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

吉隆坡(马来语:Kuala Lumpur 简称:KL)是马来西亚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它是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马来西亚政治、经济、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它是是马来西亚三个直辖区之一,其地理位置在于雪兰莪州之中,马来西亚半岛中央偏西海岸。坐落于吉隆坡市中心的国油双峰塔是吉隆坡的著名地标。

吉隆坡建立于1857年,在那个年代,马来西亚半岛被发觉蕴藏了丰厚的锡矿,许多地区都因为锡矿的开采而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当时,雪兰莪州皇族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雇佣了许多华人矿工在巴生谷一带开采锡矿,而在1857年,他带领了87位矿工由巴生河口(Kuala Klang)沿着河流逐渐的往内陆寻找矿藏,最终到了鹅麦河(Sungai Gombak)口与巴生河(Sungai Klang)交汇的地域,在哪儿他们发现了丰厚的矿藏,于是就在哪儿大量开采。

由于开采锡矿使用了大量的水,所以这鹅麦河口堆积了许多泥泞,因此他们就开始以泥泞的河口来称呼这个地方,而马来语里河口就是 Kuala,泥泞则是Lumpur,所以吉隆坡(Kuala Lumpur)就这么的建立了。

虽然早期到来的马来有人(Orang Melayu)将马来西亚半岛许多地方都说成是他们的所有地,从而成为地方拉惹(Raja)或苏丹(Sultan),但锡矿开采者却大多数是由中国“下南洋”而来的华人矿工,这些矿工最后落脚于安邦一带,合伙组成了工人组织。其中有两个最大的华人组织分别为以客家族群为主的海山会和以福建族群为主的义兴会,这两大帮会时常为了锡矿利益而斗争。由于斗争不断,矿场时常因而停工,这促使当时统治雪兰莪马来联邦的英殖民地政府指派华人甲必丹掌管当地。

早期的吉隆坡常常面临许多动乱,这包括了雪兰莪内战、瘟疫以及频繁的大火和水灾。1870年,一场大火将整个吉隆坡夷平,很多人决定了逃离吉隆坡,然而当时的第三人华人甲必丹叶亚来决定带领他的随从留下来继续开采锡矿,同时再度发展吉隆坡,这促使吉隆坡最后发展而成为兴盛的矿城。

1880年,雪兰莪州的政府因为策略性考量而将首府由巴生迁移到吉隆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吉隆坡与1942年1月11日沦陷到日军手中总共长达44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