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喲娜拉,再見塭仔圳》

想到新莊、泰山你覺得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你落腳過哪些城市超過兩年?

新莊和泰山是不是成為你比較城市之間的經驗「起點」?

在新北市待「發展」的巨輪催促下,這些地景很難再留存十年、二十年

400公頃的塭仔圳 因為防洪禁限建

留下許多拓墾、農村與加工製造的工業地景、設施與活動軌跡

2021年轉瞬消逝 ,接著走入塭仔圳故事廊道,回顧土地的故事

盧錫安| 2019年攝

塭仔圳重劃區在哪裡?

橫跨新莊、泰山區的塭仔圳,占地將近400公頃。形狀略像是一隻「海馬」,尾巴恰恰伏在大漢溪上。從地圖上來看位在新莊的正中間,也幾乎涵蓋明志路兩旁以外、連接新莊的整個泰山區域。

從海馬下巴處的一帶凹角,即是「輔仁大學」,1963年甫創建學校,正值大興土木擴充院校之際,重創北台灣的「超級強烈颱風──葛樂禮」也在該年9月5日撲面而來,新莊、泰山至少淹了1.5層樓高,全鄉鎮積水不退,全台計有數百人傷亡。

這也預見輔大所處塭仔圳與「水」難解的宿命。

如今輔大中美堂每逢大雨淹成「中美湖」、「羅馬浴場」、水上樂園的情景,早在1963年在(塭仔圳)田心仔搭工寮運磚建校的師傅們眼裡,塭仔圳就是一塊夾在台地山腳(泰山)與河畔高脊的新庄街之間,連著五股新塭、舊塭都屬於地勢低窪之地,凡強降雨落下,老街望向副都心一帶還能見到一片汪洋。與水爭地的城市,幾乎是整個以台北蛋黃區向外的新北市共同處境。


新莊人,真的有在分上下新莊嗎?

人對地景的認同在於,人們生活於上的歷史經驗

新莊與泰山,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也在隨著「我們」的時間發生改變,像是有獨立思考的眾多有機體,長時間在抉擇之間發生衰老、增生、茁壯、崩壞和遺棄的過程。我們身在其中的的感覺並非純粹的個人感受,而是長時期的許多經驗的記憶和預測的結果。

你試著回想一下,是不是有那麼一個區域在我們的感受、記憶中淡去,成為我們跨越新莊與泰山之間,一塊模糊不清的分界。測試一下,你答得出來為什麼新莊在地方感區隔了上、下新莊?(參見網頁: 從蓮藕田中誕生的工業聚落:塭仔圳的奇幻旅程)

早在1960年代還是一片農業地景開始,開始訂定頭前與西盛工業區,中間挾著帶狀的「塭仔圳」則被賦予解決大漢溪疏洪的水利期待,在漫長的工程成本、風險評估確定以前,一大片400公頃的土地因為禁限建,成為由農轉工業第一波大廠進駐下,接收管制寬鬆下的汙染土地,成為只准農業使用卻因汙染不得農作的窘境──這樣的情形整整跨過三十年,再回首已經是一片歷經好幾波大台北都市更新下無安置計畫、廠房自立尋地的歸處,一幅工廠之間錯落著清代以來的聚落建築,交錯著綿密後村圳圳道(後來變成雨汙排水道)的魔幻地景。初來乍到,還會在蜿蜒的產業巷道裡迷路。





段義孚〈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 〉,1998。鄉土的意義如何附著在地方上,人們對鄉土的情感總是非常強烈,人類團體幾乎將鄉土視為世界的中心,是無可比擬的特殊價值,而中心感是由幾何空間概念所引出的,而人類對地景的認同在於人們生活於上的歷史經驗。

2017年建商廣告,當時刊出立即上了地方PTT論戰,吸引媒體報導。這就是當代的歷史經驗,雖然廣告立即撤下,但是引發諸多回響在談怎麼回看「地方」。

關於塭仔圳,「塭」在哪裡?

關於「塭仔圳」為什麼會叫做塭仔圳?裡頭哪裡有「塭」,又在哪裡有圳?為什麼會是一塊工業生產的聚落?讓我們走入「塭仔圳故事廊道」認識這一塊魔幻地的前世今生。

塭仔圳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