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彰化靜山靈修中心.1993年04月18日 ~ 21日

前言

鄭再發主教

中國主教團在八十年十月正式成立「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該委員會成立之研究小組,並經常討論未來的發展方向,支援每年舉辦兩次的糸列講習會。以積極的行動實踐(1)促進宗教交談與合作意識的「覺醒」,(2)喚醒教會人士對宗教交談與合作的「使命感」,(3)培養教會人士對於宗教交談與合作的「新態度」,(4)建立教會內對於宗教交談與合作的「共識」(5)促進基督徒之間的「互助與合一」的工作目標。

  第一屆講習會於去年(81)九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彰化靜山舉辦,主題是「宗教交談與福傳─我們已有共識了嗎?」。會中來自各教區的教友代表,熱切的討論並作成決議,會後執行時雖有困難,但大家仍勉力而為。

  經研究小組商議決定此次及下屆講習會的主題均是:「教育工作與宗教交談」,對象分別是天主教各中學及大學的教友教職員。很高興看到此次大部分的中學都能派代表參加,更有多所學校的校長親自與會。期待將來能落實教會中學的宗教理想與宗教教育,並在行政措施上全力配合,切實而積極的推動各項牧靈工作。

主任委員 鄭再發

民國八十二年七月


教會學校的福傳牧靈與宗教交談

【神學提示一:教會教育的福傳使命與宗教交談】

張春申神父

導言

  這次所要討論的不是中學教育,而是將教會中學的特有使命「福傳與牧靈」作一澄清。另外,由於我們處於多宗教與多意識型態的環境中,因此,教會學校的教育工作、勢必藉宗教交談與合作始能完成,所以,在此對宗教交談的理論與神學基礎多少也應有所認識(見參考資料)。

  本次研討的材料主要是根據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年所發表的兩篇文件,一是《救主的使命》通諭;二是《天主教大學憲章》,其中一些思想亦可適用於中學教育。

  此處的教會教育,是指中學教育,可分三部分來討論:

一、教會學校中福傳使命的問題

(一)教會興學的目標

  天主教學校與一般公、私立學校有共同的辦學目標,如:知識的追求、道德的培育、體能的發展、社會意識的塑造、及專科學校的技能養成等。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問:教會興學的特點何在?答案是:我們的使命來自教會,教會的使命來耶穌基督,這個使命稱之為--福傳使命。可見天主教的中學和其他中學一樣,有一些共同的目標,但還多了一項福傳的使命。

(二)批評的聲音

  在尚未說明「福傳使命」之前,我們先對天主教興學在地方教會中聽慣的批評作些回應。

   在教會中極力主張以佈道大會或宣講福音等方式福傳的人士,認為福傳就是宣講耶穌基督,他的公開生活,他的死亡、復活。因此,在學校中好像並沒有實踐福傳的使命。

  也有人認為,教會興辦了不少的中學,但效果卻不彰,因為其福傳成效是以領洗人數的多寡為論斷的標準。所以就有人問:既然沒有效果,又何必在校園中投入許多的神父、修女、修士?乾脆放手讓別人去做。這是在教會內的另一些批評的聲音。

   而這些批評背後隱含了什麼假定呢?他們假定所謂的福傳使命就是「宣講、皈化、授洗」,但在今天的教會文件中,對福傳使命的看法是否只 是如此呢?此點我們容後再談。

(三)對批評的回應

  正因為教會中,有這樣的說法,所以在學校的工作上就有一些回應,學校答覆「福傳使命沒做,宣揚基督的聲音不夠響亮」這些批評時,回應是:「我們有做呀!我們有人生哲學課(或為倫理課)」,就是在其中加上耶穌基督、教會的道理,這樣好像已向別人宣講耶穌的事蹟了,但是我們知道宗教和倫理是兩個不同的理念,哲學不是我們的信仰。

  另外,為了要使福傳的使命顯揚出來,我們辦活動,有時還舉行彌撒,但彌撒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共同參與的一項儀式,以作信仰的表達。這樣做不但沒有得到福傳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彈。

又譬如聖誕節時我們唱聖誕歌,復活節時找復活蛋,活動不斷地舉行,但我們要問:是否這樣就能將耶穌基督死亡復活的訊息傳出去了?我們不斷努力地在答覆,用倫理課,宗教性的活動,或吸引人來聽一些道理。但看得出來這樣的努力非常辛苦,而效果也不十分顯明。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所謂的「直接傳教」和「間接傳教」。直接傳教,就是清楚地和學生講耶穌基督,要他們領洗;間接傳教,就是我們辦校,和學生來往,希望有一天他們出了校門,會想起在校時聽到的一些話,而去請教神父,或請教教會中的人,透過間接傳教而達到直接傳教的效果。當然這樣的人數不多,或許可以聊以自慰的說:無論如何他們曾在教會待過,臨死之前或許會因想起我們而進入教會。

   其實我們應當再問,為什麼我們要辦教會性的活動或講授倫理課?我們的假定又是什麼?很可能我們的假定和那些批判我們的人是不謀而合;我們也認為辦校的目標是要向人宣講耶穌基督,要他們領洗進到教會中。

  因此,我們必須要問「福傳使命」到底指得是什麼?

二、教會學校中福傳使命的確定

  今日教會對學校的福傳使命,到底要求的是什麼?這一點需要澄清,唯有澄清以後,我們才能處理他人的批評,知道什麼當做,什麼不能要求我們做,我們才可以真正地在學校中完成福傳的使命。

使命的途徑是多元的

  在《救主的使命》通諭第五章教宗向我們提出,教會的福傳使命有其共同的目標,可是使命的途徑是多元的,可分成三大類:第一類就是傳報。而見證、初期宣講、皈化與洗禮,就是藉傳報達到福傳使命的方法。但傳報並不是唯一的方法,其他尚有第二類:共融的方法,如:建立地方教會、「合一」運動、基層信仰小團體、本地化等,也都是為完成福傳使命所走的路。

  最後第三類福傳使命的方法:服務,可以透過宗教交談、促進發展而得以完成。也就是說,做福傳工作的人,只要走三類中任何一條路,就是在教會中參與福傳的使命。所以,我們每個人按照天主所給予的能力、去走福傳使命的路,但不要把自己的方法絕對化、唯一化。

天主國的來臨

   方法雖然不同,但殊途同歸,最後要達到的是天主國的來臨,就是天主的恩典、救恩,要讓人認識、經驗。當人經驗並認識救恩之後,天主國就來臨了。

  而天主的恩典消極而論,是天主對人類的憐憫,我們都是有罪的人,是他可憐我們。也是對人類的釋放,我們心靈上都有好多的不自由,如對世物的牽掛等,而天主的恩典,就是讓我們從其中釋放出來而不被綑綁;天主恩典的積極面是天主的愛,天主帶來和平、正義、喜樂,這就是天主國的來臨。

  天主的恩典讓人類從重重的消極因素中超越出來,而且在內心經驗到積極的因素,此即是天主國的來臨。而我們的福傳使命,就是為了天主國的來臨,為了讓天主的恩典實現在人間。這個實現在人間,也有著不同的型態,有人宣講耶穌的死亡復活,而有人信了,天主的話讓人在悔改中,在與耶穌基督的接觸中,而感受到耶穌是我的救主,這就是天主的恩典在人身上實現。但天國實現尚有其他型態,下面將會提及。

  所以,教宗的這篇文件清楚地告訴我們,福傳的使命有許多的方法,共同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天主國的來臨。而天主國的來臨,在具體實現的型態上也是多元的。

人性和信仰的整合

  現在,我們要問教會學校的教育、是在福傳使命的方法中嗎?在教宗發表的文件58號中提到「促進發展」,即教會辦學校、醫院、出版社、大學、實驗農場……等,都是福傳使命的方法,都能夠促進天主國的來臨。不過首先要問:這個福傳使命到底在中學教育的共同目標上多了一點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人性和信仰的整合」。其它中學的教育是在人性的立場上,而教會的中學教育,是將福 傳使命投在中學教育中,我們是透過信仰在辦學校教育。

  教宗在通諭中提到:辦學校、醫院、出版事業、大學、實驗農場時,我們的出發點是在知道人的崇高偉大,因為他是天主的肖像。我們辦教育,面對的不是單純的人性,而是天主的肖像、天主的子女,是天主所愛的,即使他還不認識天主,天主還是愛他。

  所以,我們可以再次的說,教會學校的福傳使命,就是達到天主國的來臨。而天主國的來臨,消極而論是讓人離開種種的束縛,得到自由、釋放。而積極方面則是使人獲得真理、和平,及愛。

  教會學校的福傳使命,就是在與人共有的目標之外,再加上福音的價值觀。每一所學校,都有所謂的教育章程、總務章程、訓導章程等,而教會學校必須符合福傳使命,透過章程將福音價值觀顯揚出來。

  譬如教務是教人求知,而福音價值觀的求知是要人求真理、得自由,如果今日天主教的學校、在教育課業的安排上、沒有按照福音的價值去定,或只是將人當成機器般硬將知識灌入,如此叫人非但不自由,而且束縛更大,我們就沒有達到福傳的使命。

  同樣,訓導觀念必須是:我們訓導的是天主的子女,要求的是天主的肖像,若破壞了這個肖像,則我們的訓導就沒有福音的價值。

   所以教會辦中學,有其福傳的使命,就是將福音的價值觀滲透在學校的每個章程中,每項制度內,以此精神來處理知識、道德,及群體的問題,如此我們可以說在學校中達到了福傳的使命。

  所以學校的福傳使命到底是什麼?就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救主的使命》通諭中所講的使命。而學校是完成這個使命的一個場所,它的完成、就是將天主國來臨的恩典及信仰滲透在人性中。

  因此,結論是今天整個教會都在推行福傳使命,而實現它的方法是多元的,都是為達到天主國的來臨。我們不能將這路單一化,也不能將天主國來臨的型態絕對化。

天國來臨的不同型態

  教會學校實現天國來臨的型態是什麼呢?消極而論,它不必如同宣講、悔改、皈化、領洗。積極而言,也就是「全人教育」,今天的心理學家,有所謂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但也有更進一步的第四勢力的心理學家,認為全人還有一個心靈、精神的領域,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宗教的領域,使學校充滿天國來臨的經驗。

  所以,全人教育不僅是人本,還有一個超越面,向心靈世界開放。而我們的福傳使命,是要人追求最後的真理,最後的真理是在心靈境界找到天主。所以,在全人教育中除了德、知、體、群、美外,還可以加上一項「聖」。因為人性是追求神聖的境界,神聖的境界來自神聖的領域,而神聖的領域就是天主。這就是我們福傳使命中的「積極面」。

   學校的福傳使命,是信仰與人性的結合,福音價值觀與興學理念的結合,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向佈道大會的人士說:中學、大學裡,不是佈道、要人皈依、領洗的地方,而是要作全人教育的場所;全人是天主的肖像、兒女。

  天主國的來臨,絕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型態。如果我們看到學生在道德生活有成長,在知識領域更豐富,他們雖不認識耶穌,但天主國來臨的訊息已在他們心中了。反之,若一年有許多人領洗,但在全人教育上卻沒有盡力,這倒是我們應該懺悔的,因為我們沒有完成學校福傳的使命。

三、使命的完成與宗教合作

  我們對於學校福傳的使命,有了以上的認知,便可以進入到「如何完成這個福傳使命」,今天台灣的天主教是少數人的宗教,而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多元宗教背景的地區,除了內政部認同的大宗教外,還有許多的民間宗教。更有一些在意識型態上是屬於無宗教、人文主義或無神主義的,教宗稱這些人為「有善心的人」。

  因此,我們要問在這個少數天主教友地區的學校,要如何來完成福傳的使命?而且在教宗發表的天主教的大學憲章中,提到天主教大學裡該有百分之五十的天主教教職員。某些公教國家可能都無法達到,我們又如何能達到呢?此時,我們就可看出「教育工作與宗教交談」的重要性。

宗教的交談、合作

   在我們學校內,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如天主教友、基督教友、佛教徒、道教徒、一貫道友等有宗教信仰的人及一些「善心人士」,在自己的信仰經驗及信仰道路中,互相通傳、聆聽,彼此接受、批評,這就是所謂的宗教交談。宗教交談不僅是談,我們還一起生活、合作,並分享個人在工作時自己的信仰喜樂,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和一位佛教徒談我們的辦學理念。信仰可以不同,但工作則可以合一。

  這裡,宗教交談絕對不是在談論宗教的缺點,而是一起討論所共同關心的課題。如果學校有一些非天主教徒,我們是否能邀請他們一起來談我們辦學的章程,同時也尊重他們的信仰自由,看看是否能夠一起來完成我們所謂的福傳使命。因此,雖然我們沒有百分之五十的天主教教職員,卻可以擁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教職員,清楚知道學校福傳使命做什麼,雖然他們是本諸自己的信仰,但仍能具體地投入這工作中。

  而真正的問題就是:我們到底與人談過沒有?我們分享過沒有?其實我們可以和各個不同宗教的人,彼此分享在教學中的經驗、喜樂,及痛苦,在這共同的經驗中,共同來完成教育的工作。

  宗教交談在教會學校中並非要皈化其他宗教的信徒,而是以合作、交談的方式,共同來完成教育工作、完成我們認為的福傳使命。

   如果我們達到這個理想,在宗教交談、合作中辦學校,完成福傳的使命,我們就可以說天主的國來臨了,因為學生經驗到天主的恩典;另一方面一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所學校共同認真辦學、合作、交談、分享。這樣,不也是天主國的來臨嗎?


【參考資料】

  張春申神父 宗教交談的人性基礎 見証月刊222期75頁

  宗教交談的神學反省 見証月刊223期72頁

  <摘自《見証月刊》1993年6月號229期>


教會學校的福傳牧靈與宗教交談

【神學提示二:教會學校中的牧靈工作與宗教交談】

張春申神父

學校中的福傳使命是全面性的,涉及校中所有的教職員、學生(教育的推動者,及領受者)。而現在要談的校園牧靈工作,這比福傳使命局限的多了。所以我們需要給它一個清楚的定位,試分三部份來討論。

一、學校牧靈的領域和宗教交談(或宗教合作

(一) 學校牧靈的意義:

  首先我們要問:什麼是牧靈?所謂牧靈,是指教會針對自己的信徒,幫助、領導他們,達到信仰生活的成長與完成的一項職務。

  但我們必須注意:牧靈有許多不同的領域,比如說在堂區的教友,我們去牧養他們,幫助他們整體信仰生活的成長,這稱之為堂區牧靈。又如一些弟兄姐妹在做所謂的「監獄牧靈」,幫助在獄中的弟兄姐妹,在監獄這樣的困難的環境中,繼續信仰生活的成長。另外我們來看「醫院牧靈」,這對象是一群在病痛中的弟兄姐妹,他們的信仰生活有其特殊的需要與困難,也是要針對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在信仰上有所成長,所以,牧靈的處理方法,有很多,也很不同。

  而在學校的牧靈工作,我們稱之為學校牧靈,就是幫助在教育中的弟兄姐妹,將信仰具體地落實於學校、教育的領域中,並在其中不斷地成長進步。簡單來說:學校牧靈,就是將教育與自己的信仰生活整合。即透過教育,將天人之間的愛,在一起生活的人中展現。

  教會學校一方面有責任完成福傳使命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有責任,照顧校園中有信仰的弟兄姐妹,幫助他們信仰生活的成長,讓他們的教育工作和信仰生活結合。反過來說,就是讓他們的教育工作由於信仰,發揮得更加徹底。天主教的學校中,有責任給予這樣的一個牧靈工作,以照顧學校中的天主教信徒。

(二) 學校牧靈的領域:

1、 學校牧靈的對象:

  假設學校中已有牧靈工作,也有了牧靈領域,那麼牧靈工作的對象是誰?是教友,更具體來說是有信仰的教職員及學生。

  但這裡有個問題,照顧他們是為他們服務,但同時對他們也有一個要求:他們既然是天主教徒,進人了天主教的學校,就必須有責任進入學校的牧靈領域中,並承擔牧靈的責任。學校當局可能很難這樣去要求,但這是信仰的要求,他們既然身為信徒,就必須向天主及自己的信仰生活負責,向自己信徒的良知負責,真正的信仰事實上是有要求的,要求人不論在何種環境中,需要繼續不斷地成長,任何的領域中,都有這個責任。以這個角度而言,在學校中的所有天主教徒,都必須進入學校牧靈領域,以回應自己當負的責任。

2、學校牧靈工作:

  對老師職員的牧靈工作,他們既是信徒,又在教會學校中工作,就需要求他們將信仰生活與教育工作做整合。也就是要他們成長,成長於他們的教育工作中,要他們注意到怎樣將對耶穌基督、對天主的信仰、實現在他的教職中,怎樣將福音價值、理想,放在自己的教職中、而顯露出基督信徒的身份。也在這樣的機會中,培育學校老師的牧靈工作觀,其中主要的一項、即投入學校教育的宗教交談與合作。

  今天的教會學校,是在一個多宗教的背景中,由於天主教友人數不多,既然我們要邀請所有宗教的人士與「善心人士」來參與我們的教育工作,就必須透過宗教交談、合作來完成。所以,我們要先培育學校的天主教教職員,了解什麼是宗教交談、宗教合作,及其應抱持的態度和條件。甚至要告訴他們,在一個基督信徒的信仰下,宗教交談與宗教合作是教會學校中一項重要的使命,也是學校牧靈工作中最要強調的行動。

  宗教交談必須透過學校的教友老師及職員,在日常生活中和別的宗教信仰的教職員交談,這叫做生活中的交談。我們可以互相欣賞、尊重的態度來看不同信仰的老師,如何透過自己的信仰投身在教育工作中,大家是以一個「信者」的身分生活在一起。

  但除了生活中間的交談,還要有行動中間的交談,就是讓大家在教書這個行動中,為學生知識的培育、能力及道德的訓練,一起合作。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機會,例如:社區的環保,或全校性的活動、不一定是宗教活動,需要大家一起投入時,就可以透過宗教交談在行動中來完成。所有的教友老師、職員及其它宗教的教職員,在工作中、行動中,透過彼此的信仰共同來完成一件事。

  所以,我認為在學校的牧靈工作,為幫助教友老師、職員信仰的成長,培育他們做宗教交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教友老師、職員和其它宗教的老師職員,是在同一校園中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常會接觸,若沒有這樣的牧靈培育,為學校福傳使命是一項損失,為教友老師職員在學校中的信仰成長上也是損失。

⑵ 學生方面的牧靈、常容易和堂區的牧靈分不開,因學生也是屬於堂區,在堂區牧靈中是向一般教友講道理,幫助他們信仰的成長。而學校牧靈是有責任對教友學生做信仰的培育,為他們講要理,要求他們們注意學校中的教友生活及生活見證、及在多宗教環境中的態度等等。既然是在學校中對天主教學生做牧靈的工作,就不能忽略他們學生的身分和他們在學校的生活。

3、對全體教友:

  整體而言,教友生活不是個人生活,而常是一個團體的生活。不在團體出現的信仰,不是一個完整的信仰。在天主教學校的環境中,必須要求教友老師、職員及學生,成立一個信仰生活的團體。嚴格而論,這是一個責任。

  有人可能反應,現在的教友信仰生活不夠深入,沒有體驗到和天主的來往,也沒有發現耶穌基督的要求,要他參加團體,因此為他而言是一個由外而來的壓力。這確是一個困難,為此牧靈工作必須要強調天主是父,而我們彼此之間是兄弟姐妹,和耶穌基督成為一個奧體,我們有一個良心上的責任,去參與一個團體。

  若是在校園中,他就必須參加學校的信仰生活團體,和校長、老師、職員成立一個教友團體,這個信仰小團體,有其生活及行動的一面。在學校工作或牧靈工作中,彼此互相鼓勵,構成一個真正的生活團體,一起面對挑戰。

  這個團體除了生活尚有行動,而且必須是向外且不封閉的,就是要將我們的信仰及福音,向人傳出去。而在學校的牧靈團體中,不是以學校的權威,而是以一群在學校的天主信徒的名義,當然也必須得到學校的認同。然後,這個團體可以用信仰生活做見證,和他人做朋友,吸引別人進入這個團體,來看看自己的生活,及信仰。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有人要求聽道理,而這並非是學校的要求,而是被這個牧靈團體以生活的見證所吸引的。

  至於校園中彌撒禮儀的問題,天主教學校的生活團體以自己的名義可以邀請一些有好感的朋友參與,因為,我們的禮儀是針對有信仰的人,或者是向信仰開放的人,基本上拒絕信仰的人,請他來參加禮儀,和我們的禮儀是不能配合的。

  天主教會的禮儀是什麼?是一項信仰的奧蹟,是慶祝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若有很多向信仰開放的人,願意來參加我們的禮儀,此時,我們可為他們特別挑選一些容易了解的歌曲,或聖經頌禱等。至於一些人沒有信仰,或對信仰有某種抗拒的人,若引領他們到禮儀中來,從聖事神學的角度而言,是非常不合適的。就好像今天我們舉行一個舞會,而其中有一些人在作對,這時舞會如何能舉行下去?所以我認為學校的天主教團體中可以有這些禮儀,並得到學校的認同,但是沒有什麼權威性,或法律上的要求,只是以朋友的身份去邀請他人,這才是正確的牧靈態度。

  總之,在學校的牧靈,是面對一個多宗教的環境,我們應培育出一種交談的態度。你可以對你的信仰非常投入,將你的生命完全交付給信仰,另一方面在這多宗教的環境中,耶穌基督也是一個仁愛的救主,天主也是宇宙間的天主,其他的宗教基本上也都在天主的照顧中,若能抱持這種開放的心態,自然和其他宗教就會有較積極、交談的態度。

4、結論:

  天主教學校,對於教友老師、職員或學生,有責任給他們信仰的培育,幫助他們成長。但這個成長是在施教或受教的生活中,也就是說,信仰生活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老師,更好的學生,更在教育工作中有所貢獻,而培育的工作有賴宗教交談來完成。而宗教交談是教會所認同,更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年,我們主教團到羅馬向他報告,他親口所說的:「你們是在一個多宗教的環境中,所以你們必須和其他宗教多合作,在正義的問題上合作,在人性的發展上合作。」因此,正如某位校長所說,我們要和其它宗教的弟兄合作,在教育事業上至少從升學主義的約束中釋放出來。

  今天我們有這麼多的天主教中學,可曾共同發表過一個聲音:「升學主義對人性,對受教的人是一個束縛,我們必須改變這個方向。」天主教不應只是在校園中,而應進入社會中,讓我們的福音能和四週的文化交談,從信仰的角度發出一些聲音。

二 、教會學校中的宗教教育與宗教交談合作

  有人提出來,今天在學校中是否要有「宗教教育」的課程?從基督宗教的角度而言,若我們要有所謂的全人教育,我們就不能沒有宗教教育。為什麼呢?因為人有許多層面,有的層面的行為,表面上和動物幾乎沒有太大差別。也有所謂人本、人性的層面。但還有另外的層面,即有些心理學家稱它為心靈的層面,而這個層面最後的指向是宗教。

  所以,如果我們要人全面的發展,就不能只在人性的平面上,而必須進入最後的一個層面,即宗教的層面,唯有進入此層面,整個人的發展才是完整的。

  宗教教育,是叫人性進到另外一個層次,稱之為天主也好,神也好,一個涅槃世界也好,如果和這個層面沒有關係,人基本上是不完整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有宗教教育是必要的,至少為一個人的培育是必須的。若沒有這一方面,可以說人喪失了最終極的一面。但事實上我們教會學校怎樣實施宗教教育呢?

  現在假定宗教教育已允許在中學舉辦,而教會在梵二中有一個宗教自由的宣言,宗教自由就是有關宗教信仰是由人自己決定,不能用其它外在或強迫的力量,叫他放棄自己的信仰,或用某種理由叫他接受信仰。

  現階段,我們好像用「人生哲學」或「倫理課」的名稱,實際上在向所有學生講天主教的教義,或講耶穌基督的生平以及死亡與復活。但我們面對的是所有的學生,其中有佛教徒,回教徒,或民間宗教的信友,他們都有自己的信仰生活,現在進入天主教學校中,卻要聽我們的要理,這樣的宗教教育是否可行?我們對他們的信仰是否有某種程度的不尊重?我們真正肯定信仰自由嗎?

  因此我們要問:教會怎樣在這一個多宗教的校園中實施宗教教育?我認為最理想的宗教教育是透過宗教合作、宗教交談的方式、來尋找一個超宗教的宗教教育。

宗教交談基本上有個信念,就是大家的宗教信仰不同,但彼此尊重對方的宗教信仰,在信仰中彼此交談分享,但絕沒有要皈化對方的意念,所以在今天這樣的一個多宗教背景中,實施宗教教育,必須在學校中,邀請不同信仰的宗教人士一起討論分享,共同為學校擬一個宗教教育。

三、多宗教背景中對宗教教育之建議

  宗教一方面有它的核心,我們叫它宗教心,另一方面有所謂的宗教團體、宗教制度,如基督宗教,回教,佛教等,各具他們特有的教義、禮儀及誡律等。而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信仰就是人接受一個不能用理性來證明,可是宗教的生活卻是非常真實的。宗教信仰是接受另一個世界,可以稱之為「神聖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或是「終極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稱法,有的叫它「神」,有的叫涅槃等等。宗教是對於這世界有一個信念、整個生命最重要的一個信念,這信念包含三個因素:即情緒、道德、倫理,於是就有了信仰的情緒、信仰的道德,信仰的倫理,影響宗教人生命的所有領域。

  我們對於學校的宗教教育,首先該有「宗教心」的培育,這個心就包括情緒、道德與倫理。如何培育呢?我個人認為就是要透過宗教交談來制訂。一般而言,首先,是宗教情緒的培育,每一個宗教都有宗教藝術及宗教音樂等,所以我們在中學的宗教課程中第一步就是培育學生,欣賞宗教的藝術、音樂。宗教音樂有一個特點,它能引領人進入一個神聖的世界。而對許多宗教的藝術,接觸之後我們的心靈就會感覺這個世界會過去,只有宗教藝術的世界才是永恆的。台灣有句話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那麼有宗教經驗的孩童還會變壞嗎?其實在某種意義下他們和天主已在交流。

  當然這還不夠,還必須有宗教的道理與倫理,而每一個宗教都有它的基本道理與要求。在這樣一個多宗教的環境中,如何給不同信仰的學生講宗教的道理與倫理呢?  

  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還是透過宗教交談與合作,共同來編課本。這個課本不屬某個宗教,而是把所有偉大的宗教人士的生平與言行收集起來。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教祖如耶穌基督、釋迦牟尼、穆罕莫德等等,以及古今中外的著名宗教人物,尤其學生耳聞目濡的聖賢。將他們的生活片段和言論集句、分門別類地彙集成書作為課本,如果同時襯以優美的文字,超然的圖畫,定能引起中學生的注意,而藉宗教老師的講解認識宗教道理以及道德修養。

  在多宗教的環境中,教會學校的宗教教育,為所有中學生,該是在於培育宗教情緒、宗教道德與倫理,引導他們進入宗教核心,接觸終極世界的「永恆」、「無限」、「真善美」,由之而處理世上的事。這樣的宗教藝術與宗教課本該是出於不同宗教的交談與合作。

  這當然假定教會學校同時為自己的信徒─天主教學生─藉著牧靈工作,而加強信仰生活。

四 、結論:

  這次演講的第一部份發揮了教會學校中的牧靈。至於第二與第三部份,只能說附帶地討論了教會學校中的宗教教育;它與牧靈工作是很不同的。

<摘自《見証月刊》1993 年7月號 23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