會建議學生自費或是借錢念博班,學術工作真的沒有那麼好找,大部份的fresh PhD第一次找工作時,投出去的履歷會超過一百份,壓力非常的大。詢問老師當初到底怎麼拿到教職的,許多老師也只是抓抓頭說「我那個時候很幸運,因為開始有了OOO計劃/因為那個學校想要發展OOO領欲,所以就歪打正著有了工作」大部份的外國教授都認為了讀書背債,日後償還的壓力也可能讓人無法專心在研究工作上,在這個世道,努力不是拿到tenure的充分條件,只是個必要條件而已。


一些可刺激思考的材料:

  1. Quora: Has doing a PhD put you in any sort of disadvantages? 裡頭回覆的說到的各種問題(婚姻/感情、經濟、心理健康),都是真的。
  2. Max Weber, 學術作為一種志業/職業(Wissenschaft als Berufung)Weber一開場說的他當時見到的「學術作為職業」的狀況,跟現在「學術作為職業」的狀況沒有太大的差異。現在的狀況可能還更慘烈。這都是真的。
  3. 隔壁棚的數學家Eugenia Cheng在這個BBC訪談中有說明到為什麼她拿到劍橋博士學位後到處流浪當博後多年,好不容易在英國Sheffield大學拿到終身聘卻最後決定要放棄。她真的放棄,投身數學普及。這也是真的。


Q20 我已經超過30歲了,現在才想要出國念哲學會不會有點太晚?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真的不知道。


Q19:萬一我在國外念完博士,或是念到一半不想繼續念了,國外有哪些非學界的就業機會呢?

LinkedIn的創辦人是牛津的哲學系學生。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如果有意願往學術界外發展,可以多多注意國外政府機構、企業開給研究生的internship累積自己的CV、工作經驗與人脈。外國的學校通常也都會有Career Fair給研究生參加,可以多加利用這些管道找尋相關的機會。

由於Q17中所述的狀況,就算是很篤定想要在學界發展,最好還是多參加這些活動增加自己的就業可能性,畢竟幾乎每個國家都在砍高等教育的研究經費,人文學科不分國家通常都是第一個被砍的,最好還是為最壞情況多做打算,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中。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萬年博後的存在......每年都要申請新工作的不確定性真的沒有那麼好玩、那麼浪漫。這等於是無時無刻都在失業的壓力之下(想想如果你有家庭要養的話,肩上的壓力有多大?),而且無時無刻都處在又要被連根拔起、重建自己的交友圈的痛苦之中。

Q20:我知道在台灣當學者的話薪水不是特別的高,這在國外也是一樣的嗎?

一般來說,從事學術工作的平均年薪在當地年薪水平來說都不會特別高,就連劍橋或是牛津的 Junior Research Fellow 也都可能只有 1,7000 GBP (83萬台幣)左右的年薪,就算含住房與餐膳補助,實際的薪水水準也大概也只是3,0000 GBP左右。但是這不代表走學術圈就不可能過上好生活,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中,tenure-track 的助理教授一般起薪是 65,000 到 80,000 USD (195-240萬台幣),但如果升到正教授,薪水有可能會達到 150,000 USD (450萬台幣)。基本上,在美國的大學教書,薪水是看研究出版的質與量來決定,學術表現越出色,薪水就越高。但在許多地方來說,薪水實在不是特別優。而且,有的時候考慮薪水這個問題有點太過奢侈,因為要考慮這個問題,你首先要找得到工作。


Q21:我發現國外有些碩士班只要一年就可以畢業,跟兩年制碩班比起來,除了修業時間外,這兩種碩士在對我未來要申請博班上,哪個幫助會比較大?

國外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一年制碩班,有的嚴格說起來甚至只有九個月,這樣的碩班最大的好處當然是可以一下子就完成碩士,只是,在申請博班上,這樣子的一年制碩班到底好不好、有沒有真的省到時間省到錢,就不一定了。

以台灣學生的狀況來說,會想要念這樣的碩班大概有幾個原因:透過該校證明自己的實力(因為母校可能在海外哲學界沒有那麼有名)、希望可以借由這樣的碩班課程拿到國外老師的推薦信,等等的。但是,在一年制碩班的狀況下,如果想要一畢業就可以銜接上博班修業,其實等於是一到當地就要開始準備下一輪的申請。這等於說,開始申請博班時,您跟系上的老師根本就還沒開始互相了解,這樣其實很難要到好的推薦信。您最後可能還是要向台灣的老師求救,請老師們在幫您寫一次推薦信。

此外一年制的碩班,如果是念所謂的 research master 這種要寫論文的碩班,而非單純只要修課寫報告的 taught master,一過去時其實就開始有繳交論文的壓力了,一邊要忙論文一邊要寫出好的 research proposal(如果想申請英制學校)或是新的 SOP (如果想申請美制學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如果目標是要申請博班繼續深造,選擇一年制的碩班未必就真的那麼好。

如果你就讀兩年的碩士班,以下的時間表堪稱完美。所以,重點不是每項都達成,而是努力地去完成所有你可能達成的項目。

  • 第一個學期:選修你有興趣的課,以及「哲學業界內知名」哲學家開設的課程詳(「知名」的定義請參考推薦信條目)。如果妳就學的地方附近也有知名的哲學系,選修或旁聽一些課,這樣可以認識更多哲學家。你會希望也從不是你學校的人手中獲得推薦信,其公信力最高。
  • 第一學期中間,開始想研究主題。
  • 第一學期結束前,選定一個可能的指導教授。這個人必須要願意閱讀你的文章,並且願意花時間跟你討論。你的指導老師是否有名就沒那麼重要。
  • 聖誕假期時,寫出一篇高水準的文章草稿。與你可能的指導老師藉由email或Skype討論該文章。
  • 第二學期開始時,將你那篇高水準的草稿投至各大校的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graduate conference)。如果可以的話也投稿至專業的研討會 。記得留意截稿日。
  • 第二學期結束前,確定你論文的指導老師。
  • 四月至六月之間,在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做出高水準的發表。設法讓那些與會的"哲學業界內知名"人士印象深刻。在研討會後寄信給他們做深入的討論。你會希望從他們手中獲得推薦信。
  • 暑假時,繼續修改你那篇高水準的草稿。持續與你的教授Skype。(因此你會需要找到一個願意在暑假與你Skype的指導老師。)將那篇草稿改寫成你的writing sample。(未來你將會把它擴大為你的碩士論文。)
  • 第二年的第一學期,要開始請求推薦信。推薦信的來源最好是你系上的知名哲學家,或者你在研討會遇到的那些知名學者,或者真心喜歡"作為哲學家的你"的老師。
  • 在第二年的聖誕節假期之前,要做好所有的博士班申請準備。


Q22:我該先申請就讀國內碩士班嗎?

有些人會跟你說,先取得碩士學歷對申請國外博士班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是有些人取得國內碩班後申請成功;但也有些人就讀碩班第一年時就申請成功;更有人完全沒就讀國內碩士班就直接申請出去。國外有少數學校會要求Honours或Master's Degree以上的人才得申請。針對這些學校,拿到碩士文憑確實有幫助。但是除此之外,光是多一張文憑,毫無意義。

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就讀碩士是否有利取得好的推薦信、撰寫良好的writing sample與research proposal、對國外現在正在進行的哲學討論有深入且專精的接觸等等。如果你為了取得碩士文憑,花大量的時間選修跟以上這些東西毫不相關的課程,寫一篇跟以上這些東西毫不相關的碩士論文,取得碩士文憑絕對只是在浪費你寶貴的時間。

或許有些人會跟你說唸個碩士可以打下深厚的學術基礎,可以掌握各個不同領域的基本問題,可以接觸最新的學術研究等等...你可能得瞭解一下國內碩士班的實況,參考一下提出這種主張的人的申請經驗,自己評估要不要相信這種說法。

此外,你也必須考量在國內就讀碩士班,你會不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在「(可能)有意義但對申請毫無幫助」的外務上,一讀就四五六年,最後還草草畢業。

Part 5:其他

Q23:可以幫我看看我的申請文件嗎?

由於本站成員都有各自的研究工作,並沒有太多的閒暇時間可以給予您這方面的協助。若真的需要相關幫助,或許您可以找同學、朋友、師長幫忙給予意見。


Q24:我也是在海外闖蕩的哲學人,我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我該怎麼做?

請由聯絡我們將您的個人資訊透過電子郵件寄送給我們。


Q25:有什麼管道可以讓我在台灣就隨時接觸到國外最新的資訊嗎?

1. Mailing list

訂閱國外的哲學社群電子報如:Philos-L、 各校哲學相關的mail-list,上面有很多會議、演講、發表機會、出版資訊、工作機會、碩博士獎學金機會。按照我們的經驗,各大主要學門、各個語系都會有自己的mailing-list,不大可能沒有,只要稍微google一定能找到相關的資訊。詳細的為什麼為什麼mailing list 很重要,這邊有解釋。

        1. 英語系國家主要的不分科 mailing list(一定要subscribe)
          1. 全球性的 Philos-L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2. 澳洲 Aphil-l Info Page
        2. 分科的(以科哲為例,用philosophy of science mailing list就能google到)
          1. https://www.philsci.org/news/psa-mailing-list
          2. https://www.philosophy-science-practice.org/mailing-list
        3. 非英語系國家的mailing list一樣可以自行用關鍵字 + mailing list找,記得要用當地語言查(示範:Deutsche Philosophie mailing list)
          1. https://www.dgphil.de/home/

2. Summer School

        1. 主要的學門現在有越來越多針對大學生以及研究生舉辦的summer school,通常會在主要的mailing list上打廣告,適合有興趣想要探索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哲學、認識來自世界各國的同儕的學生參加。
        2. 有些summer school是highly selective/competitive,如果有志於學術,能入選這樣的summer school可以列為achievement在自己的學術履歷上
        3. 可以在summer school中近距離認識許多領域內的知名學者,除了有跟他們面對面進一步討論哲學的快樂外,還能近距離觀察彼此的人格特質是否契合,或者請這些學者推薦自己合適的指導老師,降低跟到與自己八字不是很契合的老師的風險。


3.收看國外哲學家的網路部落格,比方說

Practical Ethics

Daily Nous

The Philosophers' Cocoon

The Splintered Mind

PEA Soup


4. PhilEventsPhilPapers的姊妹站。


Q26:有什麼額外需要注意的嗎?

申請學校,或不申請學校;沒有試看看。要申請的話,就別讓跟申請無關的外務影響到申請的進度。

另外,申請學校會有一定的壓力;但是真正的壓力從拿到錄取通知之後才會開始,然後找工作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當初有多naive。


Q27:為什麼這個網站這麼醜?

因為我們不具有相關專長。我們不是沒有設計專業的朋友,但是「有空幫忙一下」而不付設計費相當不尊重專業。


Q28:我想從事哲學相關工作,一定得出國嗎?

不一定。

有許多相關工作不需要博士學位,也有許多相關工作不需要國外博士學位。


Q29:我念哲學是為了修行,出國對我有幫助嗎?

哲學跟「你幻想中的哲學」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