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彰化靜山靈修中心.1993年08月28日 ~ 30日

前言

鄭 再 發主教

中國主教團在八十年十月正式成立「宗教交談與合作委員會」以來,研究小組經常討論並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期藉著每年舉辦兩次的講習會實踐委員會的工作目標。

  第一屆講習會於八十一年九月舉辦,主題是「宗教交談與福傳─我們已有共識了嗎?」。參加者主要是來自各教區的神父、修女及教友代表;第二屆講習會於八十二年四月舉辦,主題與此次講習會相同均是「教育工作與宗教交談」,對象則為天主教各中學的校長及教友教職員。

  經過追蹤的結果發現,大多數的與會者都能盡量將「宗教交談與合作」的新態度由自身推廣開來,且彼此配合的情形大致順利,僅小部分人士尚未開始行動。我們殷切期盼不久的將來,「宗教交談與合作」能在教會內形成共識,藉著「交談」肯定自己的信仰,藉著「合作」喚醒教友們的使命感。

  此次的講習會得到輔大、靜宜及文藻三所學校校長的支持並親自與會,使本次講習會更具成效。希望經由大家的努力,將宗教交談與合作的觀念融合在教學工作上,且落實於教會大學的辦學理念及服務態度中。

主任委員

鄭 再 發

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從天主教大學憲章看大學的福傳使命與牧靈工作

李 震神父

《天主教大學憲章》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三年前的八月十五日,在羅馬公佈的。此憲章內容豐富,對於了解天主教大學辦學的理念和使命很有幫助。因此,我認為凡我在大專院校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友都應該仔細研讀。由於時間有限,以下我僅就該文件的重要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和各位一起做反省與討論。

  《天主教大學憲章》除導論外,分為身分及使命及一般規範兩篇。而後者主要強調大學該如何與教區主教合作,其中並涉及一些法律問題。在這方面,本地的天主教大專院校和教區主教間的合作大都沒有問題,所以我將重點放在導論及身分、使命這兩部分。演講時,先提出教宗的訓誨與指引,然後再提出反省的目標及行動。

甲、導論:

一、天主教大學的特殊使命是盡量以理性方式把兩個經常被誤認為對立的現實,即探索真理和認定真理之源二者整合起來。所有的大學既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但追求的方法與態度如何?是值得我們更進一步思考的。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天主教大學追求的真理是完整的、普通的真理,而且與真理之源的天主應該能活生生地結合。因此我們可以想想:該如何透過學術研究、知識與生命的整合,和今天的中國人談談天主?以下幾個子題可做為反省的參考:

  1.宗教與科學是否對立:民初重要學者如胡適、陳獨秀、吳稚暉…等均以為宗教阻礙了科學的發展。而大陸在五四運動後,尤其是中共掌權後更尖銳地反宗教,並接受馬列無神思想的薰陶。因此。我們該如何讓年輕人了解:宗教與科學並非對立。

  2.天主教與民主:目前台灣的歷史學者大多認為在西方中世紀天主教統治的黑暗時代,遏止了民主、科學的萌芽與滋長。其實近年來許多西方學者發現今天自由、民主、科學的發展與古希臘文化及中古世紀的天主教文化關係密切。所以,我們教友對這方面的知識應該汲取、充實,俾以改正國人不正確的觀念。

  3.上帝或天的信仰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中國古老文化中對天或上帝的看法,與老百姓生活的關係如何?近百年來學者大多忽略此問題的研究。目前大陸有不少年輕學者對此方面有較大的興趣,並且重新肯定了宗教是中國文化重要的泉源之一。也有人對此問題深入探討後,而改信基督宗教的。我們也要特別注意這問題。

  4.不斷反省如何使天主教中國化的問題。我認為如果不將天主教徹底中國化,而希望中華民族能接受天主的福音,猶如緣木求魚,是絕對不可能的。許多中國的神學家們一直在朝這方向努力,而身為教育工作者也應盡一份力量。

二、天主教大學讓我深深體驗到在每一個文化中,都有基督的精神存在。而這些團體也讓我對於基督文化在此豐富而多變的時代中能再度興旺,擁有確切的希望。當然挑戰很多,但在聖愛和真理之聖神的領導之下,我仍充滿深厚希望。

反省:我們要體會基督精神在中國文化中的臨在。教宗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每一個文化都相信靈魂的存在;同樣在中國古老的文化中,也必然能讓我們體會到天主,體會到基督精神。因此,我們要一切以耶穌基督為終極目標,使之普遍而深入地與中國文化會通和共融。


教宗特別提示:如果人類不能使基督精神在當代的人類文化中再興旺起來,而產生普遍性的影響,那麼整個人類的生機將漸被扼殺。因此,我們該透過上述的共融,以尋求中國社會的生機。必須在聖神的領導下,進行研究、教學和服務社會的工作。要國人接受福音,只有自己努力。前陣子我在大陸見到一位地下教會的領導人。他剴切地說:「世界在不停地變,可能不久的將來,中國大陸便能恢復真正的宗教自由。我希望那時天主聖神不要不見了。」他認為幾十年來大陸雖然無宗教自由,但是聖神一直在領導他們,使得教友信德堅強,人數驟增。他擔心一旦大陸恢復宗教自由,許多自認為最了解中國問題的專家將蜂擁而入。而這些傳教士都很肯定,只有他們才能幫中國人的忙。他們的好心常把我們的方向搞亂了。這位老人家的憂心值得我們警愓,所以我們應該研究如何在聖神領導下,來使基督精神能與中華文化共融。

三、我們只有一種文化,就是那種屬於人的、發之於人的,並為人而創造的文化。這文化能為真理服務,而人性尊嚴和信仰正是我們維護的主要對象。站在學術自由的立場,我們也探討有關自然、人和天主的完整真理,即終極真理和價值的追尋。捨乎此,人的自由、正義及人性尊嚴將不復存在。而在此普遍的人文主義之下,我們可以毫無畏懼地去探索有關天主的真理,因為作為「道路、真理和生命」的天主聖言之神正領導著我們,也只有他能給世界完美的智慧;否則,世界的未來將面臨危機。

反省:教宗在一九八二年就已提出了這個普遍的、完整的人文主義;也就是以「人」為文化的中心與文化服務的對象。但當代文化的發展卻往往忽略了人和人的完整性。目前在台灣和大陸在人性和個人生命的尊嚴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追究其主要原因乃在於人價值觀的混淆。而天主教信仰要能發揮積極功能,我們應該如何行動呢?


  天道、人道、地道如果能完美的整合,並建立三者之間正確的關係,那麼完整的價值觀便不難建立。而我們在大學內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有否努力使三者均衡發展?完整的人文主義能使自由、正義和人性尊嚴得到充份的保障;而合理的人文主義的倡導,在今天較易得到國人的認同。因此我們該檢討自己,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探討有關天主的真理,並向同胞推介這些真理,甚至大聲疾呼?

四、天主教大學必須扮演「大學」和「天主教」的角色,並且自我革新,以完成雙重使命。其重點即指出科學和技術研究、社會生活和文化的真正意義,尤其是個人人格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反省:面對我國(全中國)多年來盛行的科學主義、功利主義、極權主義、集體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政治掛帥和經濟掛帥等偏差主張及政策,我們應該採取那些行動呢?教宗所指那些範疇之真正意義的探討與宣揚,與大專青年的全人教育和民主教育有什麼關連呢?

乙、天主教大學的特色與使命

 一、特色部分:

  1.天主教大學的基本特徵:

   -個人和團體應有基督信徒的氣質。

   -在天主教信仰的光照之下,持續反省人類知識的寶藏,以求貢獻自身的研究。 

   -忠於教會傳授給我們的基督福音。

   -對天主子民和人類大家提供全面的(精神的和制度化的)熱誠服務,協助他們從今世旅程到達賦與生命真實意義的超越目的。

反省:

⑴ 提昇教會學校基督信徒的信仰品質,使基督精神藉個人和團體的表現,滲透到校園的每個角落,可能是當務之急。目前台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公私立大學的差別嚴重,但我認為教會大專學校仍能在研究、教學、社會服務、學生的全人教育、社團活動等方面集中力量於某些重點,但不影響均衝發展的條件之下,辦出自己的特色。

  我們若能忠實地服從福音的指導原則,便能為教會和人類提供全面的服務。千萬不能忘記為全中華民族服務,協助同胞尋找生命的真義,並投靠天主,以活出生命的尊嚴。

  2.天主教大學應將教會的理想、態度和原則,融入及貫徹於大學的一切活動中。

反省:此一融入不僅包括精神和思想上的會通及共融,也包括將天主教的理念和福音精神融入大學的全部結構和制度。福傳工作不是片面性的,選擇性的,而是全面的涉及校園的所有活動。福傳要與學術研究、教學、社會服務結合,也要與各種輔導工作,教師評審制度結合。  

3.天主教大學的學術研究工作包括:

   -知識的整合。

   -信仰和理性的對話。

   -倫理方面的關注。

   -神學方面的展望。

反省:

 ⑴我們應特別關心健全的哲學、宗教學、倫理學、神學與各個知識領域的整合。使民主、法治教育與道德及宗教教育結合,並在大學中推行,此為目前非常迫切的工作。神學研究在天主教大學中非常重要,我大專院校與神學院取得密切聯繫與合作,將大有助於校園內外福傳及牧靈工作之推展。

  

  4.在知識為人類服務的原則下,教會大學的研究工作應有下列優先順序:倫理優先於科技,精神優先於物質,人超越世界,天主超越人類。

反省:此一優先順序的把握,可協助國人破除二十世紀以來流行的錯誤主張,即科技主義,各式唯物主義、超人學說和各式的無神論。

  5.在全人教育的大前提下,神學在學術領域內十分重要。天主教大學必須設有神學系或至少該有神學講座。天主教神學在忠於聖經、教會傳統及訓導的條件下,提供我們福音原則的認知。而這項認知將促使人類生命展現更豐富的意義,並協助人活出生命新的尊嚴。

反省:輔大附設有神學院,是輔大的福氣。其他大專不難設神學講座。今天在大學中,在校共同必修課,通識科目和各系、所選修課中,我們應積極開放人生哲學、倫理學、宗教哲學、聖經導論、基督宗教導論、宗教藝術、教會史等與神學相關的課程。

  6.天主教大學團體的精神是自由和仁愛,相互的尊重,真誠的交談以及維護個人的權利。基督徒教師蒙召為信仰作見證,也要教導別人。他們深信信仰和生活是可以結合的。

反省:我的感覺是平信徒有時比聖職人員(包括修女)做得更好,因為後者常因殘存的權威主義、主觀主義、獨斷作風、優越感和自卑感…在作崇,反而不能做好生活見證。其實聖職人員奉獻心力,從事教育工作,功不可沒,若能多多開放胸懷,重視溝通精神,更徹底地表現基督的愛心與服務精神,我們的工作將會更有成效。

  7.學校應鼓勵學生去追求發展人性及文化的卓越教育,並接受專業訓練。他們尤其要追求真理和生命的意義,藉思考與默觀培養個人判斷的能力,並發展宗教的、道德的和社會的意識。

反省:在真正的人文教育中,教宗最關注的是信仰與個人和社會生活的整合,因為這是唯一引導學生到達人生最高目的之路。宗教、道德和社會意識的結合,也是我們在大學推行民主教育不可缺少的理念與努力方向。

  8.天主教大學的未來將依靠教友們更多卓越的貢獻及無私的服務。教會把教友們在大學內所作的貢獻視為希望的訊號,並認為教友在教會及世界中的聖召是不可替代的。


反省:教宗教對教友在大學的服務極為重視,不只由於形勢的需要,更視為天主的特別召喚,為此教友的角色不是別人可以取代的。大學本身,地方教會和男女修會應如何努力培育適於在教會大學內從事教育工作,並為信仰作證的優秀教友人才呢?這是我們應該省思的問題。另外面對中國教會的發展,更不能忽略此一培育的迫切性!


  9.天主教大學,依其立校宗旨必須與教會緊密連在一起,因此,它直接參與其所在地的教會生活。同時,作為一個學術團體和國際學術團體的一部分,也分受了普世教會的使命及生活,並貢獻己力。為此天主教大學與聖座有密切關係,正因為它為普世教會的合一而努力。

反省:參與地方教會的生活與活動,為教會學校是義不容辭的。我們的參與夠不夠積極?夠不夠慷慨?在理論研究和實際行動上,完成福傳使命,加強宗教交談,參與基督宗教合一運動,辦理並參與國內外各種研討會等,都能對普世教會有所貢獻。

  10.非天主教成員在天主教大學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他們也應該尊重天主教大學的宗教特色。


反省:聘請非教友教師時,有必要透過不同管道的溝通及交談,並說明此一原則和它所代表的精神。

 11.當地主教不應被視為教會大學的局外人,而是大學生活的參與者。


反省:在台灣我想理論上沒有困難,問題是如何加強雙方面的相互了解與合作。

 二、使命部分

  (一)為教會和社會服務

  1.天主教大學藉其學術研究協助教會針對時代的需求及問題發表言論。

  重要課題:維護人的尊嚴、推動正義、提高個人與家庭的生活品質、保護生態環境、尋求政治的穩定與和平、促進世界資源的公平享用、創造一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能更有效地在一國之內及在國際間為人服務的新政治體系。


  天主教大學為了維護社會真正的好處,應有勇氣說出不討好輿論及令人不舒服的真理。一個優先課題是從基督信仰角度檢討和批判當代社會的準則與價值觀。教會大學應努力將給予人生完美意義的倫理宗教原則通傳給今日社會。由此,更進一步發展出一個建立在基督身上的基督宗教的人類學。


反省:

  為了教會及社會的真正好處,為了維護天主的權利,生命的尊嚴,社會的正義,民主體制的發展等,不要怕讓執政者、群眾聽到我們的呼聲。面對社會的不義、破壞人性、道德良心和善良風俗的種種邪惡力量,如果我們妥協、畏縮、苟安、逃避而不吶喊,我們便不能沒有罪惡感。出版有價值的學術作品和報刊,輔大《益世評論》即一實例。


  鼓勵支持教友教師發表演講,參與各種問題的座談。舉辦、參與各種學術性研討會。舉辦、參與兩岸文化、學術交流活動,輔大今年開始與大陸十餘所重要大學作定期學術交流。獎助教師作學術研究,輔大設有「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並已開放部分名額給大陸學者。支援大陸學者出版有關宗教學、神學、哲學、教會史學方面著作。透過與社會不同階層的建教合作,把天主教的聲音宣揚出去。


  我們從事這些活動時,要記住教宗一再強調的普遍人文主義,以期逐漸建立一尊重人性與生命,尊重個人基本權利和社會生活,引領人去追尋終極目的,追尋至善即天主的人類學,而耶穌基督、降生成人的天主正是此一人類學的中心。

  2.天主教大學有責任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例如:它應盡力使所有能由大學獲益的人,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特別是那些清寒的,較易被剝削教育權利的少數民族。天主教大學在其能力範圍之內,有責任幫助成長中民族進步發展。為此天主教大學彼此間的合作有其重要性。


反省:

 ⑴我們有沒有在大專教育方面特別關懷那些邊緣人?國際間教會大學合作方面,我認為地區性的合作可能更為有效,例如亞洲地區的教會大學,因面臨的社會、政經、文化、宗教問題有類似性,互相支援、交流比較容易。輔大社會系羅四維神父在這方面貢獻不小。

  (二)牧靈工作

   1.牧靈工作是天主教大學的使命之一,其活動目標是信仰與生活的整合。大學團體應藉信仰反省及祈禱,在每天的活動中把信仰展現出來。在天主教大學中,其他教會或宗教團體的信仰應被尊重。

反省:⑴如何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皆為非教友的教會學校中,展示天主教信仰,是我們應不斷反省、思考的問題。


  教友學生及教職員工的信仰生活的進修及再培育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祈禱、聖事、禮儀等活動,應要妥切安排,使之活潑、生動與實際生活結合,才能吸引教友積極參與。


  輔大的宗教輔導中心和牧靈委員會在使校園內信仰生活化,有很大功能。天主教大學中,不同宗教團體間的交談與合作,有不少機會,應有較好的成效。神學院的存在和宗教學系所的成立,對於大學的牧靈工作、宗教間對話和基督教的合一運動,大有幫助。

   2.牧靈工作的領域應特別關注那些在物質和精神上被剝削的人,最貧苦的人,那些在經濟、社會、文化及信仰上受迫害的人。


反省:

  我們應多鼓勵教友教師、職員和學生社團,積極為社區孤苦無依的孩子、老人、殘障、病苦的人,有困難的青少年,受忽視的社會邊緣人、原住民等去服務,並幫助他們接近天主。

  (三)文化交談

   1.天主教大學是一個獨特的文化機構,藉文化交談,天主教大學使其他文化分享教會文化的豐富經驗,它深信人類文化是向啟示和超越性開放的,大學為促進福音與文化間有效的溝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


反省:

  中國的教會大學的首要任務是:使基督的福音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心靈中生根,使中國文化因淨化、聖化而變得更為豐富,那麼天國也因中國文化的接納、並在特有的方式之下生活化而發展。藉著福音與中國文化的交談與融通,使福音中國化、使中國福音化,就成了我們光榮的使命。

   2.雖然福音有別於任何一種文化,並超越所有文化,但福音所宣揚的天國卻由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男女所接受。為此,天國的建立也借助各個不同的文化。

反省:藉著福音與中國文化的融通,我們也為教會的普遍性、大公性和無比的活力作證,普遍而又超越的教會因落實在一個有血有肉的文化中,並使之獲得新的生命與活力,教會本身也因而展現了多彩多姿的形象。

  (四)福傳工作

   1.福傳指將好消息帶入人類生存的各層面,並藉它的影響力由內在改善人的品質,並使之煥然一新。福傳不只意指將福音傳報給更多的人及更多的地方,也指藉福音的力量,影響人類判斷的標準,指導價值的取向、思考的路線、靈感的泉源,以及生活的形態,使這一切接受天主聖言的接引、而依救贖的計劃去行事。

反省:

  我們的福傳工作不只是成立幾個道理班,每年帶領幾個學生受洗進教。這種直接的福傳工作非常好,也很重要,但仍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入。我們的特色與使命是使天主的福音、基督的生命、教會的服務精神融入和貫通整個大學團體。這包括大學所有成員(不要忽略工友)的心靈、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人事的制度,教師評審的制度,福利制度還有全部的活動,諸如各種輔導、社團活動、社會服務活動、推廣教育、環境與生態保護活動等等。即使基督徒人數不多,我們仍要努力使大學的每一個角落,使大學整個團體,充滿福音的光輝,充滿基督的臨在與大愛。


  為達成此一神聖使命,障礙自不會少,輔大去年底成立了「特色與使命委員會」,半年以來,不斷藉祈禱、反省、探討來排除困難,尋找方向。

   2.天主教大學基於其特質,應對教會的福傳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它是基督和福音活見證的團體,尤其是在世俗主義所充斥的文化中、和那些尚未聞及基督福音的地方,天主教大學更應發揮效力。


反省:

  教宗和慈母教會對教會大學的期望與期待,既深且厚。個人的信心、勇氣和努力固然重要,全部團體的合作更為迫切。如何使此憲章的指導原則落實到校園和教學、研究、行政與社會服務的種種活動中去,當是我們應該繼續思考、反省、找方向實踐的課題。

最後,我再提出下列四個題目,請大家討論:

  1.如何藉普遍或完整人文主義的倡導,在大專青年的全人教育中,使知識、道德、人際關係等方面訓練與福音精神和天主教信仰整合?

  

  2.為展現教會學校的特色,必須使天主教學校的理想和福音精神融入並貫通學校的一切活動、結構和制中。請提出適當及有效的方式與作法供大家參考。

  3.為實現天主教大專學校的使命,已經不是慷慨地拿出一筆經費,成立一個宗教輔導中心的問題,而是如何動員全體教友教職員工和學生,積極參與牧靈及福傳活動。如何落實上述理念,以達成基督和教會付託給我們的神聖使命呢?

  4.如何在校園內推行我們天主教教友與基督教徒、其他宗教信徒、無信仰者溝通、交談並為福音和教會做活潑而有力的見證呢?

摘自《見証月刊》1993年11月號 232 期


教會大學與宗教交談(合作)

張春申神父

導言:

  此題為教會大學的福傳使命與牧靈工作,指出與宗教交談的關係,為多宗教地區的教會大學參考。本題更就台灣教會大學而討論。


  一九九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教會的使命」通諭中,肯定教會只有一個使命--福傳或傳揚。為完成此一使命,在教會中有許多不同的途徑,而宗教交談和大學工作都是實現福傳使命的途徑,其目的都是為了天主的國來臨。


  在提示中,指出教會大學可以將宗教交談當作教會的使命來實行。但必須澄清:教會大學有其特殊的方式及自己的使命。宗教交談並非大學使命之一,而是宗教交談為完成大學的特殊使命有其貢獻和功能。「天主教大學憲章」是西方教會的產物,並不太注意東方多宗教的環境,也不太強調多宗教環境中的種種問題,對宗教交談為完成大學的特殊使命也沒有清楚的提出來。所以教會大學在東方多數地區,不將宗教交談做為教會大學的使命來實行。但是台灣的天主教大學為完成其自己的使命,我們認為需要宗教交談來幫助。

一、宗教交談的簡介


⑴ 梵二大公會議的課題,「教會對非基督宗教的宣言」。教會在大公會議期間,意識到現今面對多宗教的世界。教會在這情況下表示了自己對其他宗教的態度,以及自己的信念。天主是以各種方式在照顧其他的宗教,如佛教、回教、印度教等(其所以不提基督教,因為基督教為天主教而論不是其他宗教)。而宗教都是在找尋終極的答案,每一種宗教都有其積極的答案,教會都加以肯定。教會要求信徒在面對多元的世界有愛,宗教交談就在此層面被提出來。所以宗教交談並非神學家想出來的,而是教會在大公會議中清楚的表達出來的。因此在梵二大公會議後,教會在各地的福傳工作,也注意當地宗教的價值,並且在面對其他宗教時有了新的態度。大公會議時,有「宗教交談秘書處」後改制為「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之設立。


  教宗保祿六世在會議期間(1964年),在羅馬成立了「宗教交談秘書處」,而於兩年前改制為「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宗教交談正式制度化。其主要發表的文件是「交談與使命」,「交談與宣講」;可見教會將宗教交談與其他神學問題一併考慮。

⑶ 一九九0年,「救主的使命」通諭指出宗教交談為教會使命的途徑之一。通諭中教宗對使命有廣泛性的重新表達,即教會的使命在參與耶穌基督及聖神的使命。天主的「國」來臨,可將這個「國」字視為動詞,即天主國救恩的力量來臨。這個力量的來臨消極方面可將人類從罪惡及死亡中釋放出來,積極方面使人們得救、成為有希望及正義的。教會的使命就是參加天主的使命。宗教交談就是教會團體與其他宗教一起找尋宗教真理、宗教信仰。沒有一個宗教敢說對「真理」已經完全認識,所以宗教間要彼此溝通、交流尋找宗教真理,這可說天主的國來臨,所以這也是教宗所謂宗教交談是教會完成使命的一條路。

宗教交談的反省:

a.人性基礎:宗教交談事實上也是建立在人性上基礎上,尋找真理與人性的權利。並且要在行動中去實現它。任何一個宗教都宣稱對所謂的終極的真理還沒有完全認識清楚,因此也有義務用所有的方法去尋找真理,而宗教交談就是不同的宗教在一起尋找宗教真理的一種方式,這建立在人性基礎上。

b.宗教的使命:由宗教的歷史來看,尤其是在西方,天主教與其他宗教並不是常常交談,而是戰爭,這為人類造成了許多痛苦。宗教間應藉著彼此交談與合作,來建立關係。

c.條件或態度:宗教交談是不同宗教在平等的地位上交談,不是要歸化對方。大家有一共識:真正的宗教真理超過我這個宗教團體,我的宗教還不是完全的真理。因此宗教交談不是宣講,不是將自己的宗教真理向對方陳述,而是謙虛的分享與聆聽。

d.不同種類:-生活上的交談,不同宗教的信徒大家在信仰中一起和平地生活。

-工作和事業上的交談與合作。

-靈修上的交談,是宗教經驗的交談;即一群有信仰的人,在一起分享祈 禱經驗、分享修持上的經驗。為專家們,還有道理的交談。

二、教會大學的特色與使命面對宗教交談


⑴「天主教大學憲章」中說明教會大學服務的使命:1.為教會和社會服務2.牧靈工作3.福音與文化交談4.福傳工作。


⑵ 「天主教大學憲章」有關使命之實踐,應當標榜與推動宗教交談;至少在宗教多元地區的東方世界特別應當如此。文化與宗教密不可分;福音與文化交談,無法不與其他宗教交談,甚至推動其他宗教之間的交談。

首先從文化交談來看,在東方背景中文化與宗教常是不可分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指出其民族精神的方向,或是開放的或是封閉的。文化與宗教雖然是不同的觀念,但在文化下常有所謂的推動力,使文化走向某個方向,這常是宗教。即使現代或後現代的文化,是一消費、享樂的文化,然而在這種經濟主義的文化下也有反宗教的思想,或在這種文化中有了所謂的宗教代替品,即把經濟主義、享樂主義當作宗教,因此宗教與文化事實上是密不可分的。


  教會大學的使命之一是與文化交談,如要與文化深入交談,必須走上文化與宗教交談之道,有時候甚至必須具批判性的。福音本地化是使福音進到文化中,淨化與提昇本地的文化,並且製造氣氛使天主教大學登高一呼推動文化復興或改革。這種福音或宗教與文化交談,確是教會大學的使命。但這使命的完成,可藉宗教交談與合作,因為宗教之間具有不少共同的價值觀。

⑷ 教會大學在台灣及東方多數地區,為了完成其大部分研究與教學工作,以及行政管理,無法滿全「天主教大學憲章」的要求:教友在教會大學教師中應佔總人數的一半。這在西方國家也許可能做到,但在台灣極難。事實上,目前輔大的教友教職員人數所佔的比例十分之一都不到。換個角度來說,現在天主教教友的人數如此少,我們可將宗教信仰放寬,包括不同的宗教。在教會大學中,如果要認真的去做一些事,透過與其他宗教交談是很好的路。對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面對大學的四個使命也是個挑戰。透過宗教交談至少使大家有某些程度的共識,有些大家共同可以使用的語言,共同的方向及表達對事情的要求。例如環保,天主教與佛教都各自有其對環保的概念。輔大為一所教會大學,不同宗教的教師嘗試從不同的立場提出有關環保的觀念達到共識。去年(八十一年)在輔大舉行的福傳牧靈會議上,曾提出能將這份大學憲章寫成為多宗教都能接觸的語言,而不是使其他宗教難以接受的天主教的語言。將天主教的語言翻譯成一般宗教性的語言,也許是特別需要的。


 ⑸如果接受宗教交談,無形中使天主教大學的使命,不單是天主教徒在實行,而是與其他宗教徒一起來完成。

三、教會大學的牧靈工作與宗教交談


 ⑴澄清:教會大學是一個教會團體,它的使命基本上只有一個,可以稱之為福傳使命,更加正確地說它是教會福傳使命的一個途徑。不過教會大學的基本使命,自它服務的人物而論,有教會與社會(包括大學裡的學生),尚有大學裡的天主教友(牧靈工作);自它作為教育與學術機構而論,它接觸的角度是文化,作為在多宗教世界中,可以加上宗教(宗教與文化);自它所持的真理或所求傳授的真理而論,該是福傳,以上的各面構成大學,作為教會使命途徑之一的特點。

⑵ 這裡特別提出的是教會大學中的牧靈工作:

1.大學牧靈是教會大學的責任,其特色是學校牧靈。

2.按照「天主教大學憲章」:

A.大學牧靈特殊地為教友團體的信仰與大學生活整合:

 a.聖事生活使逾越奧跡表達於學校生活與工作中;

 b.學習教會訓導,並引入大學中;

 c.共同反省與祈禱,為教會大學使命的實現。

B.鼓勵教友注意校內與校外貧病受苦者,促進正義。

C.培育教友學生:

 a.參與教會活動;

 b.認識婚姻與家庭生活的價值;

 c.司鐸與修會生活的重要;

 d.投身於基督的熱誠。

3.按照台灣實際情況:

A.培育全校教友教職員的信仰,首先要讓他們認識宗教交談,與不同宗教人士合作的意義,並在自己職責中實行,這也是為大學使命的完成。

B.注意生活見証、宣講聖言,歸依與洗禮,這在東方非基督宗教中,該屬大學使命中的因素,雖然必須尊重其他教會或宗教團體的信仰。這又是「天主教大學憲章」由於西方環境而所沒有提出的。但即使在台灣環境中,這並非使命中最應注意的。不過,去實踐它的更好該是以教會大學中的牧靈團體名義,不是以教會大學的教育與研究團體的名義。因為大學不是傳教的團體,而是另一種實踐使命的方式。大學中的牧靈團體,一方面培育宗教交談,另一方面宣講歸化。

  根據以上所說,教會學校中的牧靈工作歸根究底也是朝向教會學校的使命、福傳使命。至於其主導者,該是宗教輔導處了。

<摘自《見証月刊》1994年2月號 23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