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三愛卓○筠
數學源於我們的生活。大至天文星宿,小至微觀尺度;數學就藏匿於日常中。即便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它也朝夕與你相處。
數學是利用抽象符號、邏輯推演導出空間、時間、距離、大小及其變化的一門學問。解題時所要求的能力大多圍繞在思考模式的轉變。不能囫圇吞棗,更不能無中生有;而是須經過大量、長時間的練習得來。惟有密集的訓練,才能養成大腦對數字快速而靈敏的反應。
數學強調的能力有四種:
一、運算的基本能力
無論題目難度如何,必會出現加減乘除這類簡單的計算,故「細心」是當今考題強調的一大重點。你對題目論述的想像,需要基本運算能力的支持,否則無以致遠。透過大量的計算題練習,可以培養速度、準確度;不僅能爭取時間,更能使往後的推演順利進行。
二、條理清晰的思路
看到長篇大論、幾何證明等較複雜的題型,可以先在腦中思考如何利用已知條件和原理推算出答案,而後再有條不紊地寫下。這麼做可以防止多餘的步驟,並減少難題帶來的慌亂。用理性、耐心去面對題目,是算好數學的不二法門。
三、心無他念的專心
提筆之後便是分秒必爭。數學是五大科目中最強調臨場反應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最大效益,要靠的就是當下全神貫注於計算上;了解題目的用意、分析算式中的規律,這些費力的解題過程需要大腦高度集中思考。心無旁鶩,等於是在幫大腦節省能量,以面對眼前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四、永不放棄的恆心
人是需要鼓勵的動物。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犯錯的題目,不免會感到灰心。但放棄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會有更難的題目在後頭,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力回想曾經學過的每一個觀念,在這之中找出和題目的關聯性,便能獲得解題的精要。
無法輕鬆培養出興趣,是數學令人望而卻步的最大原因。但這不是逃避的理由。數學為科學之母,論物理、化學、統計學甚至經濟學都有數學的蹤跡。如果不趁國中階段加以培養,後果將不堪設想。付出後得到的結果在短時間內看來可能不盡人意,但只要持之以恆,必定帶來佳績。
(畢業於新北市聖心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