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纪年故事之二

《马来纪年》第二则故事继续了第一则故事的牵引,提到在吉灵的土地(Benua Keling)上有一个名叫纳卡帕、南姆(Nagapatnam)其国王名叫苏腊安王(Raja Syulan)。他是一位威名远扬的国王,所有天竺(Hindi)和兴地(Sindi)的国家都向他称臣,而所有“凤下之国”也受他统治。这儿所提到的“凤下之国”是以马来西亚的西南季候风为参考,位于西南风向的东南方的所有国家(今天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度尼西亚)都被称为是凤下之国,而阿拉伯、伊朗和印度就被称为风上之国。

有一天,苏腊安王决定出兵再一度征讨各国,以便收服那些还未称臣于他的国家,意欲将所有由东方到西方的国家都归纳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所以他传召各地诸侯,叫他们率领兵马前来集合。各路诸侯尽举本国士卒,带齐武器,开往安姆丹、纳卡腊驻扎。各路兵马调齐之后,苏腊安王一声令下,军队浩浩荡荡杀奔而去。

出发不久,军队到达了一个名叫康卡、沙、纳卡腊(Gangga Syah Nagara)的国家,其国王名叫领齐、沙、佐汉(Linggi Syah Johan),这个国家的城池,依山傍水,地势极为险要,从前面看地势很高,但若从后方看则一片平坦,他就位于霹雳河北部的天定(Dindings )附近。

根据《马来纪年》里的说明,当然花了不少篇幅以说明苏腊安王德军队阵容如何壮大,攻占康卡、沙、纳卡腊是如何的英勇,在此笔者就不再多加说明,只简略交待苏腊安王成功杀死领齐、沙王、佐汉王,占领了康卡、沙、纳卡腊国。

苏腊安王攻陷康卡、纳卡腊国之后,继续挥兵前进。不久,他们有抵达了一个叫康卡幼(Lenggui)的国家,这个国家过去是一个大国,都城都是采用黑色石头砌成,位于柔佛河上游。这个国家原名狼牙修(Gelanggui也被称为Lenggaju),取自暹罗语“珠宝盒”的意思,只因当地人对于暹罗语发音不正,把他叫成了康卡幼。国王名叫朱勒安王(Raja Culin),是一位势力强大的国王,凤下诸国都受他统治。

朱勒安王听闻苏腊安王统率大军杀来,立即调兵遣将,并传令各地王侯起兵相助。各地兵马调齐之后,他下令出战苏腊安王。他的军队浩浩荡荡,向高涨的潮水,战象战马耸立其中,就像浮在海上的岛屿一般。军队旗帜如云、刀枪如林,枪缨矛缨宛如茅草的花穗。他们走了约四格鲁(长度单位,每格鲁约合三公里)左右,朱勒安王的军队与苏腊安王的军队相遇,双方摆好阵式,展开厮杀,喊声震天。骑象的战士们驱象向前冲锋陷阵,骑马的将士纵马直入敌人阵中,弓弩手万箭齐发,使茅枪的将士挺枪直利,是刀剑的将士挥刀乱砍。正是刀枪如林、乱箭如雨,将士们的喊杀声和刀枪的格斗声交织成一片,震天动地,即使天空响雷也不可闻。地上尘土冲天,使得白昼无光,就像日蚀时的情形一样。士兵混战一团,分不清敌友,一场肉搏中,袭人者被人袭、杀人者被人杀,有时同是自己的战友也互相残杀。交战不久,双方伤亡惨重,人的尸体和象马的遗骸遍野皆是,血流成河。

当弥漫空中的尘土消失了,仍可看到双方的士兵在激烈搏斗,彼此都不愿后退。朱勒安王驱象闯入苏腊安王如潮似涌的军队中,所过之处,尸体成堆,苏腊安王的军队多人死伤,抵挡不住,向后退切;苏腊安王见状,马上出阵拒敌,他所骑的大象,又高大、又凶悍,计有八哈斯达(Hasta为长度单位,每哈斯达约18到22英寸之间)之高;但朱勒安王所骑的大象也异常勇猛,两象展开格斗,发出了像是劈开山峰的霹雳声响,象牙与象牙互相撞击,发出一连串雷鸣似的响声,两条象势均力敌,不分胜负。

朱勒安王从象背上站起来,把茅枪涂上毒药,向苏腊安王刺去,只差一针卡尔(Jengkal为长度单位,约合9英寸)就刺到象舆上了。苏腊安王弯弓搭箭,向朱勒王射去。箭射穿了朱勒王胸部,他由象背上滚下来,当场毙命,他的士兵看到他们的国王死去,倒戈去甲,溃散奔逃。

苏腊安王的士兵由后追赶,逢人便杀,乘势杀入康卡幼都城,大肆却掠,所获得财物堆积如山,难以数计。朱勒安王有一位公主,名叫瓦南、久(Onang Kiu)公主,容貌清秀端正,被人献给苏腊安王,将她娶为王妃。至此,苏腊安王终于心满意足、凯旋而归回吉灵的大地(Benua Keling)。

注:在阅读《马来纪年》时,读者必须对当时东南亚一带的情况略作了解,才不会常常被一些名词弄昏了头,印度的人民都是印度人,但就如华族一样,其中还分成了许多小部落,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不同的籍贯,可是当非印度人称呼印度人时,有些会叫他们做印度人(Indian),也有一些会以籍贯相称而叫他们做“吉灵人(Keling)”、“兴迪人(Sindi)”或“天竺人(Hindi)”;另外,印度的不同部落都有部落名称(国名),而《马来纪年》里的故事又很多是其作者听来的点点滴滴,由于故事背景及发生的地点部落不同,所以故事所说的地点可能是当地的部落名称,但由于部落处于印度境内,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个地点,多个名称的情形。话说苏腊安王这一趟是由印度的纳卡帕、南姆(Nagapatnam )出发东征,而凯旋归来后的故事又发生于印度的葛陵伽(Kalinga),根据《大唐两域记》译名是指印度南部地区。

当苏腊安王回到葛陵伽(Kalinga),他决定建造一座气势雄伟、美轮美奂的城池。城墙是由七层黑石砌成,墙的厚度及高度各为九个德巴(长度单位,每德巴约合6 英尺)。由于工匠的妙手神工,石块与石块之间看不到缝合处,就像是灌注的一样。城门使由铁铸而成,镶有镀金和宝石。城池里共有七座山,由此可以想象它的面积之广。城池中央有一口湖,辽阔的像海一样,倘若有一只象站在湖岸上,对岸是望不见它的。湖里放养了形形色色的鱼,湖中有一座地势很高的岛屿,烟雾环绕,如披薄纱;岛上栽植各种果树和花木,天下各种奇花异木,都应有尽有,这是苏腊安王的游憩之地;湖边营造了一座大森林,放牧各种珍禽异兽,这是苏腊安王狩猎和套捕巨象之处。

城池造成之后,苏腊安王将之取名为比渣、纳卡腊(Bija Nagara),这座城池至今(《马来纪年》成书年代,下同)仍保留于葛陵伽。苏腊安王的故事全部演述起来,就好像《埃米尔、咸沙传奇》(Hikayat Hamzah)一样的长了。

苏腊安王和朱勒安王的女儿瓦南、久(Onang Kiu)公主婚后育有一女,秀外慧中,举世无双,取名为珍达尼、瓦希丝(Candani Wasis)。这公主成年后被许配与特尔希、贝尔德腊斯王(Tursi Biradaras)的儿子苏南、法、沙王(Raja Suran Fad Syah)。婚后育有三子,分别为吉冉王(Raja Jiran)、楚兰王(Raja Culan)和潘达阳王(Raja Pandayan),后来吉冉王成了詹德拉吉里、纳卡腊(Canderagiri Nagara)的统治者,潘达阳王也成了纳卡帕、南姆(Nagapatnam)的统治者,而楚兰王则归他外祖父苏腊安王抚养。

苏腊王逝世后,他的外孙楚兰王便代替他做了比渣、纳卡腊(Bija Nagara)国的国王。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强盛,甚至于超过其外祖父统治时期,所有天竺(Hindi)和兴地(Sindi)的国家都向他称臣,从东方到西方各国国王,都被他征服,只有中国不肯向他称臣。因此,楚兰王便计划进攻中国。他传召各地诸侯,叫他们率领兵马前来集合。各路诸侯尽举本国士卒,带齐武器,计有一千两百万之众,调齐之后,浩浩荡荡的杀奔中国而去。

《马来纪年》中为此浩浩荡荡的行军作了许多山河变色的解说,笔者也在此略过。经过六个月连续不断的前进,军队终于抵达了丹马锡(Temasik为新加坡的古名)。

在中国,探马获得消息,早已飞报国王,“楚兰王带领无数兵马,准备进攻中国,现在大军已开到丹马锡。”中国国王震惊,立即召集朝廷百官,商讨退兵之策。

中国国王说,“诸位公卿有何退敌良策?葛陵伽王若杀到这里,中国恐怕要生灵涂炭,玉石俱焚。”中国宰相奏道,“陛下,且让小臣设计退敌。”中国国王说,“好吧,你去设计。”

中国宰相叫人准备了一条船,船上装些已经生锈的细针,并将已经开花结果的柿子树和枣树栽在船上。他选了两位牙齿已经脱尽的老人,口授密计,然后叫他们驾着风帆,驶向丹马锡。

这艘船飘洋过海,最后抵达丹马锡,船靠岸后,早有人向楚兰王报告,“陛下,有一艘船由中国驶来。”楚兰王对来人说,“你去问问中国人,中国离这里到底有多远?”

那葛陵伽人奉了国王的命令,立即去找船上的人,要他们说明由丹马锡到中国的路程。中国人答道,“我们由中国动身时,都不过是十二岁的少年童子,现在我们已成为年迈的老人,我们的牙齿都脱光了。我们动身时,这些果树的种子刚刚撒下,现在都已开花结果了。我们就是航行了这么久才抵达这里的。

中国人又取了几根针给那葛陵伽人看,并对他说,“我们离开中国时,这些铁棒像手臂一样粗,现在已经蚀磨损得所剩无几了;我们已经算不清岁月,但您们可以由这件事想象我们究竟航行了多久。

葛陵伽人听了中国人的叙述后,一五一十的向楚兰王报告。楚兰王听后说,“如果情形像他们说得那样,那中国太遥远了,我们何年何月才能到达哪里呢?我们还是班师回朝吧。”所有武将奏道,“陛下所说极是。”

《马来纪年》故事之二到这里其实还未结束,它提到楚兰王回到印度后还作了铁箱,将自己沉到海底,发现了海底的世界,甚至结婚生子,由于这故事太神了,笔者就此止住略过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