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南投.埔里玉佛寺.1995年10月28日 ~ 31日

序言

宗教間可以合作,一起唸經祈禱、一起研習嗎?可以的。繼今年元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佛教慈濟功德會與天主教首次在花蓮合辦「社會工作研討會」,以雙方的社會工作經驗為交談焦點,作心得分享與溝通,這是國內佛教與天主教首次以具体行動,表達了兩大宗教間的包容與尊重;八月十二日至十五日,在彰化靜山舉辦的「佛教與天主教關懷家庭研習營」,就是兩個成功的範例。

  今年是國際家庭年,「關懷家庭」是所有人都關心的事,中國人關心、外國人關心;佛教關心、天主教關心;雖然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敬拜的神衹不同,但對家庭的「關懷」沒有不同。佛教、天主教儘管禮儀的形式不同、經典不同,但為善的心,沒有不同。這次關懷家庭的研習,在兩個教派共同推動下,敞開心胸、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作了一次美好的共融。在研習中,佛教的法師、信徒參加天主教的彌撒感恩大祭,天主教的主教、修女、教友參加佛教的早課、晚課,大家更「創造」了共同的禱詞:「天主保祐,阿彌陀佛」,彼此問安,彼此祝福。

  在四天的研習中,二十三對佛教與天主教家庭混合編成五個小組,共同討論家庭問題;大家共同的心聲是「有信仰的愛」,家庭培養愛心,愛心造福家庭,信仰發揮愛心,愛心鞏固信仰。二十三對家庭分不出那一家是佛教、那一家是天主教。天主教的十誡與佛教家庭的五戒,雖然條文不同,戒規幾乎是相同的,真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總結的報告中,各組一致的認為,這種活動不僅很成功,而且很重要,希望能繼續辦理,擴大辦理。

  四天我全程參與,我体驗到互敬是和諧的基礎,愛是共同的經典,有瞭解,就有共融。我祝福,也希望這次佛教,天主教關懷家庭的研習,已經成為兩教密切的共融,帶動更多更廣的合作與共融。


1994.08


宗教信仰與家庭生活

鍾司長福山

壹、前言:

  近幾年佛教與天主教都能體驗社會的脈動、配合大環境的需要,共同舉辦各種活動。今天佛教和天主教所舉辦的『第二屆佛教與天主教關懷家庭研習營』對家庭的穩定及社會的祥和具有深遠的意義。

  受邀參加此次宗教間合作的盛事,個人深感榮幸;並藉此『宗教信仰與家庭生活』之主題,除了向大家闡明政府對國人宗教信仰所持的態度外並對關懷個人權益及社會和諧所做的努力。

貳、宗教的定義:

  宗教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最高表現,也是人類文化最高的創造成果之一。它對於宇宙與人生提出一套整體性闡述,並有一整套提昇人性的修養方法,使人肯定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人能勇於面對生、老、病、死,有所安身立命,使生命豐實。按所謂宗教乃是「有所宗以為教也」(辭海),也是「以神道設教而設立誡約,使人崇拜信仰者也」(辭源)。再從實質涵義來說:(牛津大字典)界定為:「宗教是人類對於一種不可見的超人力量的承認,這種力量控制著人類的命運,人類對它服從,敬畏與崇拜」。

  從宗教學的觀點而言,宗教有廣狹二義:狹義的宗教指凡是有「超自然」或神存在的信仰系統才是宗教,而廣義的宗教則認為一個社會裡針對終極關懷(指對人生、社群、道德、宇宙存在諸方面終極意義的追尋)所衍生的思想信仰與行為系統都可算是宗教。宗教使人承認它與超越者(神)存在著某種關係。這種天人之精神關係具有客觀及主觀兩因素:客觀的因素是1.理論的(教義)2.實踐的(教規)3.熱情的(教儀),簡單的說,所謂宗教應有一套讓人誠信的教義、一套讓信者遵行不踰的教規以及一套足以激發信徒產生一種無上虔誠強烈情感以效忠此教的教義。主觀的因素是人的理智的承認,及意志的遵從。也就是人因為信仰而產生崇敬而甘願服侍的心理。

參、宗教的功能:

  宗教的功能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約有下列的幾項功能(依據謝高橋著社會學)

 一、提供精神的支持與慰藉

   當人在危難無助時,往往會以祈禱、默念神明保佑,藉以產生信心,或是在遭逢不幸時以唱聖歌或誦念佛號得到慰藉。

 二、加強道德秩序

   傳教者在宣教時對信徒或教徒以宗教教義的戒律來維護道德秩序,像基督教戒殺人、戒作不道德的事、佛教戒貪瞋癡、天主教主張以愛心關懷全人類等都是。

 三、社會控制的功能

   宗教以教義、戒律及儀規來約束教徒的行為,同時規範他們不能偏離法律及社會道德的範圍,這便是一種社會控制的功能,因此許多人在參加宗教儀式或活動時會收歛自己的行為,跟隨著祈禱、默念,自然而然的融合於宗教活動的氣氛中。

 四、預言的功能

   佛、道教及西方的宗教都相信宗教預言的功能,所以佛教講因果循環、善惡報應,基督教講先知的預言,令信徒或教徒由信仰產生敬畏,而不敢逾越自己的行為發揮了預言的功能。

 五、提供認同

   同一宗教信仰的信徒或教徒,因為彼此對教義的認知與共識而產生認同,因為認同而互相團結,彼此照顧,這就是一種認同的功能。

  正信的宗教莫不以救世、救人為宣傳的宗旨,因此有的宗教強調神愛世人,有的則主張普渡眾生,凡是正信的宗教,不但能在人們遭遇挫折憂傷的時候,給予精神的支柱,產生使人繼續求生存的功能;也能凝聚群眾、團結民心,產生社會整合的功能;更能透過經典研讀宗教儀式的表現,而體認先聖先哲的偉大,產生仰慕學習之志,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淨化人類的心靈,發揮宗教道德認知轉化世俗的功能。所以宗教對社會治安,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因此西方人士常以星期天上教堂人數的多少做為一個地方社會秩序好壞的指標,上教堂人士多即代表該地方社會秩序良好,國人也有類似的看法,那就是我們對於某個人或是某個家庭,認為他或他們一家人對某種正信的宗教信仰很虔誠,通常我們會對於他們抱持著一種較為友善的看法,因為我們總是覺得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是壞人,就像一句廣告詞說的:「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基於正信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所以「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應該是不會變壞的」。

  這些功能的發揮係經由弘揚教義,教化民心,慈善行動,文化公益事業進行中達成。此外,宗教信仰,有助於正確人生的啟迪,滿足心靈之需要,維持內心的寧靜與調和,而為人類精神生活活力的主要泉源,不但幫助個人體認生命與生活的價值意義,並且對美化人生,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肆、宗教信仰與家庭生活的功能:

  宗教信仰是屬於精神層面的產物,所以家庭中長幼、尊卑、夫婦、親子間關係,往往因共同的信仰,接受同樣的啟示與薰陶,得以美化家庭生活,同時由於宗教教義的導引,提供共同奮鬥的理想與目標,因此在家庭生活方面,可以促進家庭和樂,調和親子 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它還有以下幾項功能:

 一、認知的功能

  本項功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礎上,宗教自終極世界的角度啟示家庭的意義。認為夫婦之間的結合是神明的手工,所謂天作之合;生命是創造者的恩賜,因此嬰兒的來臨是神的祝福,並賦與教養的使命。

  每個家庭藉由宗教信仰的認知,對於促進家庭和諧,帶動整個家庭成員觀念、思想與行動目標的一致,對於家庭生活的美滿幸福頗具助益。

 二、整合的功能

  自夫婦締結婚約開始,宗教即有為建立幸福家庭的各種禮儀和祈禱,譬如婚禮之中,雙方拜天地、祭祖先、心靈互通,肯定這是神聖的結合。信徒夫妻如果每天雙雙共同祈禱,一心一體結合於神明的愛中,雙方在婚姻的道路上,將日益密切。  

  宗教在中國家庭中有很大的整合功能。如每年歲尾,家庭成員的團聚;家庭團體的娛樂活動,藉由宗教的意識與儀式而舉行,像清明祭祖掃墓、端午節賽龍船、中秋團圓等。宗教的整合功能,西方和中國都相同,西方聖誕節的家庭聚會,應是家庭在宗教氣氛中,團聚的高潮。

 三、生存的功能

  家庭中夫妻之間及親子之間,或因性格、或因代溝,而造成不和、爭吵,甚至瀕臨破裂。或因外在環境、事業失敗、考試落第,形成家庭危機和不安。此時倫理規律的約束,血緣關係的親密,固然有助超越困難,使家庭繼續生存,衝破阻礙再次建立起來;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宗教力量更能增加家庭的生存功能,那就是閤家經由祈禱、參拜產生信心,信賴上蒼,彼此忍受,共同支持家庭的生存。此等保護家庭的生存,僅是宗教的消極功能,更加重要的是提昇家庭的生活品質。為此宗教鼓勵家庭按照信仰清除貪念,發展聖德,則不難成為理想的夫妻與父母子女了。

  宗教對於家庭的認知、整合和生存的功能,尚能擴大及於社會。今天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社會中,家庭問題嚴重得可怕、離婚、分居、弒夫、殺妻、青少年吸毒、飆車、殺人、未婚媽媽等,顯出家庭倫理失落了基本的安定因子。所幸宗教面對這些現象,自有一股來自終極世界的信仰力量,肯定家庭的意義、婚姻的美妙、生命的尊貴。

  根據內政部民國八十二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萬人中即有十四.五對夫婦離婚,另或有未經法律程序分居的怨偶或更多,離婚再婚者,固然不見得會幸福,但也可能影響或拆散另一個家庭,如此,連鎖反應如同引爆原子彈的威力,對社會造成莫大的傷害,這種現象也普遍存於當今社會。我們都知道夫婦離婚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致命傷,不但雙方當事人痛苦,就連小孩子也要忍受親子離異的痛苦,因此導致許多單親家庭衍生更多社會問題。當人經由宗教再度看社會與人生,一切會變得較為可愛,更有包容力。如此必有助於改善家庭成員間彼此的關係,促使家庭更為和諧、平順,減少離婚事件的發生,單親家庭的存在。

  總之,家庭與宗教自古以來,密切相連,今日家庭己經充分世俗化。不過宗教對家庭的信念,仍舊是維繫家庭倫理的一股力量。

伍、現代人對宗教信仰應有的態度:

 一、誠信而不迷信

  近年來,台灣社會富足繁榮以及多元化發展的結果,衍生了一些有目共睹的亂象,不守法、貪近利、自私冷漠、暴戾成性、個人權利意識高漲,抗爭事件不斷發生,造成生活中的許多不便與困擾。現代人更因物質生活的過度享受,而在精神生活上更顯得空虛,因此尋求宗教信仰的寄託較以往更為殷切,於是許多人在信仰的行為上往往易於產生偏差,最明顯的是人云亦云,道聽塗說,過度依賴宗教的功能,凡事信賴宗教,認為宗教可以治病,可以解除危難,可以讓一些外遇的人回頭,可以讓人發財,可以 ...幾乎把宗教當成萬能,於是把某些宗教人士視為神袛,結果反而造成病人因延誤就醫而不治、危難沒有解除反而惹禍上身、有外遇的人從此一去不回頭,導致夫妻反目離婚。因此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是誠信而不迷信 ,以虔誠的祈禱、默念、愛心、祝福、關懷來取代凡事依賴神明的想法,或許就不會產生曾經發生過的許多因為宗教信仰過度迷信而導致被騙財、騙色、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劇發生。

 二、實踐教義學習寬容

  現代人對宗教最大的盲點就是只知儀式而不瞭解教義,有的人去朝山,知道三跪九叩,卻不知為何要三跪九叩,有的人上教堂,唱著聖歌,滿嘴博愛,出了教堂,卻為了小事和別人大打出手,為了鄰居的狗任意大小便,或是音響聲音妨礙到他,就興師問罪,將平常在寺廟或教堂開示的道理、教義完全拋到九宵雲外,所以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該先從實踐教義著手,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宗教教義,都是要他的信徒學習尊重、包容及友愛世人的,因此要家庭和樂、社會和諧,應該從這裡開始。

 三、出世是為了入世服務

  很多人最初信仰宗教,也許是因為厭倦紅塵俗事,或為了逃避現實的繁瑣、尋求解脫,而去皈依、剃度、奉獻或隱遁,但是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該是因為要入世,也就是要關心社會、世界,所以去皈依、奉獻、去拯救眾生,像佛教界的一些法師、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一貫道的點傳師,他們將取之於社會大眾的奉獻,用之於社會上需要幫助的民眾,或是以犧牲奉獻及服務的熱誠獻身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或藉著宣教的機會作淨化人心的工作,真正走出了寺廟、教會、教堂,所以現代人也應該以這種出世是為了入世服務的態度,去從事宗教信仰的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宗教教化的功能。

 四、內外雙修表裡一致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套由內而外的道理,把內在的信仰化為外在的實際行動,也是一檥,不但要內外雙修,表裡一致,同時要由日常生活小節做起,譬如說有些人在外面熱心公益,從早到晚四處的去當義工,回到家裡,卻連一點小事都不願幫家裡做;有些太太到廟裡去打掃、洗濯,晨昏不停的忙碌,卻忘了家裡的先生、孩子也需要人照顧,這些作為都不能算是真正發心為善,也違背了宗教信仰的本旨,因為最需要幫助的人就在自己身邊,自己家庭照顧不週,家庭問題也可能演變為社會問題,所以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應該是內外雙修、表裡一致,從自己的身邊做起,才能夠發揮宗教信仰對家庭的真正功能。

陸、現代人如何以宗教信仰美化家庭生活:

 一、由宗教信仰體認感恩惜福

  西方人曾將今天比喻為「不滿的時代」似乎大家對既得的一切,永遠不滿。每個人都在用羡慕或嫉妒的眼光,張望他人的財富、地位與享受,因此現人往往有許多不滿,有許多怨恨,怨恨自己的命運不好,怨恨別人的機會比他好,不滿自己享受比不上別人,不滿周圍的事事物物,而宗教信仰就是教人認知感恩惜福,像佛教教人要惜福惜緣,道教要人順符自然,保守天理,基督教的感謝主恩,天主教的感謝天主,回教的信真主事前所制定好、壞、禍、福等事,都是教導信徒或教徒要感恩惜福,假如每個人都能感恩惜福,那麼夫婦、兄弟、親子間爭執不愉快必然難以發生,家庭自然和樂。

 二、由宗教信仰培養熱情寬厚的個性

  現代人由於居住在水泥森林中, 都市地區的公寓大廈,隔一道牆或隔一層樓的彼此平時不相認識,不打招呼,這種冷漠的人際關係,早已由少數變成多數;在交通擁擠的街道上往往因為車輛的碰撞或爭道,就互不相讓,打得頭破血流,甚至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動輒開槍動刀殺人或滅全家,整個社會充滿暴戾之氣。宗教的教義教人把社會的上的人,視為親友,因此在佛教以師兄、師姊尊稱自己的信徒,道教以道友、一貫道以道親、基督教、天主教以主內兄弟姊妹相稱呼,就是希望四海之內皆兄弟,平時要敦親睦鄰、守望相助,彼此能以寬厚的心情對待別人,假如每個人都能重燃熱情的火燄,以寬厚的心情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設想,那麼回到家裡必然會心平氣和,彼此為家庭成員的每個人設想,家庭生活的和諧將是必然的。

 三、宗教信仰提昇性靈修養

  目前有許多在大馬路上行駛的巴士、卡車、計程車、私家轎車,甚至摩托車上,都會在駕駛座上掛滿紅色的神明香火袋、平安符袋、十字架,乞求保平安,但是在開車上路時,卻爭先恐後,橫衝直撞,不遵守交通秩序;六合彩盛行時,許多神壇與小廟甚至古墓都擠滿了尋求明牌的人,等開獎後「不靈驗」的神明慘遭斷臂毀肢,棄置荒野,這些濫用宗教信仰的行為,把宗教信仰世俗化、功利化的情況下,對宗教需求只停留在佩靈符、求神明,為個人求名求利求生存,而不知仰體神明敬拜對象偉大的德行,只看到宗教求生存的功能而忽略道德認知的功能,在在顯示了宗教信仰者的庸碌粗俗,假如每個人能夠認知宗教信仰對內在修為的重要,去人欲存天理,提昇性靈修養,必能使人的性靈更為淨化,精神生活自然提昇,家庭生活的品質將更為高尚典雅。

 四、由宗教信仰達成勸善教化的功能

  現代人都很注重休閒生活,因此往往會利用假日到各名勝地區去遊覽,遇到大廟小寺都有很多人會上前膜拜一番,祈求全家平安及會要求神明保佑,但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卻從不知檢點,約束自己,一旦離開寺廟、教堂,回到家裡,早把信仰、祈禱、許諾一事拋諸腦後,瞬間忘了舉頭三尺有神明,也忘了心中有佛,與主同在,照樣做一些侵犯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甚至在平時常為了小事和鄰居或家庭成員吵得不可開交,而宗教信仰經由認知和整合的功能,可以達到澈底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讓現代人從宗教信仰的本質中分辨善惡,瞭解積德行善、因果循環、輪迴轉世的涵意,來闡揚人性善念,如此每個人如果對人對事均存善念,家庭成員不會在外為非作歹,則對家庭自然會有強烈的責任心,家庭生活必然美滿幸福。

柒、結語:

  宗教對於個人而言,能讓人勇於面對痛苦與挫折、失敗與挑戰,不再因人世間的不如意而灰心喪志,這種超越的精神,是美化生活,支持生命的力量,使人在遭受痛苦、打擊和挫折,仍能堅忍不拔,不斷向上向善。而且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別人更清楚自己的限度,對於罪惡的可怕和良心的指責更為敏感,面對自己的過錯,他更能勇於認錯與懺悔。因此我們說宗教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它「勸人為善」、「勸人守法、守誡律」。像佛教講「輪迴、報應」、道教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眾生」的胸襟,基督教「勸人救贖世人、發揚博愛精神」、回教以信條為根本,「可蘭經」與聖人的訓示即為回教信條與法律的泉源,天理教宣揚「按照父母神意清掃心胸,努力淨化心靈」,一貫道闡揚「明五倫八德,啟發良知良能」,均能使犯罪防範於未然,消弭於無形,對於淨化人心,遏阻犯罪及安定社會具有正面及深遠的效果。

  今天是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層面急速變遷與發展,個人權利與社會和諧都是政府關懷的課題,在我們的國家憲法明定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因此我們樂於見到民眾尋得適合自己實際需要的宗教信仰,我們也本於宗教平等的理念尊重各種宗教發展,並盼望各宗教團體能充份發揮其立教本旨與功能,除弘揚教義推展教務及熱心興辦各種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外,並能發展出切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宗教禮儀,協助改革陋習,端正社會風俗,這不僅是個人之福,也將是整個社會之福。


天 主 教 的 女 性 觀

鄒逸蘭修女


感謝大家給我這個交流、學習的機會。第一次講這個題目,也是和佛教的朋友們一起;是三年半前在法光佛學研究所。那次是和基督長老教會一位女牧師一同被邀。當時一點概念也沒有,非常緊張。是因為要去對談,在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彼此相談甚歡,後來也仍有聯繫。這次接受邀請,也希望是更進一步的學習。

  天主教對婦女的觀點是什麼呢?大概不只一種。講到天主教,就令人想到「傳統」。天主教的傳統不僅從教會建立時(也就是歷史中的耶穌離世時)開始;時處猶太,在初期教會成形的新約聖經,也引用了許多舊約(希伯來聖經)的教導。耶穌的啟示,雖然是超越時、空、文化與國界的,但在當時他仍是以猶太人的身分、猶太人的方式、猶太人的觀念來表達給他們聽。

  另外,天主教從猶太傳到希臘羅馬,後來教會制度的建立、神學系統的發展,是以西方-歐洲的方式為主。於是我們也得談談西方的思想觀念社會文化習俗。很明顯馬上碰到的是:「歷史」這個字。歷史在英文是history,本來好像不覺得有什麼特別;我們再看前後兩半,看到的是his-story:「他的故事」-男人的故事。只有男人讀書識字寫歷史時,從男人角度的生活經驗記錄下來的故事。這些故事當然以男人的事蹟為主,少有關於女人言行事蹟之記錄,更不用說從女人的觀點來看這些事件了!於是我們從舊約聖經之歷史書或其它歷史中看到的記載往往是:從一個統治者到下一個統治者,從一次戰爭到另一次戰爭;不會有被男人認為「不重要」而未記載之事件。在這樣的情況中,「婦女觀」免不了是男人單方面的界定。

※ 縱觀-歷史觀

一、古猶太文化-西元前

  古猶太文化中,雖也偶有教導孝敬母親、珍惜妻子(箴5:18-23),但從遊牧時代到農業時代,戰爭很多,以體力取勝。大致來說,其景況相似於我國以前的三從四德的味道:父親、兄長、丈夫替女人作主。一夫多妻很普通,有兒子傳宗接代是女人極重要的責任,她甚至有時需要不擇手段地去有一個兒子。丈夫可以任何理由休妻,沒有子女的婦人視為天主的懲罰,寡婦處於悲慘不易生活的狀況,女人是丈夫財產的一部分,是戰爭中戰勝那方之戰利品。通姦之罪在梅瑟法律書規定雙方都應被石頭打死,演變到後來只有女人被打死,完全不提男人在這事件中是什麼情況-包括以權勢脅迫女人通姦,他最多所受的處罰在於他冒犯了另一個男人的「所有物」。歷史中雖也有少數出人頭地的婦女,做民長、先知,以智取敵人首級、拯救民族。整體來說,極度不平等的雙重標準是很明顯的。

二、耶穌時代-西元開始

  聖經的新約是從耶穌來臨開始。我們似乎在新約所記錄的耶穌言行中看不到耶穌對於「女人應如何如何」之類的言詞教導;倒是他本身的態度行為和當時人的認知大不相同。當時社會之民法、刑法即宗教法,對於遵守梅瑟法律的猶太人來說,他的這些行為是「犯規」的。例如:

  1. 一個師傅在公開場合甚至不同自己的妻子說話,行路保持距離。他卻收了不少女弟子,和男門徒一起受教;並且一群人由一個鄉鎮到另一個鄉鎮。事情就這樣自然而然發生著,沒有看到有什麼討論「可以不可以,應該不應該」的。

  2.在他出道初期,首次透露自己默西亞救世主的身分,是在撒瑪利亞的井邊,同一個照當時規矩「更不可以談話」的女人表達的,說「更不應該」因為a.她不光是女人b.她是外族人-被視為背叛他們宗教傳統的人c.她沒有在正規的婚姻中:同居的男人已是第五任,聲名狼籍,無人理睬。耶穌居然讓她成為對外傳福音的關係人物。(當時他們還只先對自己人傳,尚未對外傳。)

  3.在當時,女人的公開作證沒有法定效力,但基督宗教中的中心事件-亦即耶穌的苦難與復活,是由婦女作見證人。那時男門徒因為害怕,連祂最親近的十一人,都逃開躲起來,除了斷氣時有一個男門徒在。是婦女們一路陪伴祂到刑場、到祂斷氣、埋葬。然後第三天早上的復活,祂首先讓婦女們看到、知道,而去傳佈這個消息。雖然男門徒的反應仍是原先的「不信婦道人家亂說」的態度。

三、初期教會

  耶穌復活的經驗是如此震撼,祂的精神是如此鮮活,他們體會到超越規條的愛!這愛是如此的深、如此的廣,突破人與人之間原有的藩籬與界限:不論是社會階級、性別差異、種族歧視...。女門徒和男門徒一樣,主動的去傳福音、作見證,是「人」與「人」的聯繫,而不再只是附屬品。

  福音傳到其它城市時,當然也和各地文化情況有些交互衝擊。一方面我們看到保祿書信中聖保祿宗徒寫道:精神上信友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迦三27-28)這樣非常突破性的說法。但在不同具體環境中,和當地風俗有衝突時,信友寫信去問他,他在不同時候、對不同地區的信友的回答,似有自相矛盾之處,有人覺得他對女性怎麼如此壓制。但近年來考古學上的進步、釋經學的繼續發展,逐漸能區分那些是後來人在抄寫及編譯過程中,以自己本身社會文化背景的了解著手,變成了用來限制女性的角色的句子:譬如在集會中要蒙頭的規定(格前11:2-16),在集會中「應當緘默,不准發言」(格前十四34) 這些針對某時某地特定情況所說的話(當時不蒙頭是妓女的表示),後來拿到別處,很容易地被斷章取義,當作有重要意義的神學教導,成為一概而論的解釋。

  就在這種新的平等自由中,婦女領袖自然而然在團體中產生(如福依貝-羅十六1-2),她們帶領的不只是女信友的團體;也有夫妻檔的傳道人(妻子似乎更活躍,名字比較先被提到-宗十八18-19,24-28;十八2;羅十六3-4);也有提供自己家開始建立的家庭教會(羅十六5;格前十六19)。保祿書信中也還提到其他傳福音的女性夥伴(斐四2-3厄敖狄雅、欣提赫)。(這些章節現在很少提到,名字也陌生)當時受羅馬人的統治。教難開始,女們徒和男們徒一樣的被捕、坐牢、丟入獅子圈 ...。即使如此,在成長、擴展、建立制度、組織架構的教會中,女性除了舊約就已有過的「先知」的職務外(民四4)(路二36-38),也擔任了「執事」的職務(弟前三11;羅十六1-2)【註:到近代,執事是晉鐸(做神父)的前一步。近年來,才有已婚的男終身執事,台灣尚無】。

四、西元325年,康士坦丁大帝信奉天主教,教難結束。

  在教會史上,很慶幸他的入教,讓全國上下也接受天主教。從另一個角度說,從此進入政教不分的階段。教會的統治權和封建制度中的貴族系統愈來愈接近,教會領導人也愈來愈受君王的影響與左右,教會的觀念又再受到羅馬神殿敬禮的影響,恢復舊約的觀點-婦女不潔、不得進入聖所。由二世紀逐漸演變到六世紀,女性執事的職位終於完全消失。原本是服務的司祭職成了統治權,聖經的詮釋也受到父權制度的影響,在其氛圍內進行;神學發展在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後,也愈來愈進入二分法的對立中:天、地-上、下-男、女-靈、肉-理智、情感。在耶穌基督的方式中,本來不是這樣對立的。

五、主題演變:

五1. 神哲學及修道生活

  影響天主教神學思想甚深的希臘哲學,受醫學鼻祖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西元前460-360年)以生物層面上的說法之影響,從他到亞理斯多德(西元前384-322年),皆認為女性自成胎開始就是較弱的,生理構造不全。而後神學家們也受他們影響,戴著男性中心文化色彩之有色眼鏡來解釋聖經、發展神學。影響教會思想非常深的幾位,譬如:

  a.聖奧斯定(Augustine,西元354-430年)說只有男人是天主的肖像;女人本身不是,和男人在一起時才是。

  b.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西元1225?-74年)在八世紀後承襲前者,認為女性比較弱,生理構造不全、意志薄弱,應該處於從屬的地位。

  c.給我們拉丁文神學語彙的聖師戴都良(Tertullian,西元三世紀)寫了不少有關女性的文章,其中一本叫做「關於婦女服裝」(On the Apparel of Women )。書內說:女性是魔鬼的門戶,誘人犯罪,破壞天主的肖像...。

  d.教會法典最開始重大系統化之Gratian's Decretum(西元1140年)也說:女的要服事男的,女人不是天主肖像,不可教導、作證、保證、審案。士林哲學、神學中的這些教會大師,承襲希臘文化中二分對立之看法,帶著厭棄女人的態度,一直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耶穌雖然是來救每一個人的,帶著上述這些看法,女性怎麼可能得救?除非她放棄性-包括放棄性別、「變成男的一樣」度守貞的生活。即使如此,她仍可能是個引男人犯罪的問題。這種看法多麼可怕!

  早年逃遁到沙漠去隱修的人就已有這種態度,隱修者中亦有若干女性大師,但缺少文字流傳。男隱修者把內在對性的誘惑歸罪於與女人相關之魔鬼。直到本世紀佛洛依德(Freud) 和楊格(Jung)這些心理學家之理論出來之前,度獨身生活之苦修者用了很多苦刑折磨自己的身體,來壓抑性之本能;也對於以為是造成他們問題的女性,設立種種限制與距離及給予種種貶抑。最瘋狂的表現是十六、十七世紀時,在歐洲成千的婦女以「女巫」之名被燒死、在西班牙統治下的菲律賓,也有主教因耽心在講道時看到前排美麗女人的眼睛,而將教堂內部結構改裝。不僅是教堂內的結構改變,教會的結構也有改變。女修院受到所謂保護,一一關閉成為隱修;即使原來有些修會及在俗女教友的團體,是為了出去傳福音、從事社會服務而創立。她們靈修的深度和服務之活力令人印象深刻,但同時教會領導者又會不習慣、不舒服而設定限制。

  雖然在德國一度有過雙重修院;女院長總管男、女二修院。但各地逐步緊縮,加強控制。到十三世紀時教宗訂下普世性規條。到特里騰大公會議(Council ofTrent,西元1545-1563年)完全確認女修會的關閉隱修。女人的靈修生活及生活細節,皆被規定管理,培養成像沒長大、沒判斷力的孩子一般。會衣成為否定性別、遮掩性別特徵的工具,連洗澡也不可看到自己的身體以免受誘。女修會與世隔絕的禁令,一直維持到1898年,修會才再度有選擇的餘地,可開放對外傳教。

  順便一提的是:對基督徒男女教育的觀念,是到文藝復興時期(十四、十五、十六世紀)才較清楚。以男主外、女主內的功能,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女人受教育以成為好妻子、好母親。這樣的想法與作法,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由於已經內化於男人女人心中,這些觀念態度至今仍不知不覺影響我們,把女人教育為次等、輔佐的角色。

五2. 聖母瑪利亞

  聖母在天主教傳統象徵中,有著持續不斷的重要性。甚至在外面有的書籍中,提到天主教的象徵時畫了個聖母聖嬰像,因此這裡也必須提一下。

每個時代的人都根據其自己當時了解的理想女性,投射到聖母身上,形成聖母的象徵:

  a.在康士坦丁年代,不再有殉道的威脅。苦修是背個人十字架跟隨耶穌之理想。描述聖母之文件將她形容成苦修者。

  b.五世紀時教會有正式的誓願形成,聖母被描述成第一個對天主許諾的貞女。

  c.中世紀早期,東方拜占庭藝術eikon盛行。她的畫像綜合了此東方式光耀的天地之后,及德國式和孩兒玩耍的甜蜜母親的形象,將母親的慈愛給予所有人。

  d.中世紀後期,武士、吟遊詩人風行。他們尊聖母為「我們的女士」,象徵貞潔之愛。否則巴勒斯坦的鄉下女子難達其「仕女」標準而受敬拜。

此時例外的是:1531年在墨西哥的瓜達魯貝(Guadalupe),顯現給黃.地耶哥(Juan Diego)之聖母,身著簡單印弟安農婦裝束,鼓勵平民對抗西班牙之佔領者。

  e.慶祝太誇張後,到宗教改革時,基督新教各國消除了對聖母過分之敬禮。至今仍少提到聖母。

  f.十九、二十世紀,不管是在民間講道或神學討論中,聖母瑪利亞皆逐漸成為愈來愈自主的人物。大家不再注意她對基督的依賴,卻過分強調我們對她的依賴。

  g.本世紀中,教會將她高舉為納匝肋「聖家」之一部分,以對抗離婚及性泛濫。她的崇高好像是神人之間半神性的味道,有著「教會的母親」等諸多頭銜。這些對瑪利亞觀念及想像之誇張與混淆,到了1950年代到達最高峰。最近,美國主教們讚揚她為解放女性的模範。

對聖母瑪利亞的敬禮,倒底有什麼問題?

  自從「反宗教改革」後(十六世紀始),聖經上瑪利亞對天使的回答「願照你的旨意成就於我」,常被銓釋為婢女對男性天主被動順服之姿態,實在也是男性投射的理想化的女性。並且,早自二世紀前半,就可看到把瑪利亞和厄娃(人類第一個女性)對比的傳統,這個主題在各代神學家發展下一直沒有中斷。父權傳統中,把厄娃之生產視為咀咒(犯罪之罰),而非母性之祝福。聖母是童貞受孕,守貞的女人(沒有性生活)超越其女性特質,可以提昇到精神上如男人的地步。

  過度提昇瑪利亞的結果,造成「聖母-賤貨」的對比;聖母完全神聖純潔,其他女人和厄娃是同一類誘人失足的罪人。在這種習慣性的二分法之下,男人在聖母瑪利亞身上敬愛其理想女性,同時在具體生活中忽略或宰制女性,並可自圓其說,不會造成良心不安。

  有人觀察到,那些保持早世紀對聖母極度崇拜的國家,靈修是私人退避方式,女人的社會政治角色偏低,把個人虔誠與公共生活分開,忽視了福音的社會含意。

  聖母學的影響好像負多於正,像神學之其它部分一樣。但整個教會忠於基督的力量,仍以不同方式在不同階段出現。仍有一些女性突破了當時之社會限制,在靈修、愛德工作上有了超凡的成就。

※ 橫觀-今日現象

現代教會對女性又是什麼看法呢?

  在背負著傳統多種因素的影響,及受今日世界多元文化衝擊的結果,我們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現象:

一、教會的領導階層方面-所謂「官方」

1.1963年,教宗若望廾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說:「婦女對人性尊嚴的意識日漸增高,她們已不能忍耐被視為物品或工具,而要求在家庭和社會中,取得相稱其人性尊嚴的權利和職位。」那時已開始在談女性的人性尊嚴等等,可是這個部分似乎沒受到太多注意。

2.1988年,當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出了「婦女的尊嚴與聖召」通諭,把婦女寫得非常崇高優美,可是相當多的部分只是在談女性做母親的崇高偉大。

3.1995年教會定為國際婦女年。

  a.在一月的元旦和平文告「婦女:和平的導師」中,提到婦女在現今暴力嚴重的世界中,對締造和平的特殊貢獻。

  b.三月的四旬期(春季、復活節前四十天的齋戒祈禱準備期),教宗給司鐸(神父)的信函中,提到婦女在司鐸職務的重要性;如母、如女、如姐妹。其中「如姐妹」是以前沒有的觀念。

  c.五月裏,關於九月時聯合國要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婦女會議,特與秘書長孟傑拉女士談話,表達關切。

  d.六月廾九日教宗破例地寫了一封給婦女的信函,向每位婦女發言,先是致敬、再是致謝、然後致歉。開始承認我們是活在歷史中,有時也沒有看清,而參與了一些不公義。教宗向婦女致歉是不尋常的。

  以上所提到之資料已在多處刊登,此不多述。有趣的觀察如下:

1. 由把婦女當作第三人稱、當作第三者來討論,轉變為對婦女說話,是一個重要轉變。更早之文件皆是「論婦女之尊嚴與地位」之類的口氣,而從來沒有人想到去寫「論男人之尊嚴與地位」。雖然這些文件已口口聲聲地說:男女在天主前是平等的。

2. 前幾年的文件仍是一提到婦女就提到母親職責的偉大崇高,文中充滿敬意與愛意-歐洲背景中那種美化、理想化的方式。但「婦女=母親」劃等號的觀念似乎是唯一自動化較狹窄的聯想。可是在今年的文件中,不光是提到婦女對家庭的重要性,也提到孩子在成長中,父親的重要,而不是只把責任光丟給母親。

3. 在前面提到的幾份文件中,看到一個逐漸的演變:開始提到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女之外的社會參與及貢獻;開始提到為人父、為人夫者共同分擔家庭內的責任。慢慢也提到:女人參與政治作決策時,對於社會架構作人性化的決定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後來的文件中,對聖經的引用,也已經用了新的了解,對於創世紀及其它幾段,看到的是平等互相的關係。雖然此時仍完全不提:在教會內的決策架構中,婦女完全被排除在參與決策可能性之外。這是教會領導階層方面。

二、從「民間」來說,大致又可分兩大類:

1.傳統教會人士之女性觀

  一般教友,有時包括地方教會之神父、修女,不見得去閱讀教宗這些文件。很多時候,照「習以為常」的方式過日子:守教會的規矩,做很多好事。對聖經的詮釋、神學的了解,還是照著父權系統發展出來的模式,與社會上所說的男女平等也沒有做整合。不僅我們這裏如此,其它國家我所接觸到的教會也有相似現象。我們因認同儒家思想,更不知不覺加強了父權色彩。譬如婚配彌撒的讀經及講道中;屢次引用並強調「丈夫是妻子的頭,妻子要服從丈夫」,而不太注意相稱的下半句,丈夫應如何對待妻子,要「像耶穌基督一樣為她犧牲生命」!

  在混合婚姻的家庭中,一方是天主教友、一方不是時,非教友這方會說:「反正她們是天主教的,她們不可以離婚」做公婆的就可以隨便對待她,她也不敢怎麼樣。用這種態度而沒有看到「不可離婚」、「不可墮胎」的背後有很深的意義:是對女人、對生命的尊重,對互相之間的關係的看重-互愛、互信,對自己之決定與行動負起責任。沒有看到積極面,只把它當作死的規條束縛,是很可惜的事情。在這樣的演變中,還是也同時注意到梵蒂岡第二次世界大公會議(1960年代)所強調的「時代訊號」。於是近二、三十年來,愈來愈常提到:女人和男人一樣,是天主的肖像。有這樣的認知,在有些對女性作不人道壓迫的國家,傳教士協助婦女們體會到自己的尊嚴與地位。也就是這段時期,歐美教會開始發展「女性神學」。

2.女性意識覺醒者之女性觀

  十九世紀歐洲開始婦女運動第一波,後來也到美國,婦運之演變在此不談。第一批有機會研讀神學的女性(在美國)是在1960年代後期得到博士學位。同時歐美女性在相關專業領域亦開始有發展與表現。婦女運動之展開以在中上階級白人婦女族群為主,女性主義的興起,女性學的研究,擴及到生活各方面,不僅是投票權、法律...之改變,也包括了對宗教、神學之批判與再檢視。因而有「女性神學」的出現。

  「女性神學」是個很勉強的翻譯方式,較長、較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女性學的神學」。它不是指用女性的角度、女性的觀點所寫的神學;而是從女性學的角度,對既有神學領域中的各門學問,作嚴謹、系統性的批判;區分出神學釋經等過程中什麼是啟示的原意,什麼是受到寫著者、抄譯者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以父權主義之偏見所作之詮釋。

  在這樣的過程中發現:聖經上有些字在原文裡原來是中性的(人 adamah-來自塵土的受造物)、或兼含父性與母性(如平常譯為「阿爸」的阿拉美文 Anu及另一希伯來字 Rehamin),在翻譯為希臘文、英文... 的過程中,由於這些語文中沒有相似的字、相似的觀念,所以用他們找得到的最接近的文字來翻譯,結果變成陽性的字了。傳到後來,天主好像是「男的」了。男女的創造,本來是彼此相稱的,「助手」一字也不是在下面之意。在女性神學嚴謹的研究下,發現以前開始時是比較平衡的。我們在路程上好像摻了許多別的東西,後來好像愈走愈偏了。

  有了這些發現以後,讓我們以新的了解、進入新的關係、建立新的架構、給人類帶來新的希望。

  女性神學要強調的並不是用女人的方式來「替代」男人的方式;而是發現在過去的方式下,女人也內化了許多父權系統的觀念:女人不行、女人害人、引人犯罪、女人比較低等 ...。有了這些不知不覺的觀念,女人很多時候也不敢站起來。開始看出來後,要重新去了解聖經的原意是什麼,真正肯定女人和男人的價值,及相互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女人要做很多、很多好事才「配」、才「值得」,而是她這個「人」本身就有價值。

  這時再看聖母所說的:「主的婢女在此,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時,所了解的是一個積極合作的態度,看到:因為聖母「敢」打破當時社會習俗對於一個十幾歲女孩的要求,她所採取的是一個很破例的行動,她因為敢走這一步,和天主合作,參與了救恩的工作。這是一種很積極、很有創意的作法。

結論:

  整體說來,好像負面的東西說得比較多。很重要的是我們有時光講積極、漂亮的話時,我們會忽略了在個人及集體潛意識中,從過去帶來的負面影響。好像做很多、很好的事情,似乎就是很積極的,可是裡面有些沒有看到的負面的動機。我們需要去前前後後的了解這些情況,接受過去的背景,則不被它限制住,才能走向更完整的陰陽平衡-我是指每個人自己內的陰陽平衡。

  過去我們的教育也是比較偏向左腦功能的教育。教會制度也是比較偏向左腦、陽剛的方式。在我們每個個人看出這些問題、走向個人的左、右腦平衡、陰陽平衡時,我們相互的關係、教會制度、社會制度也可以成為更平衡的方式。我們在家庭中、在教會中、在社會中,更可以找到每個人真正的位置,讓這個獨特的「人」-天主所造的人-的潛力更能完全發揮,讓整個世界成為一個更平衡的世界。

1995.10.29


天 主 教 的 婦 女 生 活

李秀英

一、前言:

  初期教會中婦女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當時猶太的背景中,婦女是被排斥在外的,而耶穌特別看重婦女。從以下附註的經文中可看出當時婦女的角色。 (參考耶穌會聖經學博士穆宏志神父的「新約中的婦女」訪問題材)

二、教會內的現代婦女生活:

  今年天主教的婦女年,在台南婦女年活動中,出了兩本書《我檢選了妳》上、下,介紹目前教會中的婦女生活,表達了教會內許多婦女們與耶穌建立了何種親密的關係。

三、我的信仰心路歷程: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五年的時間是離開我的原生家庭,住在我父親的合夥人的家中,那一年我是五歲。在此,暫且不談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但是,這五年的經驗,在我的生命中,以致到目前,我仍然可以察覺它的影響。在幼小的心靈始終覺得我是被遺棄。

  這樣感到被遺棄的心情,也讓我在慕道的過程,深深的被天主所吸引,渴望祂的真善美聖。當然在與衪相遇的過程中,十八歲的那一年,參加基督生活團在彰化靜山舉辦的生活營中,其中,和好聖事讓我深深地經驗天主聖神的治癒,那是第一次,我接受我整個的人,我的優點、缺點。在心靈中感到被遺棄的自己是被衪所拾回的。當時還不太清楚意識到我是否接受我是一個女人。不過,這樣的在天主聖內的被治癒和接受自己,倒是成為十幾年來靈修生活的重心。

  後來,從1987年開始,在輔大神學院修「教義系」的歲月中,我花了七年的時間才拿到學位,因為這七年中,我生了兩個男孩子,延長了唸書的時間。同時,在這七年的時間,我的先生經歷了創業失敗,致使我們的生活開始承擔負債的重擔。不過,天主總是準備人可以承擔生活的十字架。在神學院的課程有兩門科目,特別引起我對婦女神學、女性靈修的興趣,這兩科分別是「人學」和「天主觀」。在人學中,肯定人是天主的肖像,天主創造了一男一女管理、治理大地。而在「天主觀」中,驚覺天主的母性是如此的豐富。在這些反省中,我逐漸意識、喜歡「我是一個女人」。這樣的覺醒,也改變了我和先生的關係,我不再只能是一個小女人,依偎在他的身邊,任何事在心理上總是依賴著他。反倒是,在心理上,逐漸讓自己成為一個成人,一個女人,這讓我和先生的關係,開始逐漸的平等,這個平等倒不是什麼都一樣,而是,我們可以在生活的變化中,互相交替的照顧、依賴、尊重、支持對方。而不是只是僵化於一種關係,一方不斷地給予,一方不斷地接受。特別是在對方軟弱的時候,我們成為彼此的知心朋友。因此,這樣的關係,讓我們渡過了生活中的難關。我想,如果,沒有這樣的女性自覺,可能這些難關就更難渡過了。

  而這樣的成長,我很慶幸有一個團體可以分享,這也就是我持續參加婦女反省團體的原因。甚至,在我的使命中,婦女神學是我努力的目標。它已經進入我的血液、我的生命中,而這其中的靈修重點是〞天主創造了我是一個女人,而我這個女人是天主的肖像〞。

四、攜手共度生涯:

  以下是我先生張興漢的信仰心路歷程,這是刊登於1994年 3月的見證月刊,其中也說明了我們之間的互動關係:

  如果你也曾因為費盡心血所創造的事業崩潰而痛心;那麼,無論你是否從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來看你的經驗,其實你的經驗和他的十分相同。而且,你也會在失敗中找到他、接觸到他,被愛、被治癒,也更樂於助人。

  兩年前,這樣的經驗為我只是過眼雲煙,縹渺不切實際;今日,它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真實又可貴。也因此,更加強我在生涯中規劃四十歲以後在教會內作全職義工的決心。

  秀英和我從求學、戀愛到結婚,一直參加基督生活團,在團內我們接受陶成,在神操中祈禱、分辦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我們抱著彼此溝通、尊重、支持的態度,即使婚後,也是各自尋找自己的使命。此態度幫助我們學會彼此相愛。

  她一直希望從事福傳的工作,幾經轉折後,終在宗輔-倫理老師的使命上找到定位。由於個性適合,而且和學生互動關係良好,同時也在祈禱中分辦,因此,願在這片園地耕耘效力。但因深感信仰的知識和經驗有待加強,於是進入神學院研讀神學。

  而我的個性樂觀、樂於助人,因此對人事方面較有興趣,也到張老師機構接受心理輔導的培訓,並擔任一年的「義務張老師」。大學時代我攻讀經濟,畢業後進入電腦公司的人事部門工作,主動和勞工接觸,並積極為員工爭取福利。但一般老闆多以賺錢為目的,要想碰到支持我一展鴻圖的老闆十分不易,為免工作一換再換,於是我再重新分辦自己的前途。

  此時,我已經結婚了,婚後在「美滿家庭」當義工,在參與和付出中我愛上了這項服務,於是我開始思慮:人生不過數十寒暑,待垂垂老矣,身上包袱又多又重;又不知何時蒙主寵召,不如趁早決定全心全職投身教會的義務工作。但我已有妻小,教會單位的經費又有限,於是我計劃和朋友合夥開公司,待小有積蓄,可解決日後的生活所需時,即飄然隱去;這實在是一個美麗的夢!!

  那年我三十二歲,計劃工作七、八年後,公司穩定了,在四十不惑之年開始實現我的理想。

  但自七十九年二月成立公司以來,公司業務一直不順,屋漏偏逄連夜雨,其間又遭遇股市大跌、內銷市場一落千丈,美伊波斯灣戰爭、外銷市場也受阻,漸漸公司開始負債。因和銀行的關係有限,週轉常遇瓶頸。於是我幾乎每天跑「三點半」,也有幾次因為朋友相助化險為夷的經驗,但仍夜夜無法入眠,面對每一個不可知明天,有如千斤重擔壓在心頭。大兒子在這緊要關頭出生,我的母親因擔憂過度而患病,合夥人退股,公司的人員逐漸流失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我開始抱怨天主:「你看,我正正當當又勤奮的工作,公司也照你福音的精神採人性化的管理,為什麼你要放棄我!天主,你在那裏?」

  公司在三年的苦撐下,終因朋友向我週轉的錢無力償還,而在八十一年十一月宣告破產。公司是法人,公司結束如同人的死亡,但想不到的是,隨著公司的結束我的「人格」、「信用」 ...也面臨破產,失敗讓我嚐盡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終於體會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心情!

  過去,秀英相當依賴我,但在這段事業不順的期間,她給了我最好的,就是在我最脆弱、無助時,陪在我身邊,沒有抱怨、吵鬧,只有祈禱,在祈禱中彼此分享、接納、鼓勵 ...。每晚我們一起祈禱,在天主面前,把內心深處的傷痛、冤屈、害怕、焦慮、茫然 ...通通坦露、交付,聖神一次一次的降臨,我是長子,又「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傳統中,仍常常不能自抑的痛哭,用眼淚宣洩、釋放心中種種的束縛,也一遍遍得到心靈的治癒,而秀英沒有因此而輕視我,反而讓我在她懷裡得到完全的接納。

  《失敗--希望的種子》一書中有個故事:第二次大戰間,有位猶太人在集中營內被德軍百般凌辱,並指派他清洗廁所。一天,又故意將他推進糞坑,嘲笑他說:「你的天主在那裏?」他說:「他和我一起在這糞坑裡!」不錯,我終於明白天主在我失意、挫折、潦倒時,從未曾放棄過我,也從未離開我,衪一直守候著我!

  秀英和我在這段同甘苦、共患難的日子裡,不斷成長,彼此更加依靠、相愛,也更信靠天主。日子再苦,我們不曾間斷義工的工作。天主在準備我們,要我們做見證--一對「住」在基督內的夫妻,如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與挑戰。

  不免有人問我,四十歲以後,我要靠什麼生活?養家?事實上,我和秀英已有共識,一方面我們肯定「簡樸生活」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們不會為子女累積世上的財物,我們給他們的是全部的愛,並在正常的教育下培養他們面對社會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給他們信仰的環境,就如同我們常在祈禱中陪同他們唸的:「天主,求你照顧宇恩、宇中,希望他們在成長中,能夠不斷地認識你、愛慕你,與你相遇、相知,並與你結合!」

  感謝天主,讓我們體會到事業的失敗,又扶持我重新站起。目前新開的公司業績漸趨穩定,已有能力分期攤還債務。這是一次化蛹為蝶的經騇,信仰的愛、妻兒的溫馨、朋友的關懷、工作經驗的累積、人脈的熟稔...,在在讓我富有。昨日的挫折,在天主的助佑下已安然度過,明日的挑戰又有何懼!天主不只是我在挫折失敗中的依靠,更是我日日稱頌讚美的主。

  回首前塵,歷歷在目,一切的不順、痛苦、挫折...都在四肢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背負下,轉化成深邃任誰也奪不去的平安、喜樂與感恩。四十歲,是我全心報謝主恩的時刻!

  我們夫妻的生涯,就如同在天主手中牽引的兩條線,時而平行,時而交會,又時而迴旋 ...交織成一幅「鴛鴦于飛圖」,其中有酸甜苦辣,但無論如何都緊握在祂的手中,在祂深情的凝視下,「走塵世短暫的旅途,一心仰慕祂,追求那永恆的財富」。

五、最後提供一些天主教會目前有那些單位,直接或間接從事幫助婦女的工作:

⑵主教團家庭委員會 TEL:(02)578-2355

⑶善牧婦女服務團體 TEL:(02)932-5710

⑷華明心理輔導中心 TEL:(02)382-1885

⑸社會發展委員會 TEL:(02)381-2140

⑹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TEL:(02)331-1193

(一) 得到或接受的女人

A. 沒有尋求或祈求

a.物質上的恩典

�1. 伯多祿的岳母    瑪 八 14-15, 谷 一 29-31

�2. 雅依洛的女兒     瑪 九 18-19.23-26, 谷 五 21-24.35-43

� � �� � � �    路 八 40-42.49-56

�3. 客納罕婦人的女兒     瑪 十五 22-28, 谷 七 24-30

�4. 吃了耶穌贈餅的婦女     瑪 十四 21, 十五 38

�5. 納因城寡婦     路 七 11-17

�6. 傴僂的女人     路 十三 10-16

b.精神上的恩典

�1. 某村子的瑪爾大    路 十 38-41

�2. 撒瑪黎雅婦人     若 四 4-29.39-42

�3. 犯姦淫被抓住的婦人     若 八 2-11

c.受到損失

�被吞沒了寡婦的家產     谷 十二 40, 路 卄 46

B. 積極的尋求或祈求

a.物質上的恩典

�1. 患血漏十二年的女人     瑪 九 20-22

�2. 伯達尼的瑪爾大     若 十一 2.5.19-28.39, 十二 2

�3. 伯達尼的瑪利亞     若 十一 2.5.19.28-33, 十一 3-8

�4. 客納罕婦人     瑪 十五 22-28, 谷 七 24-30

b.精神上的恩典

�1. 有個罪婦人     路 七 36-50

�2. 瑪利亞瑪達肋納     若 廿11-18

(二) 陪伴的婦女

A. 在歷史上

�塔瑪爾、辣哈布、盧德、烏黎雅的妻子     瑪 一 3.5.6

B. 在耶穌的誕生和童年

�納匝勒的瑪利亞     瑪 一 16.18-25, 二 11.13.20

C. 在公開生活

�1. 祂的母親     瑪 十二 46-50, 十三 53-55, 谷 三 31,

� � �� �     六 2-3, 路 八 19-21, 十一 27

�2. 民眾的婦女     路 十一 27

�3. 若翰洗者的母親     瑪 十一 11, 路 七 28

D. 在苦難時

a.在苦路上

�耶路撒冷女子     路 廿三 27-31

b.在死亡時

�1. 瑪利亞瑪達肋納     瑪廿七 56.61, 谷十五 40.47, 若十九 25

�2. 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     瑪 廿七 56.61

�3. 瑪利亞和撒羅默     谷 十五 40.47

�4. 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     若 十九 25

c.在耶穌被埋葬時

� 跟者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婦女     谷 十五 41, 路 廿三 49

(三) 當合作者 (做好事或壞事)

A. 在耶穌的生活當中

a.在耶穌的童年

�1. 依撒伯爾 (若翰的母親)    路 一 6.24-25.42-45.57-60

�2. 耶路撒冷的女先知亞納     路 二 36-38

b.在耶穌的公開生活

�1. 被驅出七個魔鬼的瑪達肋納     路 八 2

�2. 雇撒的太太約安納     路 八 3

�3. 蘇撒納     路 八 3

�4. 資助耶穌的許多婦女     路 八 3

�5. 慷慨奉獻的窮寡婦     谷 十二 41-44, 路 廿一 1-4

c.在準備耶穌的苦難

�1. 給耶穌敷油     瑪 廿六 6-13, 谷 十四 3-9

�2. 伯達尼的瑪爾大     若 十二 2

�3. 伯達尼的瑪利亞     若 十二 3-8

d.在耶穌的復活

�1. 瑪達勒納     瑪 廿八 1-10, 谷 十六 1.9, 若 廿一 1

�2. 瑪利亞、若瑟和雅各伯之母     瑪 廿八 1-1076, 谷 十六 1

�3. 撒羅默     谷 十六 1

�4. 到墳墓的婦女們     路 廿四 1-11

B. 尋求而未得到的婦女們

�1. 載伯德兒子的母親     瑪 廿 20-21

�2. 比拉多的妻子     瑪 廿七 19

C. 尋求而得到任何壞事

�1. 黑洛狄雅     瑪 十四 3, 谷 六 17-24

�2. 黑洛狄雅的女兒     瑪 十四 6-8, 谷 六 25-29

�3. 控告伯多祿的使女     瑪 廿六 69-70, 谷 十四 66.69

(四) 綜合這三個幅度的女人

A. 當作接收的人

�1. 接受天主的話和行動     路 一 26-38

�2. 人的預言     路 二 34-35

�3. 聖神的恩寵和成為團體的恩物     宗 一 14

B. 當作陪伴者

�1. 耶穌對天主和人面前出現     路 二 22-33

�2. 在耶穌隱藏和宗教的生活     路 二 41-52

�3. 在耶穌死亡的時候     若 十九 25-27

C. 當合作者

�1. 傳揚天主的好消息和讚美     路 一 39-55

�2. 在耶穌的誕生和割損禮     路 二 1-20

(五) 在團體時的女人

A. 當作接收的人

a.接受奇蹟

�1. 塔彼達 (羚羊)     宗 九 36-41

�2. 附占卜神的婢女     宗 十六 16-18

b.接收信仰的恩物

�1. 在耶路撒冷得信主的女人     宗 五 14

�2. 在得撒洛尼的顯貴婦女     宗 十七 4

�3. 在貝洛雅的尊貴婦女     宗 十七 12

�4. 雅典的達瑪黎     宗 十七 34

B. 當作陪伴者

�1. 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和一些婦女     宗 一 14

�2. 若望馬爾谷的母親瑪利亞和洛德(玫瑰)使女     宗 十二 12-17

�3. 本都的普黎史拉     宗 十八 1-2

�4. (普黎斯加) 普黎史拉和丈夫     羅 十六 3-5

�5. 斐理伯的四位先知女兒     宗 廿一 9

�6. 魯富的母親     羅 十六 13

�7. 猶里雅和乃勒烏的姊妹     羅 十六 15

C. 當合作者

a.在信仰起源

�1. 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和一些婦女     宗 一 14

�2. 猶太婦人,弟茂德的母親    宗 十六 1-2

�3. 弟茂德的外袓母羅衣和他的母親歐尼刻 (好勝利)     弟後 一 4-5

b.在宣揚福音

�1. 提雅提辣的里狄雅     宗 十六 14-15

�2. 本都的普黎史拉     宗 十八 26

�3. 女執事和合作者福依貝    羅 十六 1-2

�4. (普黎斯加) 普黎史拉和丈夫     羅 十六 3-5

�5. 合作者特黎弗納和特黎弗撒     羅 十六 12

�6. 曾為福音奮鬥而應該有主內的同樣心情的厄敖狄雅和欣提赫 斐 四 2-3

c.為惡合作或是沒關係的婦女

�l. 追迫保祿和巴爾納伯的敬畏天主的尊貴婦人     宗 十三 50

�2. 斐里斯的太太得魯息拉     宗 廿四 24

�3. 阿隔黎帕的太太/陪伴者貝勒尼切     宗 廿五 13.23, 宗 廿六 30


學員感言(新詩)

徐 萬 城


佛教天主教   家庭研習營

埔里觀音山   清靜玉佛寺

法師發大願   奉獻佛寶地

阿彌陀佛誦   天主保佑聲

聲聲一線牽   念念起愛心

聲聲心歡喜   慈悲心生起

慈悲與愛心   先從家庭做

點點心中愛   心暖如春風

施比受有福   布施亦如是

老師與學員   南北聚一堂

修行與生活   不離世間法

中台山之旅   學員找禪心

禪那數息觀   法那點禪機

紅塵遇甘露   寒柳沐春風

慈悲老和尚   妙蓮長老尊

開示世間法  神父愛世人

修女亦如是  慈悲無窮盡

眾人渡不盡  愛心獻家庭

忍耐養愛心   念佛方便法

妙蓮念自心  心念廣大願

念念生佛心   心開智慧開

煩惱自不來   佛教念佛聲

聖歌天主教   洗塵方便法

修心之妙藥   慈悲平等心

常照三千水   淨土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