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酸漿學名Trichodesma calycosum Collett & Hemsl. 原產地在印度錫金、泰國、寮國、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貴州等地。在台灣,主要生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坡林緣、樹叢、路旁及平野地區。
假酸漿是重要的民俗植物:原住民採假酸漿嫩葉生食或煮食,有時也可包裹食物,是一種日常的食用野菜。魯凱族、排灣族等原住民所常食用的粽子,稱為 Abai(魯凱族) 或Lavilu(排灣族),包裹的食料主要為小米和豬肉,和一般肉粽不同的是,食料先用假酸漿包好,外頭再以月桃葉子包裹,粽子煮熟後,黏附在小米上,此即為假酸漿,食用時連假酸漿葉一起吃,有助於消化。
在原住民的傳統習俗裡,假酸漿葉片是生活必備,不可或缺的材料,在部落的空地、田園都會栽種。 絕配!假酸漿葉包裹小米、糯米,搭配芋頭粉、豬肉等,成就 「原民版肉粽」美食-吉拿夫(Cinavu),超開胃。
假酸漿是屬於多年生草本的一種植物,葉子是對生,形狀是長橢圓形的,葉柄短,觸摸時會感覺粗澀,不平滑,葉身的長度大約10到25公分寬度大約8到15公分,假酸漿葉與文化有很重要的關連,祖先如何應用帶大家來瞭解。假酸漿的葉子嫩心的部分泡浸開水後可以炒食之外,另外假酸漿的葉子在魯凱族的婚喪喜慶禮俗祭典等儀式佔很重要的地位。族人用全葉已疊連式做長扁平形的小米糕(thaliduru)和用假酸漿的葉子包成的食物cinabwane等。族人常以全葉多層少肉的芋頭粉,提供給高血壓、消化不良、便秘等病人為佳餚。
魯凱族:假酸漿 alabulru;儀式禮品 rarukudrane;長扁平小米糕 thaliduru;假酸漿葉包的食物 cinabw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