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教学设计
6.2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感知动物的奇妙。
1、教师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动物是我们亲密的伙伴,因为它们的存在使用权我们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鹦鹉能学人说话,大象能帮人搬运东西,经过驯练的狗,能为商人引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
动物世界真奇妙!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进入一个神奇的动物王国!(教师板书)
2、播放“动物世界”的光碟,让学生随录像去感受动物世界的奥秘。
3、交流看后的体会。
二、师生交际,交流互动。
我们身边有哪些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你了解哪种动物的习性?和哪些动物之间发生过有趣的事?讲给小朋友听好吗?
三、组内交际,生生互动。
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动物,在小组内谈谈动物的生活习性,同学讲的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
四、全班交流,大家补充。
组内选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大家提问我补充。
五、由说到写,实现迁移。
小朋友都想来讲讲,可是时间有限,把要说的写下来,大家互相传阅,既可以写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也可以你与这个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生活习性。如果这几个方面你都想写,更好了!
教师播放乐曲,烘托气氛。
六、写后再说,互相促进。
传阅写话内容,相互交流,听同学的意见,再修改。
七、动物卡片展览
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于动物的卡片。
八、教师小结
小朋友们,动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爱护它们,从小争做保护动物的小卫士,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教师宣布下课。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A案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请根据上面教学实录《传统文化新闻发布会》列出:1. 学习标准 2.教学目标 3. 导入-低中高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结课
五年级 / 学习标准1.1.1:针对话题参与讨论,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说话,并说出自己的意见。做到认真聆听,不打岔,态度文明有礼。(评:注意——这里的重点目标是“理解别人的说话”和“说出自己的意见”;在步骤二就已经在完成了;步骤三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说出自己的意见”)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评:只需要一项)
学生已懂得正确倾听他人发言的方式。(评:太笼统,不适合;而且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技能,意味着这堂课没有必要进行)
学生已懂得表达自己的想法。(评:太笼统,不适合;而且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技能,意味着这堂课没有必要进行)
道德价值:
学生能够以适合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评:这不能算是道德价值吧)
学生能够接受并尊重他人不同的意见。(评:句子太长——尊重不同的意见)
思维层次:(评:写Bloom's Taxonomy——认知、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但无需写全部)
学生能够认识传统文化,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学生能够针对不明白的事情提出具体的问题,并且能够正确的语言表达看法。
有待商榷之处:
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可换成只有单个目标的单句。
层次没有低中高之分,步骤二和三只是换个题目讨论,而且步骤二和三的题目相似,学生讨论时的内容会重复。
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没有被充分地利用。
现代教学实践:(评:采用什么策略?)
改良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评:需要按照ABCD模式撰写)
导入:创设情境,播放新闻播报传统文化的视频,以此带出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责任。
步骤一:学生根据一项文化的图片发表意见或见解。(评:选一个学习行为,聚焦训练)
步骤二:依据各种文化分组(美食、节日等),组内讨论身为新闻发言人该如何说出关于各文化的特点。
步骤三:专家小组扮演新闻发言人,而其余学生充当记者,每组轮流做专家小组。记者在不明白时,需提出问题。(评:太耗时;)
结课:师生互评,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和最佳记者
测评工具:
1 参与度(积极程度)(评:观察清单)
2 讨论时观察 (评:观察清单)
3 课堂发言/提问表现 (评:观察清单)
测评准则
上:在小组中深入论述各文化的特点,逻辑缜密。(评:何谓深入)
讨论时,能认真聆听,积极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扮演记者时,针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相关的问题。
中:在小组中表面论述各文化的特点合理表达。
讨论时,有在聆听,但偶尔在别人发言时和朋友私下讲话、参与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能接受不一样的意见。
在扮演记者时,尚能针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片面的问题。
下:在小组中的表达能力有限,思维混乱。
讨论时,多次私下与朋友讲话、只发言一两次,不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扮演记者时,提出无关的问题。
(评:句子太长、可更加有针对性/根据讨论内容具体列出交流要求)
BC2组员自评& BC1 评论
根据上述改良版教学涉及,选择至少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兴趣激发、话题选定、情境创设、路径选择、态度习惯培养
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直接性、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适合性/实用性/有效性
备注:请自行写上班级和编号
1 BC2编号06
我认为这个话题——“传统文化”可能无法让所有学生感兴趣,因为现代的学生比较城市化,较少接触“传统文化”,可能会觉得没有必要去了解“传统文化”,因此在开始这个话题前,教师可能可以先让学生体验一些“传统文化”或提供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让学生对这个话题不陌生和由一定的了解后,再进行交流。但我认为新闻发布会的情境是有趣的,教师可能可以使这个情境更加真实,如:开直播,让学生真正地充当记者和新闻发言人,真实地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认真地对待这个课题。“最佳记者和新闻发言人”的称号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为了争夺这个称号而更卖力地发言。师生共同选出“最佳记者和新闻发言人”也能让学生了解要获得“最佳记者和新闻发言人”称号的标准,提高他们对下节课的期待。
2 BC2编号13
我认为该教学策略是蛮有效的。一开始以影片导入可以让他们进入到情境当中,并且知道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责任,作为接下来活动的学习支架。此外,教师不单单只是口述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责任,反而是通过影片带出,这相对来说更加有趣,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是让他们分为各个小组,让他们各自讨论各文化的特点。这样一个方式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最后教师也有给予学生们实践的机会,这可以让他们更融入到话题当中,对于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3 BC2 编号07
我认为该教学在情境的创设上是符合真实情境的概念,透过有关传统文化的新闻播报的影片实录,让学生直接看到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工作从而让学生得到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对于该教学的话题选定,我认为以传统文化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能表达很多的内容和话语,但同时也会有部分的学生无法提出更多的内容或更深奥且抽象的内容。因为学生在一趟口语交际教学的表现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说话欲望,自身对于话题的接触程度和把握程度,语言的积累及对于话题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储备。若学生对于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程度多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曾经体验过传统文化或曾经了解过传统文化的故事那学生在这个话题上就能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表达,对于情况相反的学生则会面对无话可说或只能说出一些内容但不具体且说话内容有限的处境。因此教师对于在口语交际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具有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
4 BC2 编号9
我认为 使用新闻播报传统文化的视频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这种多媒体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学习,提高参与度。在导入阶段,我认为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观点,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兴趣。此外,通过专家小组扮演新闻发言人以及其余同学扮演记者的角色,能够创设出一个实际的情境。这有助于学生在更真实的背景下练习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然而,在话题选定方面,我认为对于涉及传统文化的话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或缺乏兴趣,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老师可创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了解,从而增加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6
7
8
9
10
课前准备:和其他学科老师先沟通交流(如美术老师、科技老师),帮助同学们用废旧垃圾制成工艺品。
创设情景: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用废旧的布制成的“比伽丘”,动画片里的卡通造型)。
同学们兴奋得大叫:“比伽丘!欢迎比伽丘!”
“谢谢1(2)班的小朋友,你们真热情,想不想和我玩一玩呢?”同学们听着老师模仿比伽丘的声音,开心的大笑:“想玩,想玩啊!”
“那我可是最喜欢和聪明的孩子做朋友的,还要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讲话,多动脑。你们能做到吗?”
“当然可以啦!”
二、直奔主题
1、出示课件(垃圾成群)提问:“我们身边的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
(2、)小组讨论(现说说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学习)
例一:我们小组要认真学 习。
例二:我们小组要认真合作。
……
(3、)小组交流开始。
(4、)全班交流。老师在黑板相机板书----我的发现
(一)、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这些垃圾都是人们把自己家的垃圾丢出来的。
(二)、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这些垃圾时不讲卫生的人随便丢的。
(三)、我们小组同意别的小组的看法,可是有了垃圾比丢掉,留着还有什么用呢?
(四)、垃圾当然还可以有用的。我们小组也是觉得这些垃圾是我们人类的垃圾,但是还可以用。
(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第一个问题的完成1、垃圾是哪里来的?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在这样子的交流中要学生对身边的垃圾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成生了不同的意见。教学目的达到。
2、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呢?说说自己的看法?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一)、这些垃圾可以卖掉
(二、)这些垃圾可以丢进大海里去。
一个同学说:“我反对,不可以把垃圾丢到大海里去的。”
同学问:“请你说一下你的理由好吗?你要把我说服气,我就不把垃圾丢到海里去。”
回答:“因为大海的水会被垃圾搞脏了,这样子的话大海里的鱼就喝脏水,会死掉的。我们人类喝了不干净的水,就会得非典死掉的。”
“你说得好像很有道理,我要问问比伽丘对不对?”这个同学转头问我“比伽丘,他说得多吗?”
我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就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谢谢,比伽丘!谢谢苏宏博同学对我的提醒。”
“不用谢。”
(三)“我觉得有些垃圾可以再利用,有些垃圾就要把它烧掉,用它来发电。大家有不同意见吗?有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一位同学问:“请问,垃圾烧了会有火灾的呀!”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我会派工人守在那里值班,就不会找火了。你同意吗?”
“谢谢你的回答,我同意!”
“我有个问题不懂!”又有一位同学发问。
“请你问吧!”
“你说垃圾烧掉了可以发电,我怎么不知道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同学神气的说“是真的可以的。我和我爸爸上网查资料时知道的,你也可以去上网查一下。”
“谢谢你,我一定叫我爸爸带我去上网,上网可以看到比伽丘和蓝猫吗?
“当然可以看到的”。
听这两位神乎其神的神侃,我觉得这时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不单纯是为了他们知道如何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
3、展示台(这本来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我把它移到了口语交际里来了)
(1、)展示自己用垃圾制作的工艺品。
(2、)去和你喜欢的小朋友交流也可以和比伽丘来交流
(3、)放音乐----全班交流大会
(4、)到台上去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小朋友,你们看我这是什么呢?”一个同学拿着用矿泉水瓶制作成的花篮在问。
“我知道,你这是个花篮,请问是怎么做成的呢?”
“我先找一个没用的瓶子,拿一把剪刀把上边剪去,再剪出一条条的花边,把花边圈起来就是漂亮的花篮了。你听懂了吗?”
“听懂了,我回家也要做一个。”
(二)“同学们,我这是一条军舰,你们知道我是用什么制作的吗?”
“用泡沫。”
“用牙签。”
“大家回答得很对。我把没用的泡沫和牙签还有一些纸片,制作成了这艘军舰。”
“请问你制作这个有什么用呢?”
“嗯!我制作这个……”开始不知道如何回答,想了想说:“我把它放在我的桌子上,总比当成垃圾丢在外边好吧?”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
最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请其它班级的老师是和同学来参观。
三、扩展(这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加油站)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比伽丘对你们非常满意。请大家把你们收集的商标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读一读上边的汉字,一齐动手制作成喜欢的工艺品。
有用商标制成的彩带、门帘等等。
请根据上面教学实录《垃圾是哪里来的》列出:1. 学习标准 2.教学目标 3. 导入-低中高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结课
组员编号:
四年级 / 学习标准1.1.1 进行口语交际,能理解别人的说话,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认真聆听,不打岔,态度大方有礼。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评:太笼统,不适合;而且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技能,意味着这堂课没有必要进行)
道德价值: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思维层次:分析
有待商榷之处:
导入的皮伽丘与接下来的没有联系
步骤没有低中高
结课太多程序,不够时,结课只需用3-5分钟
现代教学实践:(评:采用什么策略?)
改良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根据话题“垃圾”,在班上发表讨论“垃圾应该怎么处理”的观点。(评:“发表”不是“口语交际”,只是“口头表达”,不符合学习标准1.1.1)
导入:展示废旧的布制“比伽丘”,让学生说说各个部件的由来,从而带出“垃圾”的话题。
步骤一:根据“垃圾”的图片,让学生以口述的方式发表意见(关于垃圾的来源)
步骤二:根据“垃圾山图片”展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垃圾成群”的原因
步骤三:根据议题(“人们是否应该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减少垃圾产生,例如减少使用包装过多的产品?” )“垃圾可以丢去大海还是可以卖掉”进行辩论,学生有条理地发表各自的观点(评:议题没有密切联系步骤一和二的讨论点)
结课:(学生互评,老师从中引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详细地说出原因,例如说话有条理、声量大、态度有礼。(评:建议让学生评价)
思考:如何落实“我要说”的学习过程?有更加真实的情境创设吗?
测评工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评:观察清单)
2 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评:观察清单)
3 学生的参与度(积极与否)(评:观察清单)
测评准则
上:
小组讨论时,能认真地辨别说话内容,流畅地与人沟通,表达清晰,语句流畅,态度自然有礼。
进行辩论时,内容充实、清楚,话语适当,语音正确,言语流畅完整,说话态度自信
中:
小组讨论时,能主动地聆听别人说话,用简单的话语与人沟通,并作出适当的回应,态度有礼
进行辩论时,内容清楚,用词准确,语音尚正确,言语通顺,说话态度适当。
下:
小组讨论时,无法认真地辨别说话内容,并与人沟通。表达模糊,语句不完整,态度不耐烦。
进行辩论时,内容模糊,用词不明确,语句断断续续,无法以完整地表达,说话胆怯。
(评:句子太长、可更加有针对性/根据讨论内容具体列出交流要求)
BC2组员自评& BC1 评论
根据上述改良版教学涉及,选择至少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兴趣激发、话题选定、情境创设、路径选择、态度习惯培养
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直接性、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适合性/实用性/有效性
备注:请自行写上班级和编号
1 BC2 编号14
基于改良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应该给予学生更好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真的能回想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垃圾乱丢或者垃圾成堆的画面,而不只是展示废旧的布制“比伽丘”,让学生说说各个部件的由来而已,因为这样很难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或许只会根据“比伽丘”照着说而已,不会去联想到与垃圾来源的关系,这将会导致接下来的步骤与导入的情境没有联系。我认为根据以上展示废旧的布制“比伽丘”的导入可以更换为播放一个与垃圾问题相关的短视频或展示一些图片,显示人们乱丢垃圾的情景,或者展示垃圾处理厂的情景,以刺激学生去回想生活中垃圾的来源,之后在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结合观点以及整合,最后根据议题“成群垃圾该焚烧还是继续堆积”进行辩论,这样一步一步从生活到社会去刺激学生想要说的欲望。
2 BC2 编号2
基于改良版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这项教学目标设计中只说了要学生根据主题展开讨论,可没说清教师希望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新知识。不过我觉得教学内容是符合四年级学生水平的。这个教学设计也体现了从易到难的教学过程,学生从口述意见到小组讨论,最后进行辩论,这个过程可以训练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教师应该在展开辩论前先提醒学生注意声量、态度的问题,否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无法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最后,这个教学主题很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接收到不同人的意见和想法,从中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3
4
5
6
7
8
9
10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想说、愿说、爱说的情感。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把话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的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动物世界。
2、课前收集一张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或照片。
3、了解喜欢的动物特征。
【课前活动】
(由学生主持口操练习)
1、对背古诗名句。
2、同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说有关动物的成语。
孩子们,在前面的课文里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非常可爱,你能说说有关动物的成语吗?可以边说边做动作。
过渡:
大家能记住这么多有关动物的成语,真不简单,看来同学们很喜欢动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做个小小的解说员。
板书:
说动物
二、学习介绍动物的方法
举例引导示范说。
1、说动物的外形:
今天王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那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这位尊贵的小客人闪亮登场。
(一只小狗蹲在笼子里,小主人陪着它出场。)
孩子们,这只小狗的样子可爱吗?你觉得它哪些地方长得最有特点,感觉很可爱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刚才,我们是抓住了小狗的眼、耳、毛、尾等方面特点来观察,这是介绍动物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文字课件出示:
抓特点介绍
想一想,这是从小狗哪方面去观察的呢?
板书:
外形
我们在观察时要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你怎么观察的?
(生答后出示课件)
小结:
我们要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大家要按顺序观察,抓特点介绍。
下面,孩子们想不想自己练习说一说呢?
自由说──抽生说──生评价。
2、说动物生活习性:
这条小狗的样子的确讨人喜欢,你想对这只小狗生活习性有什么了解吗?那就来问问它的小主人吧。
板书:
习性
生生互动。
3、根据小狗的叫进行想象说。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小狗的外形,习性两方面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了这只小狗。
三、仿说喜欢的动物
课前老师请大家收集的你最喜欢的动物图片或照片带来了吗?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就用刚才我们探讨的方法介绍你喜欢的动物。
(说要求,分小组进行,可适时提问、喜欢同一动物的人说特征时可作补充 。)
过渡:
同学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得这么生动、形象,很不错,但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动物世界去看一看吧。
四、欣赏动物世界 升华情感
1、看了这段录相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说感受。
2、总结:
孩子们,动物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只有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才能使我们世界更加美丽,更加精彩。
【板书设计】
外形 眼 鼻 耳 毛 尾
说动物
习性 吃 睡 玩
请根据上面教学实录《我喜欢的动物》列出:1. 学习标准 2.教学目标 3. 导入-低中高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结课
组员编号:
二年级 / 学习标准: 1.3.2说明人和物,能描述外貌轮廓和重要细节,及一些较突出的特点。做到语音正确,语句完整,态度大方。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评:需要填写)
道德价值:
思维层次:
有待商榷之处:
1.步骤二和步骤三属于“中”的层次,整体教学步骤没有达到"低、中、高”的层次。
2.“抽学生示范”不恰当,会给人感觉部分学生参与课堂而已。
3.让学生课堂准备存在不确定性,学生可能不会提前准备教师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这会导致教学过程受影响
4.教师设置的目标不要太多样化,而是局限在一个概念中,如描述动物的“特征”与“习性”;应从二选一作为目标或从大概念切入。
5.教学目标的“D”只要一个,应从“正确、有条理和完整”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即可。
6.结课环节的设计不符合母语教育理念,更偏向学习科学这门科。
现代教学实践:(评:采用什么策略?)
改良版:
教学目标:在本课结束前,学生能够在组内正确描述各种动物的特别之处。(评:应该有比“在组内”更好的condition。)
导入:展示多媒体ppt 依次呈现动物身体部分让学生猜出动物名称
步骤一: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评:太笼统,表达不清。学生只需说出动物的名称?)
步骤二:展示ppt,师生讨论图里动物的外貌特征、动物行为、食物、栖息地。(评:这里的“讨论”是什么意思?如何确保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步骤三:学生在Jigsaw 分组内向组员描述喜欢的动物特别之处。
结课:根据视频,学生一同齐唱加动作“一起去动物园”。https://youtu.be/mUQpz1itMdQ?si=qXFBAVU_68Uci9HM
(评:动物园是残忍的地方,不宜推动^^)
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实“我要说”的学习过程。
测评工具:(评:须按照步骤分配)
1 学生的课堂表现(评:观察清单)
2 学生的参与度(评:观察清单)
测评准则
上:
组内分享时,能正确描述的动物的特别之处。
分享观点时,表达内容符合主题。
表达时,态度自信,表达流畅清晰。
中:
组内分享时,尚能正确描述的动物的特别之处。
分享观点时,表达内容尚符合主题。
表达时,态度尚自信,表达尚有卡顿,但内容尚清晰。
下:
组内分享时,不能正确描述的动物的特别之处。
分享观点时,表达内容不符合主题。
表达时,不自信,说话断断续续,内容不清晰。
(评:评价项目不完整,遗漏了学习标准所要求的“能描述外貌轮廓和重要细节”。)
BC2组员自评& BC1 评论
根据上述改良版教学涉及,选择至少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兴趣激发、话题选定、情境创设、路径选择、态度习惯培养
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直接性、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适合性/实用性/有效性
备注:请自行写上班级和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教学目标
1能完整地讲述做家务事的经过。
2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归心体贴长辈。
重点、难点
大面积训练,说做家务事的经过。
从小事做起,学会归心体贴长辈。
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学习用具、抹布、衣服(若干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做过家务事吗?
你为什么没做过?能给大家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学生说一说父母不让他们做家务事的情况)
展示画面,口语交际
1创设情景一
(1)(出示课件:故事)星期一,爸爸出差了,家里只剩下妈妈和小明,妈妈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小明,还要做许多的家务事,小明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可妈妈说小明还小,不会做。
小朋友们,他该怎么办?谁来帮他出出主意?
(2)讨论交流。
这位小朋友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不愿意帮他想想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妈妈为什么不让小明做家务?
怎样才能劝说小明的妈妈,让他做家务呢?
我们能做哪些家务事?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小组内表演。
小组内的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妈妈、孩子、同学等角色,表演劝说的过程。说服“妈妈”后,请“妈妈”谈谈,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3)上台表演。
小组自告奋勇上台表演。
评一评“最佳口才奖”。
看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好的方法说服“妈妈”。
2创设情景二
刚刚有几位同学都说做过家务,那谁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你是怎么做的?
(1)说说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2)个别说说做家务事的经过(要求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
(3)全班交流。
其他同学补充认为你说得不完整的地方,在同一件家务事上,他们的做法又是怎样做的?
3创设情景三
通过刚才的交流,教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能干的孩子,那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能干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呢?那我们就来一个“小能手”争夺赛吧!
(1)分成几个小队,如苹果队、橘子队等,每队都做不一样的家务(如叠衣服、抹桌子、整理书桌等),全班学生分别到各个小队去做家务(自己想去哪个队就去哪个队)。
(2)每个大组挑选一名代表上台争夺“小能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书桌上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
(3)在队中进行做家务比赛,做得好的评为“小能手”并奖一朵小红花。(边做家务边放音乐)
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大家有些什么想说的?(学生交流)刚刚同学都说了这么多,这说明大家是孝敬长辈、爱劳动的好孩子,那我们以后天天都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好不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老师和同学一起唱)
请根据上面教学实录《做家务》列出:1. 学习标准 2.教学目标 3. 导入-低中高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结课
组员编号:
三年级 / 学习标准:1.3.1 讲述事情的经过,能清楚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做到语音正确,语句完整,话语流畅,态度大方。
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能清楚地表达自我的观点。(评:太笼统,不适合;而且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这技能,意味着这堂课没有必要进行)
道德价值:感恩,勤劳,责任感
思维层次:逻辑性(评:写Bloom's Taxonomy——认知、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无需写全部)但
有待商榷之处:
建议 能结合导入和结课的部分所用的歌曲,前后呼应
步骤二和三的连贯性不妥,需修改。
比赛性质属于趣味语文,不适合于口语交际课(评:不一定)
现代教学实践:(评:采用什么策略?)
改良版:
教学目标:根据话题,学生能够完整地口述看法。(评:不符合学习标准1.3.1)
导入:创设“做家务”情境,展示做家务的照片。
步骤一:运用原案的故事课件,激起学生兴趣,个别说一说自我的感受。
步骤二:小组讨论两个话题——“家里如何分配家务”、“做家务时发生的有趣事情”。
步骤三:根据所讨论的话题,各组派一位代表口述讨论成果。(评:作为完整且独立的教学步骤,不宜只让几个学生有机会直接涉及所学习的技能。)
结课:师生一同齐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思考:如何更好地落实“我要说”的学习过程。
测评工具:
学生课堂表现(评:观察清单)
参与度的积极性(评:观察清单)
小组讨论结果(评:观察清单)
测评准则
上:能够完整地口述事情,表达清晰,结构明确。流利自如,中断极少。
中:尚能完整地口述事情,表达清晰,有一定的结构。流利度尚可,中断较少。
下:能简单口述事情,表达不清晰,逻辑结构混乱。流利度有待提高,频繁中断。
(评:句子太长、可更加有针对性/根据讨论内容具体列出交流要求)
BC2组员自评& BC1 评论
根据上述改良版教学涉及,选择至少一个角度给予评价:
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兴趣激发、话题选定、情境创设、路径选择、态度习惯培养
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多元性、互动性、直接性、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适合性/实用性/有效性
备注:请自行写上班级和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