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族拓殖遠大洋洲島嶼的歷史是新石器人類征服地球的最後篇章,南島語族的起源地、遷徙與擴張歷程是人類學最重要也最具爭議性的議題之一。近年來,歷史語言學、考古學與人類遺傳學者提出各項證據用以檢測台灣是否為南島語族原鄉的「出台灣說」,該假說認為南島祖先為農業民族,農業生產促成人口增長導致土地短缺為南島語族祖先向外遷徙與擴張的動力。然而,許多考古學者質疑,隨南島語族祖先遷徙的「農業包裹」中,未見源自台灣的作物或馴化動物被傳播至遠大洋洲島嶼的證據。2008年春天,植物系畢業的我初至台大森林系任教,接到台東史前博物館的森林系系友張至善學長來電詢問藉由南島語族「樹皮布」的主要製作原料「構樹」的DNA來檢測「出台灣說」的可行性,引導我的研究室走向南島研究的意外旅程。雌雄異株的構樹是台灣最常見、但一般人卻也最視而不見的本土樹種。在此演講中,我將分享植物學訓練的我如何由構樹的生物學特性、DNA親緣分析與基因體資料,證明在數千年前,源自台灣的構樹扦插苗,隨著南島祖先波瀾壯闊的遠征傳遍了遠大洋洲島嶼,為南島語族最重要的物質文化樹皮布提供了原料,也傳承了南島語族出台灣說最堅實的生物學證據。
太平洋斐濟跟薩摩亞婦女,熟練地將構樹皮採集取下,經過拍打搥氈後,製作成南島文化特有的樹皮布。其實這種被南島語族廣泛作為樹皮衣材料,正是台灣常見,俗稱鹿仔樹的構樹。也常被台灣原住民族製作成樹皮衣,是最具代表性的南島物質文化之一。但實際上,太平洋地區並非構樹原產地,而太平洋地區的構樹到底是如何飄洋過海?廣泛遍布整個南島語族地區?最近台大跟智利學者合作研究發現,包括遠從復活節島、夏威夷、斐濟等太平洋地區構樹,並非是自然傳播,而是透過人工繁殖方式傳入,更重要發現,這些地區構樹基因,竟然都擁有台灣構樹特有基因,與南島起源「出台灣說」的說法不謀而合。台大學者鍾國芳調查,構樹原產地包含東亞、台灣與中南半島等地,但研究團隊分析世界各地超過600個構樹樣本,發現大洋洲許多島嶼上南島語族使用構樹,都有南台灣構樹相同的葉綠體基因單型,證實太平洋地區構樹來自台灣,而非中南半島或東亞。近年來,考古學、語言學以及DNA人類遺傳學研究,傾向支持臺灣是南島原鄉的「出台灣說」,然而這次太平洋構樹起源研究,卻是首度以「共生物種」或民族植物角度檢測,再度為「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說法,提出更進一步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