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 | 石龜

盧錫安 | 2019年攝。 該視角是從新樹路往泰山方向拍攝,右上角為勤益紡織舊址。

阮厝邊─塭仔圳小報 第四期 ;簡文仁繪,2019

新莊街一堡豬肉店


徐仔俐落提刀,接連兩刀剁下,斷筋斷膜的刀痕,幾乎劃出了他口中新莊街頭的界線,也剁響了晨起的上班車潮。


坐落在新樹路與新莊路轉角處的豬肉店,從前是舊新莊街仔頭,是被稱作「一堡」的地區。街仔將近七十年的熱鬧聲響,傳到徐仔手中,已經是第三代了。


這一天,徐仔穿著短袖迷彩服,一手包辦喊肉、買肉、分肉、送肉、招呼客人、剁肉、打包、銀貨兩訖的每個流程。三坪不到的促狹空間,並不顯得壅塞,眼底所及,都是資歷五十年以上的骨董級物品——譬如徐仔從親戚李家接手來的肖楠副砧板,經歷過刀鋒數萬次撞擊,已砍出烏亮塌陷的痕跡。這方舟模樣的砧板,和拿起槳卻無法打定主意要在重劃藍海中划向何方的主人家也是絕配。


當作是做健康的。什麼行業都是這樣,做習慣就好!」徐仔今年滿七十歲了,還沒退休打算。剛接手的那十年,新莊街不到一百公尺外的巷內還有「豬埔仔」,養豬人家會載豬仔來賣,要殺豬就往隔壁巷內綁。再往新莊街三百公尺處,則是「豬哥巷」,從找種豬配種到刀俎魚肉,生死都在一條街上。「現在會綁縛、會抓、會殺的沒幾個,我這是全能的欸!」徐仔挺過1997年十幾天沒一筆生意的口蹄疫巨浪,儘管豬埔仔與豬哥巷早已罕見豬仔。


戒嚴當年出生的徐仔,生命經歷過兩次土地政策的重要變革,一次是三七五減租,讓原來的房東李家,有機會就地蓋起街上罕見的二層式磚仔厝,而後翻身成為現今的豬肉店。第二次重大土地變革,讓從新莊慈祐宮搬來此地的徐仔,捲進了進行中的重劃案。對徐仔來說沒有是什麼不會變的。只是他自小看到大的新莊五月一日大拜拜,家家戶戶設案擺宴的舊習慣,不知道重劃後是否如舊?大眾爺還來不來這新莊街頭?歇店的午後,默默盯著寫滿各式電話數字的老磚牆,徐仔兀自想著。


◎ 黃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