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業 - 陳菊 說:
青年絕對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關鍵競爭力,討論青年就業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考量台灣目前大學的普遍性,對於青年的定義不應僅止於15-24歲年齡者,應該擴及至25-29歲年齡者,更能貼近事實。從100-102年本市15-24與25-29歲青年的統計資料觀察,本市全體平均失業率(由100年4.4%降為102年4.2%)及失業人數(100年59000人降為102年57000人)均呈下滑趨勢,雖15-24歲年齡者與台灣地區趨勢相同呈現遞增現象,但本市25-29歲年齡者的失業率由100年7.6%降為102年的7.2%。
為促進本市青年就業,以「產、學、訓」三方合作新模式讓產學攜手,加速育成,讓青年畢業即就業,從點、線、面全力提升本市青年就業,兼顧傳統與新興產業的施政作為,靈活運用各種政策工具,為大高雄招商引資、促進人才匯流。根據市府經發局統計,2011至2013年,成功為大高雄吸引1,232億投資金額,創造39,747個就業機會,另根據勞動部的統計,2010至2013年,本市勞動力人數增加3.1萬人、勞保投保人數增加2.4萬人,顯示高雄市整體的常住人口及就業機會持續增長中。
一、產學攜手,育成達人:
(一)技職教育在地化,畢業即就業
職業技術人才的培育,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引擎。我們主動出擊,媒合高雄的職業學校與市內一流廠商、企業合作,落實並保障學生就業機會,目前與曼都國際、三奇美髮、中鋼等企業簽署產學合作備忘錄,共有三信家商、樹德家商、立志中學、復華中學、中正高工等五校學子受惠。
本計畫有四項保證:業主輔導學子乙級考照;保證留店就業,就業率達九成以上;協助升學並鼓勵在職進修;畢業後以正式員工聘用並保障月薪。產官學合作,為企業量身打造專班,讓學生一畢業就有工作,家長看得到孩子的未來,也更安心讓適性的孩子走進職校,達成「廠、校、生」三贏的目標。
此外,市府於2013年與高苑科技大學、和春技術學院簽署「就業服務及職業訓練之合作備忘錄」,2014年度開辦「扣件(螺絲)產業電腦輔助人才培訓班」、「網路行銷通路實務班」、「芳香精油與香草養生保健班」、「餐旅服務專業技能班」等課程,提供青年學子更多元的就業選擇。
(二)閒置空間再利用,潛力公司孵育室
「數位內容創意中心」位於鹽埕示範公有零售市場 3 樓,由過去沒落的傳統市場,2012年改造完成,以HUB的概念串流整合數位內容產業資源,作為廠商投資高雄的跳板,堪稱潛力新創公司的孵育室,R&H、兔將等知名廠商都曾進駐。2013年度共育成14家廠商、辦理253場次社群聚會或講座活動,約11,000人次參加,形成產學合作與社群凝聚的效應。
「綠色產業創新育成中心」同樣是閒置空間再利用,自2010年起已培育20家綠色產業廠商,總營業額達10億元以上,輔導進駐企業取得30件政府補助計畫、專利及獎項等,總金額達1,257萬元。其中,輔導進駐產業園區或擴大生產線已畢業家數有2家,輔導興台光科技有限公司獲表揚為102年新興產業育成加速器計畫優質企業、景發鋁業有限公司獲得中華中小企業經營領袖協會「2013第二屆中華中小企業領袖獎」,成效亮眼。
(三)針對需求,育成產業所需人才
為推動數位內容產業發展,市府針對人才關鍵需求,展開跨局處合作,育成業界所需人才。以樂陞公司為例,透過青年培力計畫,與市府合辦兩梯次美術人才培訓課程,縮短求職青年與廠商需求之間的落差,目前樂陞已錄取8成結訓學員共64人。
此外,我們透過盤點南部數位內容相關系所核心學程及設備,掌握人才資料庫,協助廠商與系所媒合。以鴻海集團為例,市府協助鴻海拜訪4所大學及13個相關科系,合辦2場人才媒合會及3場企業說明會,共有428名學生參加。另外,藉由「雄麻吉」FB網路人才交流平台,串聯2014年228高雄數位產業徵才活動,吸引超過800名粉絲加入會員,有全國超過1,200名求職者參與。
(四) 提供青年住宅補貼,首創全國唯一移居津貼
青年是城市產業人力的主要來源,為避免初入社會的就業青年淪為經濟弱勢族群,市府持續辦理「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及「促進在地就業青年首次購屋優惠利息補貼方案」,協助並鼓勵青年購置住宅,縣市合併以來,已有8,490戶青年受惠。
此外,為鼓勵大專畢業青年移居高雄,提升就業率及促進產業發展,市府於2013年首創立法,訂定「高雄市政府幸福高雄移居津貼發給要點」,發給每月6千至1萬元的補助,最長補助12個月,整年度核定補助139人。
高雄雖然是一個工業的城市,但我們看見高雄產業需要轉型,八年來高雄產業逐步發生質變,引進遊艇、綠能、文創、數位、物流等關鍵產業不遺餘力,更從「產業園區開發」、「研發能力提升」、「產業高值化」三方面著手,並獲致初步具體成果,確保鋼鐵、石化、金屬等傳統產業整體提升。
二、引進重大投資,活絡經濟:
(一)和發產業園區報編完成
高雄的金屬機械產業亟需升級再發展的空間,和發產業園區占地136公頃,緊鄰88快速道路,擁有產業聚落及交通區位等優勢,2014年3月底終於通過中央環保署及內政部審查,完成報編程序,經濟部核定後,市府立即展開招商,將吸引機械、金屬製品、交通、電子電力等低污染產業進駐,預估整體開發完成後產值將達350億元,增加10,000個就業機會。
(二)協助企業取得發展用地
除了少數大型企業,高雄還有許多胼手胝足、開創事業的中小型企業老闆,面臨轉型或產量擴增而有用地需求。市府除了簡化行政流程,並主動輔導企業符合水土保持、環保等管制法規,協助企業「根留高雄」、創造就業,同時避免非法工廠增生。自2011年以來,迄今已核定6案民間報編、12案毗連非都土地變更申請,總計提供106公頃產業用地、就業員工約2,900人,年產值達356億元。
(三)公私合作開發亞洲新灣區
透過亞洲新灣區-高雄展覽館、市立圖書總館、高雄旅運大樓、海洋文化暨流行音樂中心、環狀輕軌等五大公共建設的投資,過去閒置或低度使用的灣區空間,化身國際級建築的展示場域,帶動港灣再造。2013年底通過的東和鋼鐵購物商業開發、統一夢時代二期旅館開發,預期吸引84億的投資。此外,市府也與台灣港務公司、中油、台電、台糖密切合作,整合推動開發主題,加速多功能經貿園區的開發。
(四)單一窗口招商平台,協助排除投資障礙
為加快企業的投資腳步,市府成立「高雄市重大投資案件推動小組」,由副市長層級擔任召集人,透過經發、農業、都發、水利、工務、環保、地政、交通等局處與研考會組成跨機關平台,每周開會掌控各大投資案進度,以最高效率協助投資廠商排除各項問題,完成行政程序,迄今已成功推動如智崴、樂陞、台灣新蛋、日商東麗集團(TORAY)、藤森工業株式會社等重大投資案。
(五)投資於「人」,吸引人才回流
高雄要發展,必須轉型為知識型產業,因此需要更多優質的人力。合併以來,我們持續推出創新措施,藉以吸引人才回流,2013年首創推出「幸福高雄移居津貼」,鎖定從事新興產業的中高階技術人才,如遷居到高雄工作、甚至設籍,市府提供每個月6,000-10,000元的補助,最高可申請12個月。2013年已吸引132人移居高雄,含眷屬為本市增加665位人口。此外,市府與產業界合作組成團隊,進行「青年培力計畫」,合力培育數位產業人才,縮短學用落差,目前已培訓3D遊戲美術技術、遊戲開發、App開發等101位學員,結訓學員就業率達八成。
(五)產業獎助新模式,投資就業新氣象
合併前,我們已設立「獎勵民間投資基金」,合併後持續投注資源,針對進駐高雄的策略性產業,給予融資利息、房地租金、房屋稅等補助,截至2012年底,已補助81件投資案,創造超過5,500個就業機會,並為高雄市增加53億稅收,亦即每投資一塊錢,就能創造13倍的財政績效。
2013年,市府修訂實施辦法,將上述獎補助用途,由原來的補助企業主利息、租金及房屋稅,移轉至對員工的薪資補貼及職業訓練補助。比較修法前後,投資於人力的金額占核定比例,從5.82%提升至56.84%,為人才紮根創造更有利的環境。