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

台南天主教碧岳牧靈中心.2001年11月16日 ~ 18日

攜 手 成 長

黃敏正神父

前言

  生命是上天所賜最美的禮物。有一則比喻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每一個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

  當有一天你帶著五隻動物: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及狗到一原始森林探險。由於環境越來越險惡,你必須一一將這些動物放走。想一想,你會最先讓那一種動物離去?將那一種動物留到最後才放牠走?請排出先後次序,並說明理由。

  在一次活動中,統計上述結果,有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先讓孔雀離去,因為牠對此環境難適應且對人沒有幫助,而老虎或狗留到最後才放走;只有不到一成的人把孔雀留在最後,因為牠需要保護,對險惡的環境無法適應。是珍惜孔雀。

  如果我們認為生命就是上天所賜最美的禮物,抉擇就不一樣了。

一、認識生命:

  1. 自我素描-陰影與潛能

  2. 生命之鑰-一條歸根的生命之路

  3. 同心圓的生命觀

  人的潛能非常豐富,但終其一生,真正發揮出來的不到一成。如果能打開生命的鑰匙,認識生命的意義,以生命根源為核心,向四面八方發展,就能把生命潛能充分發展出來。

二、 連連看,連出生活箴言!

  •  人生之最
    最大的阻礙   小孩
    最美麗的一天  寬恕
    最容易的事   工作
    最大的錯誤   愛情
    最大的缺陷   通情理
    最好的消遣   怕懼
    最大的失敗   今天
    最好的老師   微笑
    最大的需要   放棄
    最卑鄙的情感  失望
    最美麗的禮品  自私
    最有效的武器  犯錯
    最美麗的東西  嫉妒

  •  人生之常 
    常懷戀愛  之好   常投對方  之蜜
    常保新婚  之心   常負教子  之詞
    常守堅貞  之愛   常相體諒  之操
    常存感激  之情   常用誠懇  之惡
    常容對方  之意   常回尊重  之責

  •  莫生氣
    人生就像    在一起
    因為有緣    發脾氣
    相扶到老    好伴侶
    是否更該    誰如意
    為了小事    一場戲
    回頭想想    不要比
    別人生氣    才相聚
    氣出病來    不容易
    我若氣死    由他去
    況且傷神    去珍惜
    鄰居親朋    又何必
    兒孫瑣事    又費力
    吃苦享樂    我不氣
    神仙羨慕    沒人替

  •  現代生活十則
    嘴巴 大一點  理由 多一點
    腦筋 少一點  肚量 甜一點
    行動 多一點  脾氣 快一點
    效率 小一點  說話 高一點
    做事 活一點  微笑 輕一點


人 際 之 妙

黃敏正神父

一、人際關係縱橫談

 史丹福研究中心:你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係。

 國際羅勃‧海扶公司:員工離職,34%因為成績未被認同或讚揚,29% 因低薪,13%職權混淆,8%人事衝突。

 行為研究:成功20%來自智商,80%來自其他因素,主要是情感智慧(EQ)。

 95%被解僱的員工,是因人際關係差勁,5%因技術能力低落。


二、人際關係名言

  羅斯福說: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洛克斐勒說:我付高薪給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遠超日光之下任何其他能力。

  保羅蓋帝說:一個主管,不管他擁有多少知識,如果他不能帶動人完成使命,他便毫無價值。


三、良好人際關係的七項紅利

 人脈網路成為你很有價值的資源。

 你有機會成為優秀的領袖,人們樂意協助你。

 你能把智慧、精力集中在創造性的建設。憂煩、緊張的人際關係常把情感力量消耗殆盡。

 你對自己較有自信,自我形象較佳。

 與你同事的人生產力較高。

 你會是快樂的人,心理比較健康。

 你擁有較佳的成功機會。


四、你跟自己的關係,如何影響你跟別人的關係

(低自我形象所引發的七個心理座標轉移症)

 看別人驕傲   其實是自己自卑

 懷疑別人排斥  其實是不能接納自己

 論斷別人    其實是缺乏自我肯定

 玩弄別人感情  其實是自己情感受過傷害

 喜歡糾正別人  其實是掩飾自己弱點

 看別人霸道   其實是自己懼怕權威

 諂媚討好別人  其實是缺乏自信


五、贏家與輸家的差異

         輸家        贏家

看周圍的人  是競爭者      是幫助者

看敵人    是一種威脅     是一種考驗

看上司    是討厭的工頭    是可敬的教練

看對手    是摩擦的來源    是靈感的來源

看異己份子  是一種對立     是一種差異

看抱怨者   是問題人物     是有特別需要的人

看父母    是上一代的古董   是這一代的導師

看雇工    是公司賺錢的機器  是公司的家庭成員


六、內在自我形象與外在人際關係之間的對應關係

 你真誠地自我肯定,你就更有雅量肯定別人。

 你真誠地愛自己,你就更能真誠地愛別人。

 你擁有自尊,你就更能尊重別人的自尊。

 你真誠地接納自己,你就更能真誠地接納別人。

(取自網路資料)

認識生命、活出喜悅

明光法師

生命是什麼?我們的營長黃神父敏正已經在開營式中為我們表達了:「生命是上天所賜最美好的禮物。」因此如何認識生命的美好,活出生命的美好,這是很重要的課題。

  有一次,佛陀帶領阿難等幾位弟子,從一個城市走向另一個城市。在途中,佛陀看到路旁有一堆枯骨,佛陀突然停止腳步,向這堆枯骨頂禮。在旁的阿難看了覺得很奇怪,於是向佛陀請示:「佛陀啊!您是大徹大悟、至尊無上的佛陀,為什麼要向路旁的這堆枯骨頂禮呢?」佛陀告訴阿難:「這堆枯骨,有可能是我多生多世父母親的枯骨,因此我向他們頂禮。」接著佛陀告訴阿難:「人在世,男的整衣束髮,女的擦胭脂口紅,一看就可以知道誰是男、誰是女。你看這堆枯骨,哪些是男的?哪些是女的?」阿難請示佛陀應如何分辨,佛陀答:「骨質色澤較白且重,屬於男的;骨質色澤較黑且輕,屬於女的。」阿難問為什麼會如此?佛陀回答:「若是男子,入於寺院,聽講經律,禮拜三寶,念佛名號,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間女人,短於智力,易溺於情。生男育女,認為天職;每生一孩,賴乳養命。乳由血變,每孩飲母八斛四斗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現黑色,其量亦輕。」

  阿難聞後,痛割於心,垂淚悲泣,請示佛陀:「母之恩德,如何報答?」佛告阿難:「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解說: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在母胎時,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母懷胎,第二月中,恰如凝酥。第三月中猶如凝血。第四月中,稍作人形。第五月中,兒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為五?頭為一胞,兩肘兩膝,各為一胞,共成五胞。第六月中,兒在母腹,六精齊開,何者為六?眼、耳、鼻、舌、身、意為六精。第七月中,兒在母腹,生成骨節三百六十;及生毛孔,八萬四千。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五竅。第九月中,兒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質:桃梨蒜果,五穀精華。其母身中,生臟向下,熟臟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聳出。山有三名:一號須彌,二號業山,三號血山。此設喻山,一度崩來,化為一條,母血凝成胎兒食料。母懷胎時,第十月中,孩兒全體,一一完成,方及降生。倘兒決為五逆之子:破損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胯骨;如千刀攪,又彷彿萬刃攢心。

  如斯重苦,出生此兒。更分晰言,尚有十恩: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迴乾就濕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

  大悲大智的佛陀為阿難等弟子開示嬰兒在母胎裡十月乃至誕生的艱辛成長過程,以及母親對兒女有十重深恩。所以為人,首先要學會感恩,第一要感念父母生養之恩。除了父母,我們要感恩的還有很多,像師長的教導、國家的栽培、眾生的成就、萬物的滋養等,我們都要感恩。

  記得十年前,在台北召開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五屆大會,大會中,我負責接待國外代表。有一天,用早餐時,有位來自印尼的高僧,他的頭髮白白,留有長長的鬍子,他和我們幾位年輕的僧伽在一起用餐,快用完吃水果時,他問我們一個問題:「Are you happy?(你快樂嗎?)」現在,我也來問大家:「Are you happy你快樂嗎?」我們幾位年輕僧伽也像諸位一樣,有的很快回答:「Yes, I am. 」有的則保持沉默,稍後這位印尼高僧向我們說了一句話「I live, I am happy.」(我活著,我便是快樂。)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了哲理。大家想一想,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為什麼能夠活在這個世上?什麼因素條件讓我活在這個世上?如果我們靜靜深入思索這個問題,相信我們大家就會明白:我們活著,我們要感恩的事物很多,沒有陽光,我們不能活;沒有空氣、水,我們不能活;沒有大地,我們不能活;沒有植物、動物,也不能活;動物與植物沒有地球,也不能活。

  佛教有一句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說明了有情眾生與無情的山河大地器世界是息息相關的。有一首歌「陽光和小雨」大家都聽過,現在我們一起來唱:「如果有一天,陽光不見了,世界會變冷,什麼也看不到。如果有一天,小雨不見了,溪河不再流,花兒也凋謝了。因為在我們心中,藏有一份愛。愛就是陽光,愛就是小雨;陽光和小雨,離不開我和你。」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懂得感恩,自然就會精進,充實自己,以期能散發生命的光與熱,奉獻於社會,服務於大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們來自恩慈,我們要活出恩慈,大慈與眾生樂,大悲拔眾生苦。

  最後,願以德蕾莎修女的話與大家共勉:「沉默的果實是祈禱,祈禱的果實是信仰,信仰的果實是愛心,愛心的果實是服務,服務的果實是和平。」讓我們一起來認識生命的美好,常懷感恩心,活出生命的喜悅!


我要成為怎樣的人?

吳子清修女

生命成長的點點滴滴,我們都已經歷很多的辛酸甘苦、喜怒哀樂。它們也塑造出每人不同的「感情世界」,這「感情世界」是多元的、多變的,陪伴我們走過每一天。

  從「我要成為怎樣的人?」出發,較能更積極地思考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這也是自我認識的另一思維方向。

  創意自畫:從自創繪畫中,可以瞭解自己的心性傾向,從而體察生命的特質。

  每個人都是與其他個體息息相關,密切關聯的。在人際網中相互吸引、排斥、來往、共融。

  每人都在不斷地自我超越,以達到更高形式的自我實現與自我再造。

  雖然四周的環境可以影響,也可能阻礙,但是「我要成為怎樣的人?」自己可以規畫。

  從繪圖裡可以學習欣賞自我、肯定自我,因而欣賞每個獨特的個體。


因為沒有溝、所以不用通

釋淨耀法師

一、踏出真心的第一步:

 真的嗎?…然後呢?(這樣故事才能發展下去)

 如果我是你,我也會…(釋放出瞭解的訊息)

 你覺得我能為你做什麼?會讓你更舒服一些?(負責的態度)

 你知道,我真的很愛你嗎?(送出關懷與祝福)

二、有問題立刻解決:

  有問題一定要想辦法用誠懇、溫和、不傷害對方的方式溝通、解決,千萬不要用沉默的方式來處理每個階段的人生危機。例如:夫妻失和、婆媳不睦、兄弟疏遠、親子冷淡等,日積月累勉強壓抑的結果,問題終會爆發,但也因為承受不起,而難以收拾。

三、自己改變,世界就會改變:

  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快樂,看著別人老是不順眼,總是看到一大堆缺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希望他能改一改。」這種要求別人改變的念頭,就是爭吵的主因和痛苦的來源。其實,要求別人倒不如先改變自己來得快又好。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人生際遇和價值觀,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硬要別人接受你的看法。

  記住,縮小自己,就能調和對方。自己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只有周圍的人都幸福,自己才會真正快樂。

四、知足常樂:

  愛發牢騷的人,不但惹人討厭,自己也不快樂。如果能用感謝取代牢騷,凡事只看好的一面,凡事感謝,凡事讚美,你漸漸會發現真正值得感謝、讚美的事,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們經常忘了已經擁有的東西,只想到我們沒有的東西,無形中對身心造成很大的負擔及傷害。所謂知足常樂,其實就是一種養生之道。

五、 寬容的愛:

  寬容的愛使你只看到別人的好,進而欣賞別人,也能更體會別人的難處,並包容他的缺點,進一步完全接納他。今天,試著把過去對別人的一些誤解或成見拋開,不帶任何批判的眼光,只用接納及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不批評別人,不譴責別人。只有這樣經常學習去寬容,我們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也會發覺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麼可愛。

六、放輕鬆,想開點:

  你知道嗎?很多疾病都是因為精神上的挫折、壓力、或過度緊張、或怨恨別人而引起的。相反的,有許多疾病都是在真誠地感謝、深切地懺悔或完全放下之後,不藥而癒。你希望身體健康嗎?建議你,放輕鬆,想開點。凡事不必要求十全十美,更不要苛求別人。

  你心中如果有「我非這樣不可」、「你非那樣不行」等念頭,就像層層的枷鎖,把自己和周圍的人弄得動彈不得。放下它們,你才會活得歡喜自在。

七、原諒別人:

  原諒別人,不但自己的傷痛或疾病會好。更重要的是,你的心得到了解放。為了讓自己更健康、更快樂、更自由,如果你正在憎恨誰,請你一定要原諒他才好。恨人的比被恨的更痛苦,你所背負的怨氣,會把你壓垮、整慘。

  原諒對方之後,心就會忽然平靜下來,如果能夠進一步祝福或感謝對方,那恭喜你了,你已經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下次當你開始生某人氣的時候,建議你認真地唸下面的祈禱文二十一遍:「我不是一個愛生氣的傻瓜,我是佛弟子,心中充滿著愛,眼中只見到別人的好,不但心胸寬大,而且包容力也特別強。無論是誰,做了多少傷害我的事,我都能原諒他。」

八、眾生:

  世間上許多事情,都不會是如意的,我們常有求不得的感慨,更有愛別離的痛苦。但人的感情,也有其可愛的一面。明知不可得,而不肯捨下;明知必會分離,仍要去愛;明知不可為,卻偏偏要做;明知是痛苦的根源,卻願意為愛而付出代價;人是愚癡的嗎?

  很多人總是在人家面前,對某人大事恭維與讚美,當這個人一走開了,就立刻惡言相加,甚至挖對方的缺點、隱私,來嘲笑他。

  要知道,每個人其實都是很怕被批評,別人罵我們,指責我們,可能真的是我們不對,需要檢討。但是,同樣的,批評別人也表示自己不夠光明。這種違反愛的行為,使得佛與他的溝通管道堵住了,也是他不能與天地萬物調和的證明。

  所以,要學習放寬心胸,不以批評別人為滿足。當一個人完全停止在背後說人壞話的惡習後,運氣一定會好轉,他的各方資產及助力也一定會明顯增加,因為當一個人與天地萬物和解時,佛的智慧、光明與愛就會源源不絕地流入,一切都會更順利、更圓滿!

  各位親愛的朋友:放開你的雙手,擁抱世界吧!只有當你完全不設防時,你才不會被傷害。只有當你從不感覺被傷害時,你才不會傷害別人。只有當人與人都不再彼此傷害時,世界才會真正淨化。


孩子有耳無嘴?

黃慧娟修女

何謂溝通?

 溝通是一種機會:

溝通給我們一個機會去感受彼此的友誼、和睦與愉快。

 溝通是一種見證:

語言表達我們內心最真誠的感情,所以溝通見證我們的心口合一、言行一致。

 溝通是一種態度:

溝通靠的不是語言,需要謙遜、開放、分享、聆聽的態度,只有虛懷若谷的人才善於聆聽,才能彼此欣賞,互相學習。

 溝通是一種行動:

溝通絕對不會只停留在語言,一起生活、一起合作、一起為更豐富的生命努力,是溝通的必然結果。

與誰溝通?

  溝通是一種「交心」的行為,是意見的交流,是學習別人的好處,是指向更和諧、愉快的生活。所以願意真誠表達自己的人,願意分享彼此不同的人,願意學習別人好處的人,才是可以與之溝通的人。

如何溝通?

  思想、語言、行為、表情等,都是溝通的工具;生日、節日、卡片、禮物等都是溝通的媒介;聆聽、謙遜、欣賞對方、願意學習等,是溝通的態度。

何時溝通?

  意見相左時,誤會懷疑時,訊息不足時,情況曖昧不明時,我們都需要溝通。「不要含怒到日落」,意思是有問題要及時解決,馬上談開,不讓不明的情緒在心裡發酵,產生更多的負面效果。

溝通萬能?

  溝通不是妥協、折衷、討好、文飾或自我放棄,溝通也不是勸服別人,或與人較勁。一味討好,無法溝通;開口只為證明自己,也將使溝通無門。別相信溝通萬能,碰到某些人確實有溝而不通的時候,只好避開。「真理越辯越明」有時候並不適用,忍耐一下,尋找適當機會,才是上策。

結論

  在家,我們當家長的,面對孩子,常以教導者自居。「你不懂,我教你。」所以常常對孩子說:「孩子有耳無嘴。」只許他們聽,不許他們講,單向不是溝通。當你不與孩子溝通,不聽聽他們的心聲時,想想,他們會到哪裡去傾吐心聲呢?

  以教導者自居,就讓我們失去謙遜受教的心態,失去瞭解孩子思想、觀念、態度的機會,不能瞭解他們,不接受他們可以不同,又如何教導他們?


天、人、物、我

熊名昭校長

生命教育之特性:

  生命教育不是從「量」上觀察生命的成果,而是從「質」上觀察、評估、學習及努力的目標,因此我們特別看重生命的「層級性」、「普遍性」、「超越性」及「責任性」的意義。

層級性:

  從大處而言,就是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發展成無限生命;從小而言,則是在有限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能有適性的發展。

普遍性:

  生命的目的在成就其偉大,在使其竭盡所能、無所不能地發展。因此,培養生命中的尊嚴及尊重,建立每個人都可適性發展的環境,使生命在發展的每個階段中,都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

超越性:

  每個人的生命均有其獨立性、獨特性與超越性;如果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提振生命的獨立性,則生命的盎然生氣會被摧折。同樣的,生命的獨特性不加以尊重的話,將使每個生命的自體發展受到限制;而每個生命成為相似,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培養生命的思考力及判斷力,乃是使生命可以獨立於制度及文化之外,建構更偉大的生命體系。

責任性:

  生命教育主要是教導「向生命本身負責」,生命的學習是在於培養及尊重生命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由於生命本身擁有無限的可能及向無限發展的特質,因此,生命教育的實質內容,是在培養每一生命都有主動的能力,為生命的發展負責,而不是把一己的生命限制在某些制度與文化框架中,以為只要完成社會及制度的要求,生命的責任就算達成。

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乃上天所賜,我們深切體會到一切生命的發展,一切與生命相遇的關係,都是由生命自身開始,並由此開展出與「天、人、物、我」關係的幅度。

【取材節錄自輔仁大學黎建球教授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

 認識生命:探索及認識生命意義,善處生命的每個困難,掌握生命的方向。

 尊重生命:尊重宇宙萬物的生命,把握生命的每個緣分,建立和好的人生。

 珍惜生命:珍惜生命是獨一無二,感恩生命的每個時刻,追求生命的圓滿。

 欣賞生命:經過努力的生命最美,接納生命的每個改變,活出生命的色彩。

在此內涵下,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做到:

 愛惜自我:尊重、接納獨一無二的自我生命,肯定、超越自我的無限潛能。

 疼惜他人:體認他人的生命和我一樣受尊重與敬畏,以愛建立群己關係。

 珍惜萬物:宇宙萬物與人類生命息息相關,應彼此尊重,並珍惜保護。

 敬惜上天:敬畏上天創立宇宙萬物,常懷感恩之心,盡力維護世界和平。

親愛的家長:

  陪伴孩子是一種生命的互動  

你可以形塑生命,你自己也會再成長;

你可以充滿信心,也將信心帶給別人;

你可以堅定信念,點燃孩子的生命力;

  我們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決定它的寬度;為了對孩子的一份愛及渴望,各位家長!讓我們一起為「生命教育」盡一份心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