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懋德居

工廠裡的市定古蹟

文/陳泳翰

說起懋德居,很多台北人不知道,即使住在周遭泰山、新莊一帶的很多人也不知道——即便知道,真正踏進裡頭過的人恐怕也是寥寥。

這是一間被工廠包圍著的古老宅院,在人們視線所及之處消失了數十年。能夠存活到今天,甚至被提報成為新北市市定古蹟,半憑運氣,半靠一群伯樂們的眼光。

和懋德居最常並列的名字,是台灣第一代西畫家,在美術史上據有一席之地的李石樵,有些人甚至直接以「李石樵故居」稱呼懋德居,儘管畫家本人實際上只有童年階段在那兒定居過,日後懋德居轉手售出時,李石樵也只是大家族三十多名簽字土地所有權人中的其中一位。

當懋德居所在的塭仔圳,還是一片綠油油的田園景色時,老宅周遭的農地放眼望去,幾乎都是李家的田產,地方居民還記得,早年先祖們多是李家佃農,直到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後,才搖身一變成為土地所有權人,順勢將住家從遠遠的山上,遷到不時仍有洪泛的平原上來。

但是在1946年時,一切還不是後來的模樣,工廠還沒蓋起來,佃農和長工們仍然為李家效勞。這幅畫面被李石樵在名畫《田園樂》當中完整記錄了下來:畫裡有藍天、白雲和滿溢的陽光,金黃的稻田後頭,橫亙著蒼翠的觀音山;佃農們在懋德居前埕曝曬稻穀,李石樵的父親、妻女,則若有所思地準備享用「割稻仔飯」;或許是為了畫面的平衡,李石樵讓當時還在就讀北一女的長女擔任模特兒,戴上花布斗笠、打扮成農婦的模樣倚立在旁。這是一幅沒有人露出笑容的《田園樂》,成畫在中、日政權交接之際的二二八事件前夕。


走進懋德居的黃家

很多年後,當正值盛年的黃文川走入懋德居時,閒置的老宅已經沒有李家的後人住著了。那是台灣經濟突飛猛進的1980年代,經營裝潢和木材事業的嘉義子弟黃文川,正在台北近郊尋找更大、更不會影響鄰里的空間,擴建自家的工廠和倉儲;他幾乎是在和懋德居相遇的第一時間,就相中了它,一毛錢也沒殺價,就決定貸下千萬鉅資買下老宅和週遭土地。日後黃文川常對外稱呼,懋德居就是黃家的「起家厝」,買下老宅之後,黃家的木材事業就開始步步高升。

小學沒有畢業的黃文川,直到十八歲才有能力添購一本辭典,自立學習寫字、識字。先祖出身寒微的黃家,和有能力送李石樵赴日求學的李家,生命史本來應該八竿子打不著,偏偏最後卻是黃文川和他的子女,率先識出並肯認了懋德居的價值。

從小學習木工、製作傢俱、裝潢出身的黃文川,自稱一見到老宅,就看出三合院裡的雕花、泥塑、剪黏,全都是非凡手筆,「給我上千萬,我也蓋不出這屋子來。」後來他是這麼說的。換成別的工廠主,老宅或許就難逃被拆除改建的命運,黃文川偏偏將雅緻的懋德居留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將製材廠房搭建在三合院正身後方,敲除部分牆身與隔間改作資材與工具倉庫,至於因為屋齡老化而有漏水問題的左右護龍,則加裝了鋼質棚架遮風擋雨,不使原始結構遭到破壞。

有著一手木工技藝的黃文川,看出了懋德居建築的不凡,但是房子身世的水落石出,卻得等到他的一對子女——雅好藝文的黃貴琳和黃世孟——長大後,才得到揭曉。姐弟倆無意間發現當年的土地所有權狀上,竟然有著知名畫家李石樵名列其中,遂開始邀請文資和建築專家前來考察。在歐、美見識過老建築與現代建築和諧共存的姐弟倆,企盼有朝一日,國內也能有與古蹟共榮共存的藝術博物園區——夠幸運的話,或許就從懋德居開始。

2016年,在文資委員的背書下,被專家視為「集閩式建築工法之大成、填補二十世紀初台灣建築史空窗」的懋德居,獲指定成為市定古蹟,彼時距離李石樵本人辭世,剛好超過了二十年。李石樵本人無從得知,自己度過童年的老宅,竟然還在原址屹立不搖,成為受法律保護的文化資產——他甚至和黃文川一家人都沒見過面,當年簽字轉讓產權時,兩造往來都是由土地代書居間運籌聯繫。

走入懋德居

(點擊右圖進入實景導覽)

阮厝邊─塭仔圳報導 《懋德居》專題

主編:陳泳翰編輯群:曾美慧、楊雨青、黃昱傑美編:郭姿君

2020年由新莊社大邀請袁明道撰寫說明、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協助編製 懋德居導覽摺頁,蒐集活化願景提案。

近期畫展

被譽稱為「畫壇萬米跑者」的畫家李石樵(1908-1995),一生秉持不斷超越自我及時代種種限制的執著與專業精神,創作不輟,展現堅毅的生命耐力與多變的藝術活力。除了來自出生地新莊豐富的背景養分之外,其生涯藝術脈絡的開展,與就讀台北師範學校時期,受教於石川欽一郎門下、接受現代美術的啟迪,關係最為緊密。在良師益友的指導及帶動下,透過頻繁的寫生踏查活動,李石樵不僅逐漸增進其對眼前事物的觀察、理解及描繪能力,更因此得以深入北台灣的自然、人文及社會環境,進而與土地、民眾及歷史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與認同基礎,為其日後波瀾萬丈的藝術人生,開啟非凡而精彩的序曲篇章。

從不食人間煙火的學院主義,到走向社會前線、擁抱群眾的自我實踐,一如〈市場口〉、〈建設〉所見,關心民瘼、體恤民情的赤子之心,為李石樵後半期的創作歷程,開啟超越族群及階級對立的論述可能,家人、友朋、人民、國家等由小我到大我,其筆下的人物圖像,反映在衝突斷裂中尋求對話融合的時代印記,儼然台灣百年歷史變遷的真實縮影。從美感到社會、自由到壓抑、抵抗到平靜,李石樵充滿劇烈變化的繪畫風格,透過人物、風景及靜物等主題,多元運用寫實主義、印象派、立體派及抽象結構等不同手法,創造出自在變幻、色彩斑斕的無數精彩佳作及藝術天地,彷若在明快與幽闇、獨奏與和弦等不斷交響共鳴下所譜出的不朽生命旋律。

策展人 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懋德居相關新聞

懋德居在哪裡?

導覽懋德居

姚其中老師導覽懋德居

經營人黃世孟談與懋德居相遇的故事

攝影:黃昱傑

懋德居展版製作|楊雨青 黃昱傑 ( 新莊社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