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文為友
撰文:國三 郭○樂
隨著翻譯工具日益發達,大家開始覺得學習其他語文變得「很浪費時間」。但語文不僅是和別人溝通的工具,更是一種文化交流。每種語文,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和不同的用字、文法、口音等等,這固然是對學生而言的一大難題,但也是語文最有趣的地方。
一、單字、俗諺
在背單字的時候,我會把單字本上面的內容都看過一遍,包括意思、例句、形音義等,然後最重要的就是「邊朗讀邊背」。多音節的字,我會拆開來記,像是拆成兩個基本的單字,例如:breakfast 可以分解為 break 和 fast 或是拆成字首、字根和字尾。字首影響字的走向,就如同數字的性質符號;字根表示意思,就像是係數;字尾較像詞性的表現。例如:encouragement 可拆成en-courage-ment。
俗諺的部分是我認為最有趣的,很多都能在中文中找到雷同的。但中文的成語或俗諺若是無法從字面上看出真正意義,那就一定有一番故事、來歷。但英文不一樣,由於文化的差異,「幽默」很早就在歐美地區盛行,因此很多俗諺都深具此特點。我比較建議一天一個,避免張冠李戴。我會先了解字面上的意思,再以想像的方式和實際意義作連結。
二、文法、產出
文法是我認為最頭痛的地方。我目前的方法是:細讀講義裡的文法解析,並作筆記,用自己的方式再統整一次。
「產出」指的是說和寫。不論何種語言,要產出都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對我而言,透過讀與聽的方式來增進書寫的能力很有效。在「讀」方面,我喜歡多閱讀英文書籍,以及空中英語教室的雜誌。在「聽」方面,我喜歡欣賞英文電影,並收看以英文播出的節目,這不僅能增加對文法的熟悉,也因爲漸漸耳濡目染的緣故,讓口音和母語人士更加接近。
總結以上的學習分享,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多多使用它。就像人際關係一樣,想更了解你的朋友,必然要多多相處、多多觀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讓英文融入在生活中,成為你一輩子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