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理想的市地重劃?

吳俊奇

塭仔圳在地服務與發展協會成員/社運工作者


塭仔圳位置處於新莊、泰山地區的核心地帶,先天上就具有地利之便,儘管一度因為洪水平原管制區的身份被禁限建,但是不同派別的政治人物,過去三十年來依舊心心念念塭仔圳的開發價值。有趣的是,實際走訪塭仔圳,在地人對開發案的反應卻不熱絡,甚至不希望它開發、或是認為當地不可能開發者,也大有人在。這樣的差異,說明了在面對重劃這件事情時,各方人馬對於現況的理解或未來的期待,有著很大的不同。


我們粗略可以指認出在地人的三種角色:社區居民、大地主及工廠業主。所謂的社區居民,在塭仔圳通常擁有一塊不大的土地,大約十坪到五十坪不等,土地上有建物,建物裡住著一家子;大地主,手頭則可能持有數百到數萬坪的農地;最後是工廠業主,這些人多屬沒有土地的承租戶,只能向大地主承租並興建位於農地之上的廠房(通常是地主或仲介先建好再招租)。當社區居民聽到塭仔圳要被重劃時,立即會浮現「要不要搬家?搬去哪裡?搬家有多貴?」等問題;大地主的情況則會複雜一些,一部分人認為自己的土地一定賣得掉,或者認為一定能在原址興建起大樓者,偏好加速開發,然而,還有部分大地主,認為臺灣空屋率太高,擔心重劃後稅賦負擔將變得過於沉重者,就會希望維持現狀;最後則是承租的工廠主,必須要開始找土地,規劃搬遷事宜,然而新北市二十年來,已經將許多工業用地,變更成為住商用地,導致工業用地稀缺、價格昂貴,成了工廠主面對搬遷時既無奈又沉重的現實。


經過長年抗爭,我們暫時得知,社區居民可以獲得保留,不必拆房領取微薄補償金;地主則依然必須強制參加重劃;至於工廠業主,雖然成功爭取到在重劃區內劃設三處(面積不大)的產業專用區,但目前卻很可能來不及搬進去,依然無法逃脫拆遷的命運。


仔細說明塭仔圳不同角色的處境、想法後,才能確保我們的觀點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讓我們進一步追問:市地重劃制度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社區保留、產業專區劃設,這兩項政策決議都和政府法規不相違背──也就是說,明明本來就有一個合法、也更符合市民利益的方案擺在眼前,卻要在地人耗盡精力才有機會獲得行政官僚的承諾,這個問題讓人費解。另一個關於臺灣市地重劃的重大問題,那就是重劃法將「強迫入股」視為理所當然,不管這支股票的內容好不好,總之政府都替在地人事先決定好了。


行政官僚的怠惰,加上法規制度的缺陷,這就是臺灣市地重劃規劃與執行的根本問題。我們試想一個較為理想,甚至我主張是一個更為有效率的做法:重劃規劃之初,政府不要強迫人民入股,而是參考歐洲國家已經行之有年的做法,先調查當地發展現況,接著詢問大家未來想要甚麼樣的公共建設?想要做甚麼改變?再來彙整意見、形塑方案;另一方面,重劃執行的過程中,在地人的生活必定會受到影響,政府應該依據本國憲法精神,採取對人們權益侵害最小的方案。


上述做法的確理想,但它有效率的地方在於,政府的計畫不會在行政部門閉門造車好幾年後,卻在公布之後招來地方民眾的大力反彈,以至於要打掉重練!同時,因為計畫形塑過程採取開放態度,不同意見者彼此之間,將能夠更早展開對話,解決各種潛在問題,進而增進不同角色之間的信任程度。歸根究柢,這樣更為理想、更有效率的做法,不過就是秉持防患未然、彼此尊重的民主精神。


塭仔圳重劃案之於臺灣的價值,就是人們透過自己的力量,在最後關頭改變了政策的內容,並且指出一個無論政府、在地人皆可以參考的更好做法。但是,我們依然期盼,臺灣能更儘早進行修法,將城市歸還給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